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小学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家园

2022-12-31 09:19周云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一流学校

○周云

一个乡村孩子对学校会有着怎样的朴素情感呢?这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也正因此,乡村小学的改造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

早在1928年,陶行知先生就对乡村小学的改造提出了6条建议:即“乡村小学教育是一件大事”;“在劳力上劳心”;教师应努力获得“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从而担任国家大事;“课程要以生活为中心”;“运用生活工具”;“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他同时指出:“若没有第6个建议,则前5个即是废话。”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以市县为单位,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再次就乡村小学的改造作了部署。

把以上这些粗略归纳一下,可以发现,乡村小学的改造涉及到了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涵盖了一所学校的精华。然而,通篇没有找到当下非常时髦的词语:“一流”——规模过大、班额数过多、硬件设施过好的乡村小学。是不是陶先生没有办世界“一流”乡村小学的雄心壮志呢?我看不是,相反,而是找到了乡村小学教育的本真——让乡村小学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家园;找到了时代的需求——赓续乡村文明,着力乡村振兴。

这本是常识,而现在偏偏有人抛弃了它,大胆地创“一流”去了:豪华的校舍、美丽的校园,没山的筑山,缺水的挖池,没草坪的砍去树木种上花草,水泥地全覆盖,见不到一点儿泥土……我不反对改善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更不反对美化学校,只是认为学校应带给学生朴素的理念,带给学生自由的精神。校园、校舍的“一流”应该有个“度”,超过了,就不恰当了。过分追逐“一流”,就会把“金钱”与“一流”不恰当地捆绑在一起,走向极端。过分强调物质上的“一流”,必然导致物质的“文明”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上,从而挤占掉精神文明的空间。

我眼里的乡村学校,如同“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眼里的教育梦,让农村学生能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为孩子圆大学梦、人生梦提供一个平台;我眼里的乡村学校,如同四川广元范家乡村小学,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育人;我眼里的乡村学校,是乡村区域内的文化引领,是每一位学生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一流学校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学校推介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努力构建青少年精神家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