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2022-12-17 22:24程诗涵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人格辅导员

文/程诗涵

引言

新时期下,大学生管理工作覆盖范围更广,除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社交管理外,还涉及了心理健康管理和微观层面下的行为管理。各高校辅导员和主要管理人员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拓宽管理维度,探索有效管理对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愈发丰富,享受资源获取便利性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优化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创新管理机制,丰富管理方式和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必要性分析

基于某种逻辑和意义,“互联网”属于一种抽象、虚拟、稳定,但不可靠的事物,在信息资源获取和应用方面,它的确向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提倡“便捷”的另一面,就是回避“懒惰”。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确能够优化工作流程,并实现管理机制和模式创新,进而更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但“互联网”毕竟是开放的,信息资源流入并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管理人员很难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或方式实施管理。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若按照传统管理思维和模式进行管理,必将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因此文章认为,若要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除了要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发挥互联网优势外,还必须积极转变管理思维,剔除传统管理思想,要让新的管理模式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相匹配。

1.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管理需求

互联网普及前,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较单调,学习活动和社团活动是他们在校活动的全部,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这样的校园生活方式并不利于开阔眼界,更加无法积累到丰富的人生经验。但另一方面,看似“单调”的生活却也帮助他们避免受到不良因素干扰,可以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和兴趣爱好。而对于辅导员和管理人员来说,只需要在淳朴、单纯的氛围下对学生稍加引导,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主流思想。但在“互联网”环境下,校园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最明显的是,学生有更多机会认识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很多“新奇”、“另类”的观点及外来思想会很容易涌进脑海,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思想,或激发、唤醒他们真实的人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显然无法满足“新环境”下的管理工作需求,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便成为必然。

2.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需要创新型管理模式来匹配

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身的与众不同,而不再拘泥于形式,也很少受到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以说教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已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的大学生,而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情况,实现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的包容性更加广泛,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都会通过互联网而影响到大学生,而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和发展时期,他们极其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他们对这些价值观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注重通过合适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以确保主流价值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创新大学生管理模式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1.基于“互联网+”的沟通机制创新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概念,就是要改变以往保守、落后、刻板的管理风格,使大学生管理工作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更为重要的是,要使管理工作方式迎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大学生管理不是简单的划定行事范围,更加不能细化制度条例,一切基于学生本身的管理都要能够采纳或听取他们的声音、意见,这就要求,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沟通能力和意识。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首先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师生沟通机制。

借助互联网资源,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应积极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沟通方式,也可听取学生意见,按照他们“擅长”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可利用校园网进行跨时空沟通,利用微信、QQ,以及其它各种交友软件进行远程沟通。因为“互联网”资源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开启状态,因此,辅导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任何时间段内与对方建立沟通关系,这样,师生感情便会变得更为紧密,辅导员对学生个人生活也更加了解,这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有效性。

2.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机制创新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人格,均已成熟。他们懂得趋利避害,能够根据客观环境变化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因此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辅导员或管理人员便拥有另外一种选择,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为“自我管理”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健全人格。当然,高校在迎接新生入学时会为每一名学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包括人格测试,以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有着更为准确的了解。所以,学生在后续几年校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问题”,严格来说并不具有疾病倾向,通过心理辅导是能够缓解和解决的。因此,辅导员或管理人员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时,需要根据每一位学生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来制定培养计划,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类,以心理和人格特征为依据组建管理小组。由于组内成员特点相近,所以有利于营造和谐沟通氛围。这样,关于学习、生活、社交方面的管理工作,学生便能帮助辅导员来完成。至于心理健康管理和微观层面下的行为管理,则需要辅导员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管理。比如,根据小组成员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采取相适应的管理内容和方式,以改善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完善心理机能,进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3.基于“互联网+”的管理内容创新

所谓“内容创新”,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认识。

在学习管理方面,辅导员或管理人员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他们的特长发挥。对于擅长音乐的学生(非音乐系或专业学生),辅导员在与其沟通和交流时,应以相关话题为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如乐器、唱歌、舞蹈等,以此建立良好沟通关系。这样,学生在遇到各种学习问题时,便会首先想到向辅导员倾诉,而作为辅导员,可借助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帮助,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如提供优质音乐素材。对于擅长体育的学生,辅导员应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作为交流主题,借此深入学生内心,更好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在生活方面,辅导员有必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生活习惯建立“交流圈”,对每个“圈子”进行特征归纳、总结,然后以学生诉求为中心,不断拓宽管理范围。过程中,为了更好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辅导员可以投其所好,按照学生擅长或喜欢方式来实施管理工作。比如,很多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主动与他人沟通,对此,辅导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慢慢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特别是对于喜欢上网的学生,要掌握他们在网络中的动向,这样将有助于更好开展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必然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且在未来工作中也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把握住学生特点,深入进学生内心,必将能够拉近自己与学生间距离,这便为开展后续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客观而言,“互联网”只是营造良好沟通氛围,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工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管理人员还应以学生为本,借助互联网资源来更好了解和认识学生,这样才能充分提升管理效能。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人格辅导员
光荣啊,少先队辅导员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