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痰”理论探讨“培土生金”法在儿童哮喘缓解期的运用❋

2022-12-28 19:47王孟清舒文豪邓承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痰饮外邪儿童哮喘

兰 春, 周 姗△, 王孟清, 舒文豪, 邓承果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 长沙 410208)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性的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以不能平卧、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近几十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治疗本病强调尽早开始、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2], 还应注意预防和减少发作,达到并维持最佳控制状态,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或降低不良影响[3]。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20%以上的病患未达到良好的控制[4],其难点在于缓解期的治疗,西医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但研究表明ICS并不能根治哮喘[2],且长期使用容易造成药物依赖。

中医药对于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5]。目前有大量研究证明,一些中药具有抗炎、抗过敏以及调节免疫的作用,能平喘、改善症状,对复发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众多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经验[6]。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哮喘缓解期以肺脾气虚多见,治疗时常用培土生金法辨证施治,疗效尚可。

1 哮喘的病因病机

中医历来将哮喘的发病归结为“痰饮内伏”和“外邪诱发”两方面。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必有伏饮。[7]”将本病病因归结于“伏饮”,后世医家将这一思想逐步发挥,至明·秦景明言:“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结成窠臼, 潜伏于内”[8]166,哮喘痰饮留伏之说已渐趋明晰。

1.1 伏痰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

伏痰具有伏邪的致病特点,产生之后往往不会立即发病而是潜伏于体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症因脉治·哮病》)[8]166。缓解期时既然已有伏痰,此时脏腑功能必然已经不足,机体会有虚损的表现。同时伏痰潜藏于体内亦可阻滞气机,造成气机不畅、损伤脏腑并影响功能。“脏虚生伏痰,伏痰损脏腑”,二者可相互为害造成机体持续损伤。以肺脏的表现最为明显,缓解期时无外邪影响,肺气尚可勉强维系日常呼吸功能,不出现典型的发作表现,但其功能已不足,常可见运动耐受力差和活动后气促。另一方面,由于脏腑的虚损使得机体的抗邪能力显得更为不足,伏痰很容易被外邪所触发。正如清·吴澄在《不居集·卷十七》中提到:“伏痰,略有感冒,便发哮嗽”[9]。在急性期一有外邪侵犯则可郁遏肺气,肺气失于宣发,津液得不到疏布又可新成痰,痰浊壅滞;肺气失于肃降逆乱而上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新痰伏痰交结为患则气道的阻塞更加明显,而出现气促、喘憋、哮鸣、呼吸困难等表现。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也深感如此,认为哮喘发病虽是“痰饮内伏”“外邪诱发”,但其根本病因还是伏痰,外邪其实是诱因,况且缓解期其实并无明显外邪而仅有伏痰,可见伏痰才是导致哮喘发生的关键因素。

1.2 伏痰的产生与脾肺两脏关系密切

伏痰又称“宿痰”指水饮成痰,是由于人体脏腑气化功能异常,体内津液代谢失调而生成的病理产物,留伏于体内,其演化主要分为“生”和“留”两个环节,留伏之痰方能称为“伏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讲“脾湿动而为痰也”[10],《医学从众录·痰饮》中指出:“痰之成,气也,贮于肺”[11],正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证治汇补·痰证》)[12],可见伏痰的产生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不足,津液得不到有效转输则积湿生痰;肺主气,主通调水道,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津液停聚而为痰,已经生成的痰饮也会停滞于此。另外脾肺两脏常相互影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土,肺属金,脾病母病及子,脾气虚则肺气虚;脾脏运化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方能输布,肺气久虚、津气不布必致脾气虚弱,是为子病及母。脾和肺在功能和病理上相互依靠、相互影响,一脏有疾往往牵涉另一脏,形成“脾虚→肺虚→脾虚”的恶性循环,加重水液代谢失调,造成痰饮的不断生成与留伏,因此伏痰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脾肺两脏的功能不足。

1.3 小儿脾肺不足对伏痰的影响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脾气亏虚导致痰饮内生;另一方面小儿对营养需求大,脾胃负担重,饮食不化亦可形成“痰饮”。小儿“肺常不足”,肺气不足痰伏于肺,加之小儿呼吸功能本就不足,喘息、气促就更易发生;同时小儿“肺气娇弱”卫外之力不足,容易感受外邪引动伏痰,造成肺失宣降,所以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使水液代谢功能更易失调,为伏痰的生成和留伏提供了条件;小儿“肺气娇弱”易感易伤,为伏痰的触发奠定了基础,故而“伏痰”在儿童时期更易“产生、留伏、引动”,造成小儿哮喘易发、易反复、易迁延而难根治。

2 儿童哮喘缓解期常用治法

中医常将儿童哮喘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三型[13],主张使用扶正补虚之法进行治疗,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采用补肺固表、扶脾助肾、益气固本等方法[14,15]辨证施治,确立方药,通过恢复患者脏腑功能加强水液代谢,避免伏痰的产生,促进其消散以“治病必求其本”为指导思想,治脏腑且治伏痰,标本兼治,避免疾病的迁延反复。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儿童哮喘缓解期以肺脾气虚证表现最多,常有反复感冒、气短自汗、纳差、运动耐受力差等现象。李成辉[16]、姚晓荣[17]等学者通过文献研究、临床观察、调查等方式发现,肺脾气虚证在哮喘缓解期中居第一位。肺脾气虚,伏痰内生,潜藏于脏腑经络损伤机体,此“伏痰”类似于西医学中的“气道重塑”,机体内部已发生变化,导致气道功能长期不足,但却不同于发作期“喉间喘促、痰声漉漉”的“有形之痰”而更像是“无形之痰”。单纯的“化痰”并不能很好的治疗伏痰,当遵循缓解期恢复脏腑功能的治疗大法,针对脾肺两脏的不足,着重调理脾肺固护其功能,使水液代谢功能恢复正常,去除伏痰生成之因,逐步改善阻滞气机,促使伏痰消散,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常使用“培土生金”之法。

3 培土生金法的具体应用

“培土生金”法是调整肺脾、治疗肺脾气虚的主要方法。《中医大辞典》对于“培土生金”的解释是:“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证候。[18]”本法源于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奠定了“培土生金”的理论基础,生理上有“脾生肉,肉生肺”[19]11,病理上有“夫伤肺者,脾气不守”[19]193的论述,经后世医家逐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肺病治脾”“脾肺同治”“肺脾肾同治”三大类[20]。

对于儿童哮喘缓解期通过“培土生金”调整脾肺,当重在治脾。《丹溪手镜·咳逆痰嗽》中指出:“脾弱受病,肺金受邪,饮食不行,留积而成痰,冲肺道而成嗽”[21]218,出现“咳嗽寒热,懒语嗜卧短气,宜补中益气”(《丹溪手镜·热烦附劳》)[21]145,即肺脾两虚之时从脾论治[20]。补益脾气,脾气已健,肺气自然充实两脏功能均可恢复,此为补脾而肺脾同补,则水液代谢功能可复,伏痰可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充养均有赖于脾,当然也包括肾、脾脏功能得以健全,则肾脏亦可得以养护,此为补脾而肾亦得补,肾气、肾阳的充实对于促进伏痰的消散也有重要作用。

笔者临证时针对小儿哮喘缓解期有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而无力、面白少华、纳差便溏等症,辨证为肺脾气虚者,常选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若肺之宣降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可见轻微痰喘者,当同时使用麻黄、杏仁、陈皮、法夏、紫苏子、矮地茶等宣降肺气、化痰定喘,祛除余邪;有鼻塞者可加辛夷宣散外邪;有肺热者加用桑白皮、黄芩、麦冬泻热养阴;对于自汗出较多者用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纳谷不香者用焦神曲、麦芽、谷芽、焦山楂消食助运,大枣健脾开胃;便溏者用怀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久喘体虚常用灵芝、百合补益肺肾;气虚明显、反复感冒者亦可加入玉屏风散补气固表。

4 典型病案

患儿刘某,男,6月龄,2021年1月29日就诊:主诉反复喘咳1月余。患儿近1月来有反复喘咳、喉间有痰,在当地予以“抗生素”“雾化”“中药”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常有反复。就诊时患儿无咳嗽、咳痰,有“清嗓子”未见喘息,家长诉患儿喉中偶可闻及痰响,稍有鼻塞,偶见流涕,鼻涕时清时浊,余无特殊不适。素来胃口不佳,饮食较少,夜间睡眠一般,稍显烦躁,大便每2 d 1行,小便尚可。查体咽部(-),舌质淡红,苔薄白。既往经常“感冒”,近期明显,每次感冒后容易出现喘息,平时出汗偏多,大便多偏稀。中医诊断喘证,辨证属肺脾气虚,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处方以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茯苓5 g,白术5 g,矮地茶5 g,太子参3 g,五味子3 g,法半夏3 g,陈皮3 g,桑白皮5 g,辛夷3 g,紫苏子5 g,麦冬5 g,甘草3 g,炙麻黄1 g,苦杏仁5 g,山药5 g,7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2021年2月2日二诊:患儿服药5剂后偶有咳嗽,觉喉间有少许痰声,已无“清嗓子”表现,无鼻塞,偶有流涕、打喷嚏,无其他不适。纳食较前改善,夜寐一般易醒,大便约每日2行,质地偏黏,小便正常。患儿服药后症状有改善,继续守方治疗,前方去麻黄、杏仁、矮地茶、桑白皮,加大枣3粒、炒麦芽10 g、玉竹5 g、灵芝5 g,处方12剂。2021年2月22日三诊:患儿无明显咳嗽,偶觉喉间有少许痰声音,复有轻微清嗓子,无鼻塞、流涕、喷嚏等证。饮食可,夜寐一般,大便每日2~3行,质地偏黏,小便正常。患儿病情稳定,前方去辛夷加黄芩3 g、射干3 g,12剂。服药后患儿复诊无明显咳嗽、痰响,无“清嗓子”,饮食可,大便尚可,服药期间未再“感冒”,喘息控制尚可停药,随访半月情况尚可,嘱注意病情观察,注意随诊。

按语:本案患儿年幼反复喘息多次,前期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控,但容易反复,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首诊时无明显咳嗽喘息但有清嗓子、喉间有痰响、鼻塞流涕等轻微症状,结合患儿反复易感、平素易汗、脾胃功能欠佳、纳差等特点,辨证属肺脾气虚,当使用“培土生金”法,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加减,但需指出此时患儿尚有轻微外感及少许痰邪作祟,故在选用补脾药物(茯苓、白术、太子参、五味子、山药等)的同时加用麻黄、杏仁宣降肺气,辛夷宣散外邪通鼻窍,陈皮、法夏化痰,紫苏子、矮地茶消痰定喘,桑白皮、麦冬泻热养阴。二诊时患儿外感症状有好转,痰邪减少,故裁去麻黄、杏仁、矮地茶、桑白皮等药,加用大枣、麦芽健脾开胃,玉竹滋养肺胃,灵芝补益肺肾。三诊时针对患儿症状,去辛夷之宣散通窍之意,加黄芩、射干清热利咽喉。患儿通过治疗临床症状有效改善,复发情况减少,但因患儿年幼,脏腑功能不足的本质无法改变,尚需持续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必要时再行治疗。

5 结语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治疗时应从“脏腑亏虚,伏痰留存”入手,儿童哮喘缓解期虽不只肺脾气虚一型,但却是最多、病证变化复杂,往往难以入手,找准正确方向是关键。中医药治疗疾病虽强调个体化,但如果能够找到某类疾病病机之共性,从共性入手制定治疗大法及基本方,再进行加减化裁来应对变化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的意义就在于此,对中医药的推广亦有很大裨益。故在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中考虑伏痰与肺脾的关系,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以“治脾”为切入点,使脾肺同补、肾亦得补,三脏功能得到恢复,从根源上治理“伏痰”。临证时注意随证变通,这一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如何更多、更好的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这种找出常见关键点,以一法“执简”而“驭繁”的做法,应该是一种很好方式,也是将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痰饮外邪儿童哮喘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含量监测在儿童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儿童哮喘控制现状及家长对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不同雾化吸入方式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疗效观察
肺功能检测在儿童哮喘中的临床应用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