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

2022-12-07 09:42邵秋芳廖旺宇许丽元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4期
关键词:林草西北区域

邵秋芳 廖旺宇 许丽元 张 艳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生态文明的构建已经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自 2007 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到党的十八大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地位更加突出、内涵也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与经济问题、政治文化问题处于同等的发展地位,关乎社会民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但是,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束缚,再加之人们生产经营活动的无序性,加剧水土流失,林业生态环境被破坏,因此,改善环境问题,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在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区域范围内出现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改善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已经成为区域发展进程中的首要任务。

2.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生态环境现状

2.1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重要地位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位于四川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向高原过渡地带,是国家确定的重要生态屏障主体功能区。该区域横跨“两屏三带”中的两屏,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川滇生态屏障,在西北与西南连接过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在我国的生态安全中作用不可小觑。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规划》中对川西北林草交错区范围进行界定,主要指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幅员辽阔,面积约23.72万m2,属于四川藏区,并属于全国八大牧区之一。研究区复杂的地质条件、明显的垂直气候、起伏较大的地形使得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了森林、草地、沼泽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构筑了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该区域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区,即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研究区河流众多,为多个流域的交界地带。在一级流域范围内,若尔盖和红原县主要属于黄河流域片,九寨沟和松潘县属于长江流域片;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为黄河和岷江干流,次级河流交错纵横,包括黑河、白河等。研究区属于“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植被,属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全球 34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四川林草资源丰富,占四川省辖区面积7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是我国第二大林区即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生态环境极其优越。

2.2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生态环境现状

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加之过量的森林采伐和草场过度放牧,使该区曾经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已严重危及到该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

土地沙化现象严重。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的典型植被是高寒草甸,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发达,是当地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对草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草地长期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从而导致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石渠县为例,该县现有草原面积2272.1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431.16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占草原面积的18.98%,高出全州平均水平9.75个百分点,草原沙化严重,生态极其脆弱。该区域土地沙化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侵蚀到沼泽湿,并成为长江、黄河的重要泥沙来源。

鼠害现象严重。鼠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情况下,鼠类对草原的适度啃食在草原生态系统向着正向循环方向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调查发现,研究区鼠害暴发频次加快,给当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由于鼠害现象严重,导致研究区牧草的质和量下降,草原载畜量减少,给当地牧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庞大的鼠类群体,过度啃食草地,使得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植被和土壤大面积退化,使得当地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在川西林草交错区域,鼠类品种接近700多类,影响力巨大。草原鼠害携带大量病菌,严重威胁到农牧民身体健康。

湿地退化现象严重。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的湿地萎缩现象较为严重,高原沼泽湿地和湖泊尤为明显,但是沼泽湿地萎缩最为严重。其中,气温和降水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湿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开沟排水和过度放牧是导致该区湿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大部分的沼泽湿地由之前的季节性温洼地积水、常年片状积水,逐步演变为干涸状态。沼泽区水位明显下降,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环境呈现出逆向演替趋势,即“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沙化地-荒漠”。以若尔盖湿地为例,研究调查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若尔盖湿地的萎缩趋于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后,湿地退化表现出明显加剧的趋势,常年积水沼泽区向季节性积水沼泽过渡或变化。湿地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部分生态功能丧失,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进一步威胁到长江、黄河流域的水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生态足迹测度模型的构建思路

生态足迹(EF) 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提出,该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可采用国际通用的模型,对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盈余或者赤字)进行分析,具体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3.1 生态足迹计算

生态足迹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维持一个人生存所提供的生产资源或提供该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3.2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EC)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该区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各种类型土地和资源的总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求解生态承载力所需要的已知条件包括城市人均生态承载能力、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各种土地类型的均衡因子以及产量因子等。土地类型不同,不同面积的土地所产生的生产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产量因子对局部区域的土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进行调节,然后将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同土地面积相乘,即可以精准计算出一座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3.3 生态盈亏

可持续程度用生态盈亏来衡量,生态盈亏计算公式为:

其中,ED代表生态赤字,即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区域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ER代表生态盈余,即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产生生态盈余,表明该地区生态容量能够满足人类负荷,发展处于相对可持续状态。

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4.1 科学编制规划

在区域规划编制和整治工作中,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融入进去,避免出现缺乏合理评估、忽略供需失衡及开发过度现象。研究区在开发各种资源时,要对全域自然环境和各类资源进行全面认真调查、分类、研判,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部门联合协调管理机制,综合统筹生态系统各要素,尽快科学编制、完善、优化总体规划。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研究区在编制规划时要把握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关要求,确保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责任感及危机感。

4.2 合理利用各种土地类型

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优化利用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因此农牧业必然是研究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农牧业的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比较大压力,因为农牧业发展与维持主要依靠消耗本地的生态资源。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剩余劳动力较多,农牧业人口数量较大,当地政府可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人们对畜牧业的依赖,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引导当地居民由农牧业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可持续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确保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从而促进研究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3 拓宽可持续发展途径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拓宽可持续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对当地农牧民进行培训,提高能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低碳牧区,依靠先进技术及当地资源优势,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带动农牧民创收致富,从而降低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及生态破坏。同时,还要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可推进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使用,加大新节能技术的应用,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现有企业加快集中布局,建设工业园区,集中处理工业污染。重点发展天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藏药材种植、加工企业。

5.结论

川西北林草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林牧交错生态脆弱性区,该区域对四川及我国的经济和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研究区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吸引了数以千万的国内外游客赴景区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旅游景区的逐步开发,大量游客涌入景区,游客的旅游活动大幅加剧给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可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生态学相关理论,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分析,可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利用各种土地类型、拓宽可持续发展途径等方式方法,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及相应的执法部门应当采取一定的惩治措施,加大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确保研究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林草西北区域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分割区域
林草风采
一座西北小城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区域发展篇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