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现状与救助对策

2022-12-17 22:24文雯王颂丽钱莹
公关世界 2022年21期
关键词:困难家庭中职

文/文雯 王颂丽 钱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网络平台获取资讯与信息已成为现阶段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发展为中职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1]。截至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在校学生已达到1663.37万人,相比2019年学生人数增加近87万人,中职院校招生近600万,占高中教育阶段的41.7%[2]。随着中职学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尽管教育部、学校及社会相关单位通过各种救助措施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 但基于心理学视角, 如何减少困难学生由此产生的抑郁、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3]在对其进行物质上帮扶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敢于面对生活的心理目标。本研究以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出发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给出相应的救助对策。

一、新媒体背景下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抑郁、焦虑并存。由义务教育阶段转变为高中生活,学生正值青春期的萌发期,身边的生活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 ,考试成绩与身边同学形成的差距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等心理现象,而家庭经济收入的落后是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的直接来源,与城市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相比,生活观念与消费需求的不同给家庭困难学生无形之中带来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嫉妒、攀比心理较明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受家庭贫困、经济拮据、甚至邻居间的嘲讽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嫉妒和攀比等心理。身边同学家庭背景、消费观念的不同,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这类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和攀比的负面心理问题。其次,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多数是单亲、疾病、兄妹多、父母丧失劳动力等情况,容易使这类中职学生心理形成极大的落差,从而出现嫉妒、攀比等心理问题。

3.较低的自我认同与较高的贫困认同出现自我封闭现象。

基于埃里克森理论,正值于青春萌发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存在有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如果此阶段矛盾能够得到成功解决,便会形成优良的美德[4]。家庭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对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辨别意识较低,容易产生较高的贫困认同,不积极融入集体生活中,人际交流的主动性也随之降低,逐渐脱离集体,形成自我封闭的现象。

二、新媒体背景下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自身原因也是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心理问题的重要部分,而家庭、学校等其他因素只是策应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一部分[5]。中职家庭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自身原因具体表现在对待事物的认知和意志上,他们无法理性地看待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也认为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助是理所当然的。

2.家庭原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历史性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6],但是依然还存在许多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由于父母的经济收入较低,或已丧失劳动能力,使此类学生不仅要面对读书上的压力,还要考虑学费、生活费等方面,致使缺乏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并且,这些学生往往是处于恶劣的家庭环境之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教育方式欠佳,家庭的和谐融洽度不高等,容易使该类学生容易形成孤僻、敏感、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步入中职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渐发现在消费观念、处理事物及言语表达上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产生自卑、自弃、孤僻等心理问题。尽管这些学生享受了国家的资助,但受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心理认知。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较为欠缺,不敢与心理老师交流,致使这些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4.社会原因。进入高中生活后,学生也将从多维度接受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挑战,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往往容易出现奢侈浪费、盲目跟风等不良社会习性,从而迷失自我。并且在接触城市生活后,也会产生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反应,进而导致此类学生在行为、思想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处于孤立状态。

三、新媒体背景下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的救助措施

在新媒体背景下对于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的心理救助,不仅要在物质上使其脱困,更要在心理上予以疏导,以“物质+心理”的模式施以救助。

1.激发学生个体潜能,构建自身心理帮扶机制。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包括对待事物认知的激发和意志的培养。在认知激发方面,应该积极的引导这些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树立理性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观,提高对事物自我认知能力,要避免盲目的攀比和追随。在意志培养上,应该积极引导这些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培养迎难而上的能力,保持乐观心态,多与同学、老师沟通,以此放松压力、开阔视野。

2.发挥家庭主体作用,构建家庭心理帮扶机制。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接受知识的第一站,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家长,应主动关注孩子学习、成长状况,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予以疏导和劝解。其次,应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学校也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向家长传授心理知识和救助策略,双方共同关助学生身心成长。

3.运用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学校心理帮扶机制。学校以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为主体,构建专家心理帮扶、班主任心理帮扶及心理教师帮扶的多种心理帮扶机制。首先,学校应定期邀请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入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活动,搭建中职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谈平台;其次,班主任应做好全面摸排工作,及时掌握班级中经济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积极配合学校、心理教师对困难学生的疏导工作;再次,心理教师了解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应建立专属心理档案柜,以便快速有效的展开治疗;最后,利用新媒体的时代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app等教学平台,增加线上活动比例,有效结合线上互动和线下讲授。

4.借助社会关怀力量,构建社会心理帮扶机制。2021年11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上,要做到源头治理;做到育德育心两者的有机结合;做到知识更加全面、课程设置更加优化;做到立体多维的积极引导;做到及早及时的压力疏导,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无法缓解而造成的心理危机。社会作为最终接收受教育者的平台,在救治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家长、学校、教师的工作,建立并健全监测管理机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

5.提升学校网络教学能力与水平。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应该局限于心理教育本身,新媒体时代对中职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于新媒体的不良运作方式[7]。因此,降低中职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依赖和关注,也是学校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上,中职学校教师应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研发更加合理有趣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生活上,学校应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引导学生多参与线下的交流与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

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学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方面的物质或精神支持,而是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教师、学校、社会之间的相互协作,给予物质支持也需要心理疏导。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当前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困难家庭中职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