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理论论治目痒

2022-12-23 03:22孙宏睿叶姗姗樊华宋剑涛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外邪邪气风邪

孙宏睿,叶姗姗,樊华,宋剑涛

目痒,属西医学过敏性结膜炎(allergic conjunctivitis,AC),是结膜接触外周环境中的抗原,如花粉、灰尘、动物毛等,引起的结膜过敏反应。临床上以眼痒、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畏光等为主要症状,尤以眼部刺痒难忍为先,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AC 发生率高,在眼表疾病中占6%~30%,儿童中达30%。国内、外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以局部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常规药物主要有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人工泪液等[2-3],但仅可缓解症状,维持时间较短,每遇致敏物常反复,病程多延绵数年,远期疗效有限。中医学治疗该病在临床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特点[4]。笔者临证时发现,单从肺脾论治,每遇病症反复迁延者,常疗效欠佳,究其原因、重新思考其病机发现,目痒的发生发展与伏邪密切相关,现将伏邪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与目痒的因机证治阐述如下。

1 伏邪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伏邪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5],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开创了“伏气学说”的先河,后世伏邪理论的形成皆以此为据。最初,伏邪理论是温病学派重要的病因理论,后经汉晋唐宋历代医家的总结发展,认识愈加深刻,至明清时期,伏邪理论日臻成熟,已不单纯局限于温病。清代刘吉人《伏邪新书》[6]载:“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可见,伏邪的概念被广义化,为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7]曰:“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又将所伏之邪扩大化,不拘泥于外感六淫。近、现代医家对伏邪理论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内伤杂病的理论创新上[8],提出“七情伏邪”[9],并从“治未病”的角度深入研究伏邪理论对内伤杂病的诊治。

2 伏邪理论与目痒的关系

目痒的病位在目之白睛、胞睑,与肺、脾、肝关系密切,《目经大成》[10]云:“由来痒病果何为,为火为风为血亏”,提示本病与风、火、血虚有关。中医学将其病因病机总结为肺气虚,肺卫不固,风热外侵,上壅于白睛、胞睑;脾胃湿热内蕴,复受风邪,风湿热瘀滞于白睛、胞睑;肝血虚,虚风内动,上犯于目[11]。正气不足易招致外感,易藏留伏邪,邪气内伏,遇感而发,易病情反复。

2.1 伏邪因虚而生,因虚而伏

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任何疾病的发生皆与人体自身正气强弱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正气强盛,可抵挡病邪入侵,亦可及时驱邪外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5],正气不足,无力抵御外邪,邪气趁虚而入,潜藏于内留为伏邪。《血证论·时复》[12]载:“夫人身五脏六腑,与天之气运,呼吸相通,原是一体,故天之阴阳,能构人之疾病,其实非天病患也,乃人身气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银海精微·痒极难忍》[13]云:“诸痒属虚,虚则痒”,均指出目痒的发病与人体气血偏盛、正气强弱有关。

肺脾不足、肝血虚是目痒发病的基础,亦是邪气内伏、疾病反复发作的基础。白睛在脏属肺,主气,为气轮,外合皮毛,可防御外邪侵袭。肺气虚,则肺卫不固,不能抵御外邪入侵,感风热外邪上犯白睛,发为目痒;或肺虚无力驱邪,外邪入里潜藏,留为伏邪,再遇外感或过敏原时发病。胞睑为肉轮,属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无以化生血气,目失所养,肌凑疏松,易致外邪留藏。肝开窍于目,目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审视瑶函》[14]云:“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圣济总录》[15]载:“肝经虚而风邪乘之,则目痒。”肝血不足,脏腑功能失常,阴无以制阳,血虚生内风,伏于体内,遇感引动上行于目,发为目痒。

2.2 内伏之邪——湿热、肝风

湿热、肝风为目痒内伏之邪。火性炎上,最易上犯头目;湿性粘滞,易潜伏于内,致疾病缠绵难愈。平素嗜好肥甘、过食生冷之人,脾胃受损,脾失健运,酝酿生湿,久郁化热,湿热内藏,此时,虽无明显目痒难忍,但仍可见目眵增多、粘稠,白睛微红,舌黄苔腻,小便色黄等。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脾为先,父母常恐其营养不足,多予以各种肉食,加之长辈宠溺,肆食甜品,脾无力运化,痰湿内生,酿久生热,是故目痒以儿童多见。《银海精微·痒极难忍》[13]云:“痒极难忍者,肝经受热,胆因虚热,风邪攻充,肝含热极,肝受风之躁动,木摇风动,其痒发焉。”肝经受热,煎熬精血,肝血不足,阴不敛阳,则生内风,或无明显症状,或见目痒不甚,时发时止。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肝肾阴不足为主,外感易从热化,热极引动肝风上犯目窍。

2.3 外加之因——风邪

《太平圣惠方·治目痒急诸方》[16]云:“夫目痒急者,是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眦痒而泪出”,指出目痒因风而发。《黄帝内经·素问》[5]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可见,风邪致病,常伤及人体上部头目,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夹他邪上犯目窍。风为春季主气,故每逢春季遇外风病情易发作,因风四季常有,故终岁均可致病。风热袭目,上犯胞睑白睛,见目痒;湿热内伏,复受风邪,搏结胞睑白睛而病;血虚生风,肝风内伏,遇外风引动内风,往来胞睑肌凑发病。是故风邪可直接致病,亦可引动内伏之邪致病,是目痒发病的主要原因。

3 从伏邪理论论治目痒

伏邪是潜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的一种邪气,其特征包括:(1)不即时发病;(2)邪伏于内,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因加而发;(3)伏邪具有隐匿性,难以察觉[8,17]。正虚是邪伏于内的基础,正气不足,未能及时驱邪外出,或正虚不易清除邪气,均可致邪气潜伏于人体,正如《黄帝内经·灵枢》[5]载:“因加而发”,伺机而作。目痒以体内脏腑气血虚损为基础,内伏湿热、肝风,每遇风邪、过敏原等侵袭而触发,其症状反复,多有热象,治疗每每过用苦寒清热之品,更致邪气难除,引起邪气内伏。基于中医伏邪理论,认识目痒邪气伏藏的特点,探讨其病机、转归,重视脏腑气血盛衰变化,标本兼顾,着眼疾病远期及预后。

在疾病未发,无明显症状时,正不足邪亦虚,伏邪轻微,潜藏于内不足以致病,可用玉屏风散、四物汤等,或补益肺脾,或养血补肝,及时鼓舞自身正气,驱邪以治未病;发病之时,正邪交争,此时正气相对较盛,应以祛邪为主,可用消风散、银翘散、除湿汤、凉膈清脾饮等,或祛风止痒,或清热利湿,酌情辅以扶正;疾病迁延者,多只知其外感,未能兼顾体内伏邪,尽除邪气,而致病情反复,此时应知机体正虚,内有所伏之邪,外有因加之感,治疗应清透内外合邪,考虑久病难愈多由湿为患,可用川椒方,在疏风清热祛除外邪的基础上,加少量川椒以解玄府湿郁内伏[18-20]。

4 小结

现代社会,患者苦于目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备受困扰,加之各种致敏物质层出不穷,在现有药物仅能缓解症状的情况下,亟待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伏邪理论,认识目痒邪气伏藏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辨证施治,兼顾标本,在无明显症状时扶正治未病,在疾病反复发作时注意清透内伏之邪,方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猜你喜欢
外邪邪气风邪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