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女祠清懿堂砖雕的文化寓意

2022-11-27 13:26武冰倩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6期
关键词:砖雕徽商祠堂

武冰倩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祠堂的主要功能就是祭祀,每个祠堂都向往“俎豆千秋”。“俎豆千秋”,意思是千秋万代总是祭祀不断。[1]女祠清懿堂是清嘉庆年间鲍启运所建,坐落在安徽省歙县棠樾村西端。徽州地区建女祠较为罕见,但清懿堂绝非孤例。现存的或是有文字记载的女祠还有歙县潭渡村黄氏宗族的“黄氏享妣专祠”、歙县呈坎村罗氏宗族女祠、休宁县黄村黄氏宗族女祠、祁门县渚口倪氏宗族“庶母祠”等。据传说,鲍志道所建敦本一堂只“奉男主”,不“衬女主”。其弟鲍启运为荣宗耀祖,才又专建清懿堂,只“奉女主”。女祠清懿堂中的建筑雕饰,雕刻手法细腻,装饰内容丰富,区别于男祠的女性装饰题材,在体现女祠的女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当时古徽州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情趣。它的形成和发展遵循着人类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出了徽州人民的劳动与智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棠樾女祠的历史成因

祠的本义是祭祀。《礼记》中“祠”作“祀”。祭祀是祠堂的主要功能。[2]明代时期,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祭祀四代祖先,自此全国各地纷纷建祠立庙,祠庙逐渐普及天下。明末清初,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沉淀千年的经济、文化和思想基础,诞生了女祠。清懿堂女祠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由富甲一方的棠樾村大盐商鲍氏二十四世祖鲍启运创建。他幼小失恃,由他哥哥的妻子汪氏——赖嫂嫂抚养成人。鲍启运行敦孝悌,长怀“蓼莪”之思,有感于支祠供奉男主,却没有女主,因而立志创建女祠。棠樾女祠是历史的见证,其砖雕艺术更是体现了明末清初徽州地区经济的繁荣,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与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传达了古徽州人民的愿望和祈求。

(一)新安理学思想的熏陶

新安理学主要是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至朱熹成集大成者,故又称为程朱理学。宋元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因此新安理学作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言行和是非曲直的判定。作为程朱理学产生地的徽州,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尤深。南宋以来徽州各地开始兴盛建立祠堂之风。从明清时期的民谚“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则可窥见徽州人对祠堂的重视程度。[3]此外,朱熹把三纲五常作为当时社会的最高标准,宣扬忠孝节义,特别是其中对妇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节烈观,这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另外,传统社会生活冠、婚、丧、祭四礼中,祭礼最重。对于崇尚礼节,深受程朱理学和儒家文化熏陶的徽州人来说,祠堂在徽州人民心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死后可以进入祠堂为后人所拜是无上的荣耀。

(二)徽商的繁荣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徽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徽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催化剂”。一方面,徽商在外经营所获取的巨额商业利润使徽商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旧时富商荣归故里,光宗耀祖、颐养天年的方式之一就是建造豪宅,例如晋商留下了大量的民居大院,徽商留下众多的徽派民居。而深受朱子理学思想影响的徽商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为了显示宗族的势力,除了建造民居外,他们极尽能事,花费大量的金银修建祠堂、牌坊园林等。女祠的诞生可能也是徽商夸奢斗富的一种表征。另一方面,徽州有一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里说的就是徽州男人。他们从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出门在外经商,足迹遍布天下。因为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人往往早婚,然后外出学徒、经商,可能一去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作为徽商背后的女人,为了安定家庭,照顾祖业,她们一方面承担着家庭的重任,一方面忍受着生活的孤苦,承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那个封建时代,由于深受朱子理学的熏陶,同时在外经营所获取的巨额商业利润使徽商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他们为了激励徽州妇人追求贞节,遵从三从四德,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花费大量财力兴修祠堂。

二、女祠清懿堂砖雕艺术表现形式分析

徽州人非常重视门面,所以徽派建筑有个说法,“千两银子七百门”,意思是指如果用一千两银子建房,花在门面上就要七百两。因此在徽州,无论贫穷与富贵人家,门面都有精美砖刻,这就促使了砖雕艺术的繁荣。“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4]徽州砖雕不仅对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图像内容更是当时徽州文化风俗的一种体现。棠樾女祠清懿堂砖雕精美细腻,走入祠堂内处处都可以发现雕刻精美的砖石建筑装饰,尤其是前厅八字墙上的砖雕。整面砖雕不仅精致绚丽、细腻繁复,且雕刻内容题材丰富、形象生动,构图虚实相生、主题突出,除了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和吉祥纹样,还有着与女性相关的题材,加上周边的装饰线条图案,使得砖雕装饰看起来细腻精致。

(一)花草植物类

植物纹样作为建筑装饰元素,常常以单个植物元素或多种植物元素组合出现,以谐音或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寓意。在清懿堂女祠中,植物题材的装饰纹样常以一种具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受到当时徽州新安画派的影响,女祠清懿堂中植物题材的砖雕图像通常构图饱满、生机勃勃,类似国画的构图样式,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也与其他题材相组合出现。清懿堂砖雕图像中的植物纹样主要包括松、竹、梅、兰、牡丹、荷叶等。古代士人将松、竹、梅这三种植物比作岁寒三友,寓意着高尚的品德,象征着做人要谦逊、高风亮节。女祠清懿堂中常常将松、竹、梅与其他元素组合,在原来单独具有美好寓意的基础上,生成了另一种具有谐音的吉祥话语。例如,“喜上眉梢”,由喜鹊和梅花枝干组成,喜鹊象征着“喜庆”,梅花谐音“眉”,寓意喜鹊报喜,象征着喜事不断、好事将至。此外,女祠八字墙上的一幅“瓜瓞绵绵”刻画得活灵活现,画面内容由蝴蝶和南瓜组成,蝴(福)蝶翩翩欲飞围绕南瓜左右,借用蝴蝶象征太平盛世,寓意美好生活以及长寿,同时蝶谐音瓞(小瓜),又寓意子孙众多,世代绵长。整幅砖雕既有女性的柔美之态,又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此外,还有“荷鹭图”与“鸳鸯戏水图”这样的幅面雕刻构图,具有很强的绘画性,整个画面则更像是一幅传统的国画花鸟画。“鸳鸯戏水”,由鸳鸯和荷叶组成,将动物和植物的元素相互组合,丰富生动,且寓意非凡。借用鸳鸯同宿同飞、成双成对的含义,来寓意夫妻之间忠贞不渝、永不分离。除此之外,女祠清懿堂砖雕图像中还大量运用了枣子(寓意早生贵子)、荷花(象征高洁)、桃子(代表长寿)、石榴(象征富贵)、牡丹(象征富贵)、枇杷、荔枝、柑橘、花生等。

(二)动物类

建筑上所要表现的内容都是建筑主人所崇尚的人生理念与追求,而这种理念,无论建筑主人是官吏、士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具有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5]女祠清懿堂中的砖雕图像为了表达吉祥会以鸟兽图案为题材进行雕刻。在棠樾女祠的雕饰中,动物纹样按照风格可以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动物纹样有鱼、鸟、仙鹤、喜鹊、蝴蝶、小牛等形象,造型写实,雕刻手法细腻,与国画有着渊源。例如,清懿堂八字墙中的一幅砖雕图上,一只小牛正低身匍匐在母牛的身躯之下,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形象地诠释了“跪拜母恩”的典故。在小牛和母牛的两边是象征女性尊贵身份的装饰纹样“金枝玉叶”——以铜钱和树叶作为两边对称的装饰纹样,体现了妇女哺育子女的伟大,更是在教化后人以善孝为先的人生哲理。除此之外,女祠清懿堂砖雕图像中还有锦鲤的装饰纹样。由于鱼的繁殖能力强,在十分重视家族繁衍的中国封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象征多子多孙,这在专为女祠的清懿堂的砖雕图像中出现也就不例外了。同时鱼的谐音为“余”,年年有余、户户有余是每个人的心之所盼,因而它作为一种吉祥图案经常出现在砖雕和石刻里。“仙鹤”在百鸟中属于长寿者,形象优美,它常与莲荷放在一起,取二者谐音,有“和合美满”之意。

(三)八宝器物类

八宝纹样,顾名思义,是富有吉祥寓意的八种宝物所组合而成的纹样,主要有佛家与道家的法器两种说法。这八种器物所代表的八仙称作“暗八仙”。其形象简单明了,常出现在砖雕门头和石牌坊、石栏杆上。除了这两种八宝外,还有一种“俗八宝”,又称“民间八宝”,是民间艺人创作的结晶,包括石磬、银锭、宝珠、珊瑚、古钱、如意、犀角、海螺。“俗八宝”的背后代表着人们一种盼望幸福、吉祥美好的心理和对万福万寿的向往与追求,是建筑中常用的吉祥图案。

在棠樾女祠清懿堂的八字墙的两侧砖壁上,就雕刻了“俗八宝”的纹样。八宝纹对称分布,以写实的形式呈现出来,每种纹样都不一样,造型精美,且法器周边都雕刻了丝带纹样作为装饰。例如,八字墙上的“银锭”“古钱”,象征着富贵绵长;“毛笔”出现了两次,一次和莲笙组合,喻指必定连升,还有一次和如意组合,有期盼事事如意的意思。人们用具象写实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器物抽象化、符号化,并将美好期许投射在这些器物中,以物寄情,这些器物的背后是徽州人民祈求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追求。

三、徽州女祠砖雕图像的文化解读

女祠清懿堂的砖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但在内容的选择上不是随意拈来、唯美是图的,而是十分注重题材的人伦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而且还蕴藏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女祠以及其砖石雕刻艺术显现了多重价值,不仅呈现出徽州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表现。

(一)妇德教育的图像之书

清代棠樾女祠在作为徽州人寄托感情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烙上了徽州文化的特殊印记。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有着严重的宗法观念。与徽州男祠相比较,男祠的纹样寓意多反映祈盼家族兴旺、子嗣绵长,经商的族人平安的愿景;或是仕途通达、官运亨通的愿望。而棠樾女祠的纹样寓意反映出鲍氏家族希望女性繁衍子嗣,孝顺家人,与丈夫不离不弃的祈盼。此外,徽商的繁荣离不开徽商背后的女人。为了安定家庭,照顾祖业,进而保障徽商事业的成功,照顾家庭的重任全部落在徽州妇女的肩上。这些祠堂一方面是嘉奖徽州妇女的节烈行为、报答她们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让她们受后人瞻仰,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对妇女的另一种束缚。从现存的徽州文献中可以看到,家法和族规中所涉及女性道德规范的条款极多,对女性的一言一行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因而徽商非常重视对徽州女性传统道德的教育和规范,他们把自己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和对世界的理解物化在棠樾女祠的砖石雕刻中。类似宣扬妇德的图像比比皆是。徽州先民正是通过建筑雕饰这本图像之书,传达作为徽州女性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二)对美好品行的嘉许、敬仰与垂范

棠樾女祠作为一座女性祠堂,更是承载着一定的教化作用和示范作用,其砖雕的题材内容反映出了徽州浓郁的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砖雕里面表现生育与繁衍的“母性”“女性”雕饰主题也是非常引人注目。象征着子嗣众多的“瓜瓞绵绵”以及“松鼠葡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理念,反映了鲍氏家族对子嗣绵延和对吉祥、幸福的执着追求,也强调了古徽州女性为家族传宗接代、繁衍子嗣的重要作用。“孝”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棠樾女祠中“节孝”的图像内容,多是针对徽州女性的妇德教育,鼓励她们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恪守妇道等,同时也是对这种美好品行的一种嘉许。如女祠八字墙上的小牛“跪拜母恩”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之情。此外,棠樾之所以兴建“清懿堂”,正因为“家祠旧奉男主,为附女主”,其子为报母恩,兴建女祠,这是徽人重孝道的体现,也是肯定女子对宗族的贡献。在棠樾女祠中还有表现夫妻不离不弃的鸳鸯砖雕纹样等,寄托了徽州先民对爱情的美好愿景。

四、结语

徽州砖雕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在明清时期厚积薄发、大放异彩,不仅成为我国传统建筑雕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建筑艺术文化长廊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棠樾女祠中的砖石雕刻可以发现,鲍氏家族倾注了很多心血与才华,承载了徽州传统文化与砖石雕刻技艺,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精美绝伦的砖雕艺术不仅值得我们去关注和保护,其中所蕴含的自强向上、追求平等、崇尚孝道和敦亲睦族等积极的人文因素,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研究。

猜你喜欢
砖雕徽商祠堂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梁家祠堂史话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拆迁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