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论治目疾的理论依据及思路

2022-12-23 03:22马莉君张磊闫文静戴霞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气视网膜对照组

马莉君,张磊,闫文静,戴霞

目,又称“精明”,为视觉器官,具有视万物、辨五色等视觉功能。《灵枢·脉度》[1]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逐渐形成了“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故后世医家临床上多从肝论治目疾。然而,《素问·解精微论》[2]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指出五脏之精气由心来统辖,目之神源自心之神,故目为心之窍。现对目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以及从心论治目疾等方面的内容论述如下。

1 经络相连

手少阴心经经络与目系相通,《灵枢·经脉》[1]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灵枢·经别》[1]云:“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经络是心开窍于目的通道之一。同时,与心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与目两眦相连,如《灵枢·经脉》[1]曰:“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因此,汪志伟等[3]提出目之两眦为心之窍。

2 目与心之生理病理联系

2.1 目与心神

人身之神,有人体生命活动总体体现的广义之神和包含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狭义之神两种含义。《素问·灵兰秘典论》[2]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都是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完成的。而《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4]载:“心藏乎神,运光于目”,目内神光乃心神之外现,目视万物的功能受心神调节。心神内守,目光安定,目窍才能发挥其视物的功能,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协助心“任物”,正如《灵枢·大惑论》[1]云:“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若心神受扰,神乱发狂,可导致视物异常。《灵枢·大惑论》[1]曰:“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表明目之视物,由心之所使,心为神之主,若遇非常之因,导致精神散乱,则视物眩惑,若精神恢复,心主安宁,则视惑之象自除。《目经大成·似因非症》[5]对视惑的症状和体征描述为:“此目人看无病,但自视物色颠倒紊乱,失却本来面目,如视正为邪、视定为动、赤为白、小为大、一为二之类”。同时提出“心劳则视惑”“神乱则气荡,气荡则精离,精离则目本失资,故视而昏惑”等心神异常引起目病的病因病机。此外,望目中神之明晦,以判断心神之存亡,有助于预测疾病之预后,《医宗金鉴》[6]云:“神藏于心,虽不得而识,然外候在目,视其目光晦暗,此为目短病死之候,若目睛清莹,了了分明,此为神足不死之候也”。

2.2 目与血脉

《素问·痿论》[2]曰:“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主要体现为心参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心主脉,体现在心有节律地搏动,以维持脉道的通利。脉在目窍分布较为丰富,现代医学[7]解剖证明脉络膜是眼球血管丰富的组织,与《灵枢·口问》[1]载:“目者,宗脉之所聚”理论不谋而合。陈达夫[8]结合眼科六经辨证的学说与方法,认为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视网膜血管与心血管的生理病理关系,探索与心脏变化相关的视网膜变化复杂模式,以期通过视网膜扫描数据,预测被扫描人群在接下来的1年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9]。血行于脉中,因此目窍中血液分布同样较为丰富,血化生和濡养目中神水、神膏,以助目视物功能。血虽由水谷之精和肾精所化,但心为血之源头,如《景岳全书》[10]云:“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因此,脉道通利,心血充足,血液循脉上注于目,目得血濡养而视物清晰。

心血不足和心脉瘀阻都会导致目中血脉及两眦病变,如《眼科秘诀》[11]云:“心有疾,则血不养目”。若心血不足,血不养目,可导致视力疲劳,视物昏花,视瞻昏渺,兼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淡唇白,脉虚数等;心脉瘀阻可出现赤脉传睛,胬肉攀睛,在目内可表现为脉络怒张或变细,出血或缺血,水肿、渗出,兼见胸胁胀闷,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症状。

2.3 目与心气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2]。人体之气通过升降出入,流行全身,推动着人体脏腑官窍的各种生理活动。目与气有着重要且密切的关系,《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13]曰:“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说明目的生理功能离不开气的贯注。《证治准绳·杂病·七窍》[14]中指出:“目经络中来往生用之气称为真气”,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脾气上输于心脉,“奉心化赤而为血”[15],然后在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输送营养物质抵达目窍,起到濡养的作用。因此,心气通过血、脉和经络与目中真气相通,心气顺畅则目经络中真气充沛,从而目窍得以濡养,正如《济生方》[16]载:“人能善自调摄,养气有神,安心惜视,然后心气通畅,肝气和平,精气上注于目,则目不致有疾矣。”

心气不足,则生血和行血的功能下降而不能濡养和维持目窍功能,导致视物模糊,不耐久视,能近怯远,青盲,暴盲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7]云:“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气虚则目脉气血不足,血不能养神,精神离散,出现合目欲眠的症状。手少阴心经与目通过经络相连,研究[18]发现,针刺心经腧穴少冲、神门、通里、少海等穴可调动“心气”,引气至“眼”,治疗心气不足引起的眼肌麻痹。

2.4 目与心火(心阳)

人身生理之火,为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柔筋作用的阳气,又称“少火”。《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9]中引用《仙经》“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对人身生理之火进行分类。君火与相火在生理上相互影响,君火源于先天,并受后天相火所养[20],而相火“禀命”于君火,如《原机启微》[21]云:“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古医籍中多将双目比喻为日月两曜,如《银海精微》[22]载:“人有两眼,犹如天地之有两曜,视万物,察纤毫,何所不至”。在中医五行的特性中,凡具有上升、光明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皆归属于火。双目悬于人体头面上部,其照视万物的功能称为神光,神光须依赖人身生理之火以维持其视万物的功能,如《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4]曰:“火在目为神光”“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夫神光源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用事。”

古代医家根据目之生理特性,强调目病与火的关系密切。如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刘完素[23]提出“目病属火”,攻下派之张从正[24]指出“目不因火则不病”。心在五行归类中属“火”,心火亢盛可引起血脉异常或他脏病变,从而导致目窍的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2]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眼部的疮疡如漏睛、漏睛疮、胬肉攀睛、火疳等常与心火亢盛有关,治疗上多选归心经的清热解毒药物如板蓝根、穿心莲、连翘、金银花等。

心火不足,心阳衰微,可致目窍神光不能发越,而出现近视。现代中医学调查研究[25-26]显示病理性近视患者中阳虚体质者较多,而在轻中度近视患者中,心阳不足证型占比最大。因此,中医防治近视可将端口前移,从体质辨识和辨证入手,重点针对阳虚体质和心阳不足证人群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3 从心论治目疾思路

3.1 安定心神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患者身心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心理因素引起的情志内伤易导致气机紊乱,使气、血、津液运行异常,不能濡养目窍而诱发或加重眼疾症状。临床研究[27-28]证明心身放松疗法能减少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视力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高龄白内障患者本身具有精血亏虚、脏腑功能退化、视功能障碍的特点,加之对手术风险的畏惧、焦虑情绪,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鲁小华[28]将100例75岁以上白内障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试验组患者实施音乐干预、闭目养神、肌肉放松、心理疏导等心身放松疗法,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另一种与身心因素有关的眼疾—干眼,属中医“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等范畴[29],临床表现为眼部干燥感、异物感、畏光,严重者视力明显下降,逐渐引发焦虑情绪,导致焦虑-视力下降呈恶性循环发展。临床研究[30-31]基于干眼属“形神失调”疾病,以神不安则脏腑不调,气血不和为理论基础,运用调神方针刺治疗干眼,在促进患者泪液分泌、缓解患者焦虑状态等方面疗效显著。张宾[30]将90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A采用针刺调神方[神庭、本神、印堂、四神聪、内关(双)、神门、三阴交(双)穴加减]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B 采用单纯针刺调神方治疗,对照组C 采用单纯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结果显示在泪液分泌试验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方面,治疗组A 疗效优于对照组B,对照组B 优于对照组C,提示针刺调神方效果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两者联合运用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3.2 畅盈血脉

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属于血脉的最末端,与中医的“络脉理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2],络以通为用,其通畅度依赖心血的充盈、流畅和心气的充沛。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为临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归属于中医学“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其病变多涉及气、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瘀血阻滞为其常见证型[33]。

丹参在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疾病,目前也是眼科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樊曦[34]等通过实验证明丹参三七混合液对视网膜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预防作用。刘自强[35]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可能是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凝血过程和细胞凋亡等发挥对RVO 的治疗作用。韩彦琪[36]等采用G 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关键靶点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CRVO 的关键机制之一为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血管再生,而其最主要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丹参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此外,丹参还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低外周阻力,改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恢复眼底微循环。

龙迭戈[37]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心经原穴对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发现针刺正常人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穴后,视网膜平均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静脉比例(A/V)值均增加,提示针刺神门穴,可增加视网膜的血氧代谢。以“心主身之血脉”[2]理论为指导,运用养血活血药物,畅盈血脉,并通过针刺心经腧穴调动心气,保持脉道通利、动力充足,血液才能正常循行,上注目络,濡养目窍。

3.3 调补心阳

近视归属于中医学“能近怯远”范畴,古代医家[38]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过用目力、耗气伤血,心阳虚衰,禀赋不足。《审视瑶函》[4]指出:“治目能近视,责其有水,不能远视,责其无火,当宜补心火,并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强调近视病机多为阴盛阳衰、心火不足,治疗近视从补心火着手,兼安神定志并补五脏之虚,以定志丸调补心阳、心气为基础方。定志丸由《备急千金药方》[39]中的开心散化裁而来,在临床研究[40-41]中治疗近视取得良好的疗效,方中人参、茯神、远志、菖蒲均入心经,合用共奏益心气,定心神,开心窍,补心阳,以助神光发越。

庄曾渊[42]运用定志丸为基础方治疗双眼高度近视眼底病变,予方药:党参15 g、茯苓15 g、石菖蒲8 g、远志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熟地黄15 g、白芍15 g、葛根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五味子8 g、覆盆子10 g、丹参10 g,使用上方后患者视力逐步提高,方中党参、茯苓、石菖蒲、远志补心开窍明目为调补心阳基础方,高度近视患者可出现视网膜和脉络膜萎缩,脉络膜属心,心主血脉,故加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精血可互化,加用益精明目之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以助补血,葛根辛温通络、升津舒经,引导精血滋养目中络脉。

4 小结

目疾的发生涉及多个脏腑,而心的生理、病理对目的影响不容忽视,目窍与心以经络相连,心气推动血液上行头面以濡养目窍,使“目得血而能视”[43];心阳支配目中神光以照视万物,神藏于心而外现于目,而目又有协助心“任物”的作用。在中医未病先防思想指导下,预防眼科疾病,应遵从“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2]的心目同养的养生宗旨;在治疗疾病方面,运用针灸或中药通过安定心神、畅盈血脉、调补心阳等从心论治眼科疾病。

随着手机、计算机等相关的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干眼、视疲劳、近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患者日益增多。以中医整体观为出发点,探讨目与脏腑的相关性,为从多角度治疗目疾提供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帝内经》中目与心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探讨其相关性,为从心论治眼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猜你喜欢
心气视网膜对照组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如何防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眼前有闪光、黑点、视物模糊,警惕视网膜脱落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
视网膜脱离能治好吗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抗螨高产蜂种“北京一号”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Rapid and 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eomycin Residues in Mi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