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视角下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12-17 22:24王一新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叙事文受者媒介

文/王一新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譬如传播内容过于陈旧呆板、传播形式生硬说教,等等。因此,本研究试图在跨媒介叙事的视角下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一、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特点与概念

在跨媒介叙事视角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实际上可以被视作公关活动的一种,其根本特征在于叙事,即通过一系列的符号体系来完成“故事文本”构建和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群众、形塑认同的根本目的,这是其作为一般公关活动的共性。然而,大学生党建工作又区别于一般的公关活动。由于其传播内容的特殊性、传播程序的规范性、传播体系的健全性和传播责任的明确性等特点,它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严肃的政治话语表达。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内容选择性的增加,既往严肃的、枯燥的、线性的叙事方式已然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学习的基本需求。并且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新时代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已经逐步从单一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向立体化、多元化的方向进行转变,这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故事文本”内容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上。简单来说,即人、事、音、形、物、场、境这七要素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文本”,且任一要素的缺失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效果。譬如,在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微”党课开展过程中,虽然似乎仅仅需要视觉刺激就能够完成信息传递,但其实不然,除了视觉信息的传递之外,微课堂本身的叙事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借助人、声音、形态、物品等可感知的元素进行场域和意境等精神层面的构建,不断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因此,在特定的传播形式中,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所需要的传通中介是“多媒体”中的“多媒体”,即不但要能够承载人、事、音、形、物等物理性信号的传递,还要能够完成非物理性精神活动的表达。

因此,本研究讨论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指的是具有多重形态和教育指向的“故事文本”在他人‘心境’中生成特定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传者对人的精神活动的编码、受者对符号和文本的解码、传受双方在一定社会形态和媒介环境下的互动以及传受过程中外部“噪音”对信息的干扰。

二、跨媒介叙事视角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媒介生态的衍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是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以跨媒介叙事的视角观之,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传播内容陈旧、表达形式单一、呈现方式偏重于独立叙事和受传双方互动性较低等问题:

第一,大学生党建工作在传播内容方面存在“知识性”与“故事性”割裂的现象。根据詹金斯的观点,跨媒介叙事扭转了单一语言形式的文本呈现,更突出文本外部的语境和受众的作用。然而,当下大学生党建工作虽然注重在不同媒体中的理论宣传和行为引导,但往往缺乏对大量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思维,容易将“理论知识”和“故事文本”加以人为分割。面对不断更新的党建工作资讯,倘若高校党务工作者不能够将党建工作的“知识性”和“故事性”有效结合,主观地割裂同一个故事在不同媒体之间的叙事性,则必然会导致传者与受者之间的隔阂扩大、互动频率降低、认同感下降等问题。

第二,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内容文本”的生产与不同媒介之间叙事性匹配程度低。一般而言,党务工作者通常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明晰的知识体系,对于校报、校刊等传统媒体的运用有着丰富经验,但少数党务工作者由于年龄、性格、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对新兴媒体的运用—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依然存在技术和思维盲区,在传播内容的表达形式上创新乏力。当下,不少高校在党建工作中依然固守传统,无法将与时俱进的党建教育内容外化为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叙事形式。

第三,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内容表达上偏重于独立叙事,难以实现传受双方的有效互动,导致受众的参与性严重不足。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关故事的讲述,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党建工作追根结底是一个封闭性的叙事层级结构,在内容的传播上仍然依赖“我说你听”的传统传播方式,其内容的封闭性则导致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叙事文本”在本质上只能算是一个独立叙事体,无法吸引受众参与到故事情节的接收、改编和传播的过程中去。

三、以跨媒介叙事为核心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升策略

从跨媒介叙事的视角来看,大学生党建工作要遵循理论的权威性、媒介多样性、内容互文性、受众互动性等基本原则,在一个“故事文本”中创造出多元化的故事情节、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和多元化的受众接收参与方式。[1]

1.由“内容党建”向“品牌党建”转换

为了突出党组织的引领性和独特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基层党建的品牌化战略,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概念。因此,高校党务工作者在设计叙事文本的“元故事”时应秉持“品牌观”的思维,做好内容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在“故事文本”保持叙事文本的开放性,让大学生群体提升参与感和参与度,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另一方面,坚持受众导向,在实现党建品牌的创设过程中充分以“大学生党员”这个个体为中心,唤醒党性意识,立足实际找到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点,突出特色,明确方向、凝聚活力、创新发展。

2.由单向传播向多媒体平台互动转换

当下,单向度、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然被多元、互动的新兴媒体所解构。而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一种“高”语境的传播活动,其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元素的传播无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叙事文本”,也就无法在受者的心境中构建出传者期望的图景。在此语境下,将传统的单向度、封闭式的传播链拓展为全媒体表达、多主体互动的传播圈的过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譬如,可以通过依托“互联网+党支部”的立体化党建工作载体,及时有效的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等等。

3.由独立叙事向互文性叙事转换

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本质上说仍然是一种叙事表达,从跨媒介传播的视角下看,大学生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叙事文本”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需穿越于多个媒介传播渠道,系统构建出一种协作合一的叙事体验。这个过程的达成有赖于多种媒介的有机联动和内容的相互关联,正如互文性理论所指出的,“由于世界作为一种无限文本而出现的,所以每一件事物都已经被文本化了,任何文本都向另一个文本打开并与其他文本构成互文关系”。[2]为了使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不同形态能够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交相呼应、多元互动,完成内容和情景的深度展现,其生成的“叙事文本”需突破独立叙事的边界,向互文性叙事转换。

4.由单纯认知(知识获取)向沉浸式体验转换

在当下的技术语境中,大学生党建工作不应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文本形态,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传授,而是要结合不同媒介的叙事特点,将“故事文本”通过媒介平台的协同机制形成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使大学生群体在党建知识的学习中获取沉浸式体验。首先,可以通过VR等技术营造突破传统的场景氛围,并设置不同于传统的党建故事情节;其次,在故事内外构建通畅的互动渠道,形成受者与故事文本间高质量的互动;再次,提供突发性、超乎心理预期的互动方式,为参与者和围观者带来难以忘却的独特体验,促进其本身对故事文本的深层次理解;最后,在党建故事的内容生产中植入不同话题,进而为受者提供社交的可能性,使其成为当下时代的“社交货币”,进而激发受者参与传播、主动分享的积极性。

结语

新兴媒体平台传播的多元化和参与的泛众化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带来了众多机遇,使其逐步由“灌输式”的党建工作路径转向媒介协同叙事和双向反馈机制的工作路径。大学生党建工作可以根据不同“内容文本”的特点采用跨媒介叙事的方式展开,充分打造“接地气”的党建工作方式,促使大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朝着智慧化、智能化的主题属性转变,更加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叙事文受者媒介
在相关领域吸收与剥离中自张一军——中国叙事文化学第二生长时段的学术背景
以读促写,引导初中生写好叙事文
影响移植受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护理因素及对策
肾移植受者接受护理诊断与干预的回顾性研究
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CYP3A5*3基因多态性对稳定期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及肾功能的影响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