谈数学课堂自主学习中的提问设计

2022-11-25 08:21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体积

卢 烨

(白银市景泰县第七小学,甘肃 白银)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与答,问与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交流、传递和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同样离不开提问。教师精妙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教学共振。为了构建新型的素质教育课堂,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教学以往那种“一问到底”,牵着学生鼻子走的陈旧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问必须少而精,要讲求艺术性、科学性、导向性,应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回声万千异”的效果,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那么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我觉得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问要能使学生充分动起来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导向性,要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内容,而要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情境图,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思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吗,并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后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桌讨论或分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所得,互相质疑。最后可把不懂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摆到课堂上,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这样做不仅省时高效,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知的精神。

二、提问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观察能力。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多更自由的思维空间去观察。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先用两个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做一个装沙子的实验。往圆锥形容器里装满沙子,再倒入与圆锥形容器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倒三次正好把空的圆柱形容器装满。给学生提供了教学情境,问:在这直观形象的教学中你观察出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学生纷纷发言: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对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讲,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可以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教师再出示几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继续引导学生二次实验,使学生发现如果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它们的体积就没有3倍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两次不同的实验操作能直观地找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学生观察、总结、归纳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提问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师要设计一些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讲授新课,板书课题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看到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或是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问题: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如果没有“等底等高”这个条件,我们还能研究圆锥的体积吗?学生一听就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这样的问题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提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的提问要新奇、有趣,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算通风管、压路机或水桶的表面积,你准备怎样计算呢?大家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还考虑到要少算底面积,这样数学知识走进生活解决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我当即点头赞许。所以,这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要贴近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我们精心设计问题时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倡自主发展,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创造性地设计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展,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有趣味性,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健康良好发展,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体积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圆锥计算题,“展开”来思考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