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薪火传承
——小学数学与德育有效融合的三点思考

2022-11-25 08:21
新课程 2022年32期
关键词:德育情境数学

孔 磊

(江苏省昆山市信义小学,江苏 昆山)

新课改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挖掘情境资源,加强德育

“说教”是传统的德育模式。它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结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然接受德育,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一)以故事形式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普遍喜欢听故事,而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时,借助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德育知识教授给学生。

在认识“年、月、日”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近代的爱国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提问:“你能在年历上找到这个故事发生在几月几日吗?你是怎么找的?”等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相关的基础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一年级“比一比”的时候,我给学生讲授了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懂得谦让的美德。再提出问题:“两个梨,哪一个最轻?你是怎样判断的?”由此引出比较重量的方法。在认识“平均分”的时候,把6个桃平均分给2个人,分法有许多。结合学生的探索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分法?”极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一份多的、一份少的,自己要最多的那一份。大部分学生选择把6个桃分成同样多的2份,因为每人分得同样多最公平。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还体会到了公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让学生懂得了满足。

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经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后,受到了家长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因此这种教学方式经常被教师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创设出问题情境也成为大部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二)以讨论形式领悟情境

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学生的思想不断碰撞,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

在教学“通分”的时候,创设一个用地砖铺一个正方形地面的情境,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并讨论以下问题:怎样才能铺满这个地面并且地砖都是整数?这个情境不但把抽象的“通分”转化为直观的实际问题,能看得见,摸得着,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领悟,还加强了对学生多动脑、要节约、要环保的思想教育。在学习三年级“统计”的时候,呈现关于人们周一至周日阅读量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果,说说能发现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每隔5天阅读量会激增,然后突然变少。更有学生大胆提出阅读量最大的两天可能是周六、周日。因为周一工作比较忙,所以阅读量比较少。在讨论的过程中各种想法天马行空,虽然有些不一定正确,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推理能力等,也教育了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多读书,提高认知水平。

讨论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突破和补充。它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以练习形式,升华情境

数学学习的目标在于应用,体现于解题。应用与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学生课后巩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教师能活用练习,就能实现教学情境的升华,从知识技能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目前,资源问题、垃圾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倍受人们重视。随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生态文明的教育也被列入德育范畴。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可以在练习中出示2015年几个城市生活垃圾的总量:北京市790万吨,上海市780万吨,广东省深圳市570万吨,四川省成都市460万吨,浙江省杭州市360万吨。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时,可以在练习中出示某居民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废纸30%,金属5%,塑料20%,腐殖物40%和其他垃圾5%。在完成统计图以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垃圾的大量产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在学习“亿”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在练习中出示像这样的练习: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浪费1滴水,那么一共约13亿滴水,大家想不想知道13亿滴水大约有多重呢?引导学生在水龙头下滴50滴水,用秤称一称50滴水的重量,再计算13亿滴水的重量大约是260吨水。并拓展延伸告诉学生一个人一个月大约用1吨水,那么260吨水足足能用上2年。学生一下子惊呆了,主动地在心里建立了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学生回到家中也非常快乐地与长辈和朋友交流,无形中扩大了德育对象的群体。

此类题目的练习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结合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一)适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体现课堂主人翁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如果小组合作开展得不好,会适得其反,如学习差的学生被忽视,变得更胆小;成员各有想法,意见不统一,甚至态度强硬,形成争吵。这种只是浮于表面,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我的课堂讨论中,首先要分工明确,特别是确定组长,保证小组的纪律性和有序性。在组员发言时,一般从成绩稍差的组员开始,树立他们的信心,让大家感觉到我们都是平等的。其他小朋友细心聆听,否则剥夺发言的权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在汇报时要虚心听讲,不同意见要说明原因,不能蛮横无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二)活用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德育中,利用我国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比如,在教学“圆周率”的时候,教师介绍:魏晋时期,刘徽根据切割正方形石块的启发,发明了“割圆术”。大约1500年前,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就利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第7位,要比外国的数学家早了一千多年。通过历史上的光辉成就,把教材中的“情”转移到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图形运动”时,把飞机的图片替换成歼20,并联系天安门广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在教学“数据收集整理”时,让学生收集整理北京奥运会中国和其他几个主要国家的金牌、银牌、铜牌的数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合理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受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发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一定要学有所成,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祖国的建设”的心声。数学课堂具有独特的特点,德育不能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把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握一个问题、一个事例、一幅图片、一张表格,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细节中去。

(三)善用教学方法,培养正确观念

在小学数学练习中,可以从教材出发,选择一些具有思想性或趣味性的内容,并渗透到相关的德育中。数学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转化法。简而言之,就是将一些数学原理转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加强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在学习“余数除法”时,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思考余数的含义,观察总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余数的理解,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理解实践产生真知的概念。

第二,比较法。简而言之,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公式、图形和思想,让学生发现规律。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改变题目中加、减、乘、除的顺序,然后进行计算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和冲突中突破难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三,迁移法。简而言之,就是将一种知识转化为另一种知识,使学生将有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相互渗透,充分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不断挖掘有利资源的教学理念。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字意义上的德育。

三、巧用教学过程,注重德育

(一)因势利导,正向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矛盾冲突是教师最不愿见到的,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破坏教学计划,甚至难以收场。其实每个问题都具有两面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因势利导,正向教育,把握好德育时机。

教师肯定非常熟悉“老师他打我!”“是他先打我的!”这两句话。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些教师的处理方式是批评学生,然后告诉学生“不许打了”“不许破坏班级纪律”。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学生之间的矛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干巴巴地说教。当学生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警告,警告对方停止攻击。也是一种求助,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求助。但是你能不能做得更好?其他同学遇到了,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有的学生会说:“把座位搬开点!”有的甚至会说:“打回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说的办法有什么优缺点,可不可取。以此契机,教育学生这种行为看似合理,其实是不正确的,并且以讨论的形式教给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学任务和进度的困扰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得过且过只会造成事件反复地出现。巧妙地利用每一次机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处理矛盾的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二)理性判断,客观评价

数学的理性分析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内在理性,和谐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状况,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德育的自觉性。

理性认识是指对情况的判断,而非对人、事、物的判断,教师应接受和承认学生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偏爱某些学生,放大学生的优点,忽视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无数的肯定与夸奖。但这种方式的教育是奉承,对孩子真正的需要避而不见,使学生长期依赖别人的评价,变得骄傲自满,不堪挫折。有些教师对一些比较调皮或者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存在偏见,这种方式直接否定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只从管理和成绩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力。

理性行为依赖于人们对自己真实环境的认知,因此,教师不应该用“你真笨”“你不对”等这种批评性的结论性语句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反之,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述,让学生依靠理性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理解老师的感受。在课堂中,有位学生多次离开座位,趴到课桌底下,当我指出他的行为的时候,学生大声地说:“我的橡皮掉了,不捡的话就没橡皮用了!”我并没有给他的行为下结论,而是通过引导:“你觉得我为什么点你的名字?”“多次离开座位捡橡皮对你和其他同学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你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避免橡皮再次掉地上”等语句,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自己思考和判断。

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开小差不听讲的理性反应是师生关系良性互动的基础,便于学生接受德育,有利于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德育概念。

(三)言传身教,躬亲示范

为了加强德育的渗透和整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小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当学生的“三观”没有完全形成时,他们往往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他们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老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和表现出的精神面貌,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对学生的友爱态度来整合道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有温柔的眼神,要有善意,不要说一些粗鲁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慷慨、分享、耐心和毅力。在我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位“女侠”,她个性十足,喜欢仗义执言,当然表达的内容很不友好,表达的方式很不礼貌。面对老师的说教,表现得不耐烦,经常恶言相向。每次遇到这类情况虽然我的内心波涛汹涌,但是总是文明地用平和的语气对她说:“老师并不会与你吵架,希望你向我学习,不说脏话,保持冷静。虽然你表现得无所谓,但我相信你此刻的内心是非常难过的。”半个学期以后,我突然发现她不说脏话了,对我耍性子发脾气的情况基本不见了。如果课堂上同桌讲话,她会用凶狠的目光警告对方,同桌在她的干预下,听课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言行的力量是多么奇妙啊!如果当时我用老师的威严恫吓她,也许能立竿见影,但其实是矛盾的积压和延后,将来一定会出现更糟糕的师生冲突,学生的坏习惯在内心积郁的影响下得不到任何改善。教师正面的言行也许无法立竿见影,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持续的。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发挥榜样作用,用人格魅力教育和塑造学生,实现德育目标。

此外,还应建立合理的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决定了评价结果,我们不重视对德育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将小学数学与德育相融合,我们应该把德育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加强和重视对小学生日常德育质量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更加主动地参与德育学习。

总之,数学与德育的融合必须掌握分寸,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教师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均衡发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任何脱离数学教学、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教育教法都不利于德育。

猜你喜欢
德育情境数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