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若干争议综论

2022-12-31 19:09武国强邵宇航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将进酒读音李白

武国强,余 阳,邵宇航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一、“将”字读音

《将进酒》中的“将”字究竟读“qiāng”还是“jiāng”,以前就有争议,然多数学者认为应读“qiāng”,是“请、愿”之意。近来因叶嘉莹先生的一段短视频讲解《将进酒》中“将”字应读“jiāng”,再次引起学界关注。笔者查阅了相关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发现多数注疏基本读“qiāng”。如2014年最新修订版的《新华字典》在注解“将”读“qiāng”时,直接写为“希望;愿:将进酒”;2018年出版《古代汉语词典》只是注释了“将”读“qiāng”时,是“请,愿”之意,没有出现“将进酒”词组;2018年出版《辞源》(第三版)中出现了“将进酒”词组,读音为“qiāng”,注释为“汉乐府铙歌名。内容大都写游乐饮宴。”2016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普及读物《唐诗三百首》中,虽未直接标明“将”字读音,但在说明解题时写道:“《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铙歌》。古词有‘将进酒,浮大白’,写饮酒放歌(《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请。”可见,编者亦是默认“将”字读“qiāng”。201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在注解《将进酒》时,直言“将,音锵”。2017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唐诗选注评鉴》中,在注解时写为“将(qiāng),请”。由以上现有资料来看,《将进酒》中“将”字读“qiāng”似为定论,无需争辩,然笔者认为仍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从字音流变角度看,有些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读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早的韵书魏·李登的《声类》以及晋·吕静《韵集》早已亡佚,后出隋人陆法言的《切韵》亦于今不传。现在能查阅到的是唐·王仁煦在《切韵》基础之上增补修订,编撰完成的《刊谬补缺切韵》。据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看,平声三十七阳韵“将,即良反”,即为“jiāng”音;又去声四十韵漾韵“将,军师”,读为“jiàng”音。又唐·长孙讷言标注《刊谬补缺切韵五卷》卷一平声五阳韵:“将,即良反,大也,行也。又即亮反。”读为“jiāng”音;此书第四卷去声五样韵:“将,将师。又即羊反。”读为“jiàng”音。由此可推,唐代关于“将”字,其平声、去声字是同一的,读音不同,声调有异,然而并无“qiāng”字读音。又按收藏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守温韵学残卷》一书查证,“将”所属字母为“精”母,并没有出现“清”母的读音,“将”读平声时是虚词是发语词,而读去声时是实词,是“将帅”之意。又据北宋陈彭年等人奉旨完成的《宋本广韵》查考,其卷二下载平声十阳韵,“将,送也,行也,大也,辞也。又姓,《后赵录》有常山太守将容。即良切,又子亮切”;其卷四去声四十一漾韵载“将,将帅”;《宋本广韵》中亦无清母“qiāng”读音。《宋本广韵》是在唐·王仁煦《切韵》基础上编撰完成的,其基本继承了唐音。因而,可推断在有唐一代,很可能“将”没有“qiāng”字读音。

“qiāng”字读音究竟源于何时? 据相关文献记载,南朝梁顾野王撰有《玉篇》,唐人孙强曾进一步修撰,直至宋真宗时陈彭年又在唐人基础之上,修成《大广益会玉篇》,此书在我国辞书史、汉语史、音韵史、汉字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广益会玉篇》卷三十寸部中记“将,子羊切,行也,欲也,或也,送也,奉也,大也,助也,养也,扶侍为将。又子匠切,帅也。又七羊切”。其中“又七羊切”四字表明,在宋代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将”已经出现“qiāng”读音。又据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毛诗》‘将’字故训特多。大也、送也、行也、养也、齐也、侧也、愿也、请也。此等或见《尔雅》,或不见,皆各依文为义,亦皆就韵双声得之。如愿请是一义,‘将’读七羊反,故释为请也;‘将’ 读即羊反,故 《皇矣》 传释为‘侧’。”由此可见,在不同的语境释义下,“将”字读音不同,且已出现两读现象。又据清人吕世宜编撰的《古今文字通释》查考,“将,即谅切,帅也。又七羊切,通牂。”又今人杨树达《词诠》卷六载:“将,外动词,请也。读千羊切。”由以上资料可知,“将”为平声“清”母字读音随时代的变化愈来愈突显,在清代后期《将进酒》中“qiāng”字读音日趋成为主流,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诗中有很多字存在争议,有人建议古诗应读古韵,取古义,方不失诗意。如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读“xie”还是“xia”就存在很大争议。现代汉语中“斜”除“xie”的读音外,还存在“xia”“ye”“cha”三种古音,如汉代匈奴单于名为 “伊稚斜(cha)”,终南山有一山谷名“褒斜(ye)”。古代汉语中,异读有三种方式,即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和古音异读。如王维的《鹿柴》中,“鹿柴”是地名,“柴”字是“砦”的通假字,“砦”又是“寨”的古字,所以这就是通假异读,应读为“zhai”。破音异读是某字改变了词性或意义而改变读法,如“乘”字,现代汉语中多是动词之意,然古汉语中还做名词用,指“兵车”“千乘之国”,这时就要破读为“sheng”;又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亦是此类读法。古音异读是指一些专有名词在古代有特殊读法,诸如有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等有异读现象,如河北乐(lao)亭(地名)、郦食(yi)其(ji)(人名)、冒(mo)顿(du)(人名)、曹大家(gu)(人名)、不(fou)准(biao)(人名)、员(yun)半千(人名)、万(mo)俟(qi)卨(xie)(人名)、暴虎冯(ping)河(专有词汇)、绿(lu)林好汉(专有词汇)。《将进酒》中的“将”字肯定不是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可能存在破音异读的情形。南宋朱熹因古音与宋音不同,其在《诗集传》中采用叶韵法,不断调整改变字的读音。叶韵法会造成字无定音之弊,故受到后人批评。《将进酒》一诗是否受到“叶韵”的影响,亦要阙疑。但由于唐代“将”字并无“清”母“阳韵”,所以读“jiang”可能更符合唐人习惯。

从“将”字字义角度看,诸多学者乃至工具书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来佐证,如《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小雅?正月》中“载输尔载,将伯助予”,《郑风·大叔于田》中“将叔无狃,戒其伤女”,以上 “将”字古皆训为 “请”,读音为“qiāng”,故多数学者认为《将进酒》中“将”为“请”,音应读“qiāng”。前论似为铁证,然著名诗词学家叶嘉莹提出异议,她认为《诗经》中表“请、愿”含义的“将”,多用于男女之间,如“将仲子兮”中“将”是对自己所爱之人说的,表示语气的婉转,“啊,仲子”;“将子无怒”也是对爱人所说的话,表示说话客气委婉。“将子无怒”有“请”之意,“将仲子兮”是发声词,二者还有些许区别。而李白的《将进酒》不是女子对男子的委婉之词,也不是为缓和口气而言,李白的口气应如黄河之水滔滔滚滚而下,是“将(jiang)进酒,杯莫停”,她认为口气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词义当有所区别,此其一也。叶嘉莹还从自古而今的吟诵传统角度加以论述,如范曾家学所传读“jiang”,台湾一些老学者亦读“jiang”,此其二也。著名语言学家蒋维崧亦认为《将进酒》中“将”字应读“jiang”。

《唐诗三百首》中,在《将进酒》解题时写道:“《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铙歌》。古词有‘将进酒,浮大白’,写饮酒放歌(《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请。”《汉语大词典》中“将进酒”词条释义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将进酒》解题为:“古词曰:‘将进酒,乘(亦写作“浮”)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而言。”有学者认为“将进酒,乘(亦写作“浮”)大白”,从字义解释为“请喝酒,用大杯”,不如解释为“且喝酒,用大杯”,语义和语气都更自然。“将”字解为副词“且”意,当读“jiang”。此外,有学者注意到清王琦注解《李太白全集》时,为避免读者难识或误读,将有些字进行注音,然而对《将进酒》中“将”未加注,这可能说明他认为“将”本读“jiang”无须作注。

综上所论,无论是从字音流变、吟诵传统,还是从字义分析、语境体会、注家注解来看,《将进酒》中“将”字读“jiang”会更适宜。在现代汉语中,“将”字只有“jiāng”“jiàng”两种读音,分别做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用。依据音韵学惯例,所处时代读音为何即读何,当下中小学课本中皆将古音改为今音,就是遵循此原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将进酒》中“将”字读为“qiāng”已成定论,无从更正。笔者认为在解读《将进酒》时,可从众读“qiāng”,但要知晓其尚有争议,以待确证。

二、《将进酒》写作时间

李白的诗歌与杜甫不同,其中很多作品都难以确知具体写作时间,如《将进酒》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未能达成共识。《李太白编年笺注》[1]中云:“《将进酒》一诗,前此诸家均以为是天宝间去朝之后所作,误,综观李集,一入长安以前作品感慨殊少,更无牢骚;二入长安去朝之后,伤心备至,牢骚特盛;唯有一如长安以后,二入长安以前一段时期,往往旋发牢骚,旋又自慰藉。《梁园吟》如此,《梁甫吟》亦然,《将进酒》尤为典型。”最后安旗等人推断《将进酒》应该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当时李白三十四岁。《唐诗三百首》[2]中记:“这首诗约写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当时诗人自长安放还已近九年,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处做客。”此说出于何据未加详解,又一推断耳。《唐诗选注评鉴》[3]载:“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天宝十一载(752年)(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旗《李白年谱》)、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郁贤皓《李白选集》)等说,其中涉及与岑勋、元丹丘的交往与时间。从诗中抒写的忧愤之深广来看,作于天宝三载赐金放还以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诗中描写的情景看,这首诗有可能是在靠黄河边的一座酒楼里和朋友岑勋、元丹丘一起喝酒喝得半醺的情况下挥笔写成的。”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曾将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相联系,认为《将进酒》应作于天宝四年(745年)。

以上诸观点中,《李太白编年笺注》(第一册编者:安旗)《李白年谱》所论难以令人信服,安旗从李白前后两次入长安的心境揣摩诗意,带有强烈主观性,李白诗歌以豪放雄浑、潇洒飘逸著称,情感表达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逆境中能看到他的豁达,在郁闷中看到他重新点燃的希望,其作于开元十九年的《蜀道难》《行路难三首》(其一)皆有此特点,故不能因其有“旋发牢骚,旋又自慰藉”之情,就断言其作于一出长安二进长安之间。再者从李白写于开元二十二年前后《赠从兄襄阳少府晧》一诗可见,其当时的处境穷困潦倒,是“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不可能有“五花马”“千金裘”,故可推知《将进酒》是李白“赐金还山”,有钱之后写的。《唐诗三百首》、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言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不知据从何处,亦未说服力。《唐诗选注评鉴》、詹《李白诗文系年》认为此诗应作于天宝三载李白诏许还山高金赐还之后,当为可信。另从李白诗中提及的“岑夫子”“丹丘生”与其交往的情况,亦可推断出该诗创作于天宝三载其离开长安之后。天宝元年,李白由道士吴筠、玉真公主等推荐,奉诏入京授职供奉翰林,然好景不长,后因受人谗言诋毁,于天宝三载(744年)赐金还山排挤出京,李白曾在《鞠歌行》中深切表达了自己的愤懑之情,“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李白自命不凡,志向远大。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写道自己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希望建立丰功伟业之后,能功成身退还归林泉,他说“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然而他沥尽心血走到唐玄宗身边,却处在弄臣的地位,远离政治权力的核心,他离政治那么近又那么远,自己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终究难以实现。李白怀着满腔的怨情和悲愤离开了长安,他一度在江淮盘桓,多次受邀与岑勋共去嵩山元丹丘处做客,三人常常登高宴饮,借酒放歌畅叙幽情。《将进酒》就是李白在这种背景与心境之下创作的。

天宝三载赐金放还,对李白可谓是晴天霹雳人生巨挫,所以他才有感时间的飞逝,人生的无常,写下“君不见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种“志士惜日短”“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感慨,只有胸怀大志而又壮志难酬的人才会发出。从“悲白发”到“须尽欢”,仿佛让人们看到李白的颓废堕落,其实不然,这是诗人悲剧后的落寞,失意时的无奈。李白好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和月亮是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开元天宝遗事》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李白曾自号“酒仙翁”,他在《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中云“酒仙翁李白辞”。李白嗜酒郁闷,但他没有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而是像那个时代多数的士大夫一样,他仍然对开元天宝盛世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仍然希冀有朝一日能有用于世,于是他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须尽欢”的享乐观正是建立在他高度自信基础之上的。刘熙载在《艺概·诗曲概》中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可谓是全诗诗眼,正因此才使“悲白发”“须尽欢”“恣欢谑”“万古愁”一扫低沉颓唐之气,彰显出豪迈、乐观、自信、旷达、积极用世之情。

正是李白对自身才华的高度自信,以及对盛世的崇高认同,才使他充分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出身商人家庭,一生好济贫救难,爱慷慨解囊,有时挥金如土,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言道:“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在李白眼中既然材必有用,金必重来,那就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李白之饮不是文人雅士慢条斯理的细斟慢酌,他的饮酒必定是豪饮、狂欢、尽兴,要喝得痛快淋漓、一醉方休。接下来他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几句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李白在喝得尽兴之时,直接点名朋友,让他们举起酒杯不要停放。这里面的语气正可印证李白说“将(jiang)进酒,杯莫停”的语气,与《诗经》中“将子无怒”“将仲子兮”的语气截然不同,里面没有委婉含蓄的表达,而是有气势雄沛盛气凌人之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在这里李白又表现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愤慨,在他眼中那些钟鸣鼎食之家的达官显贵都不值得歌颂,他们尸餐素位、懒政怠政、庸庸碌碌,有的甚至破坏纲纪祸国殃民。因而,他宁愿“长醉不复醒”,也不愿看到“得志鸣春风”的“蹇驴”“鸡狗”“小人”当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杜撰的喝酒理由之一,表面看是圣贤当时不遇明主,死后亦默默无闻,只有善饮酒的人才能永垂不朽万世留名,其实事实不是这样,这两句只不过是李白的牢骚话、讲反话。李白想要表达的是就连圣贤都怀才不遇,一般士人更属常事。我们从中能感受出李白对“贤者不遇、遇者不贤”不合理现象的愤慨之情。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诗人写到曹植,一是曹植才高爱酒,与自己多有相似之处;二是曹植亦怀才不遇,像自己的处境“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曹植一生不得志,尚能“斗酒十千恣欢虐”,自己也要效法古人“恣欢谑”、喝尽兴。于是他笔锋一转,插入一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主人何必说钱不够,干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李白喝高了,“五花马、千金裘”都不在乎,都要变卖当做“斗十千”之资。劝酒结束后,李白还不忘升华主题,说出豪饮壮语“与尔同消万古愁”。“万古愁”已不是诗人一己之愁,而是囊括你我在内的古今贤愚皆有之愁,是古往今来一切志士仁人共同的遭遇和悲慨。严评《李太白集》曰:“一往情深,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亦如今人刘学锴所言:“如果说起首如黄河奔流冲决,一泻千里,结尾已是汪洋大海,深广浩瀚了。”[4]

全面解读完该诗之后,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高金放还后,内心纷繁复杂的情感,有对古往今来圣贤仁人怀才不遇的悲慨,有对小人当道社会不公的愤恨,有对时间易逝功名粪土的感叹,有对材必有用金散重来的自信,有对前途可寻希望不绝的乐观。如萧士赟所言“此篇虽似任达放浪,然李白素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亦自慰解之词耳”。总之,人生只有在经历过巅峰时刻,再不幸跌入深渊时,才会写出这样气势豪迈的劝酒诗。因而,此诗作于天宝三载之后是没有问题的。

三、《将进酒》版本流传

李白的《将进酒》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中字句多能倒背如流烂熟于心,然今人所见之版本,与李白当时或之后所传版本是否一样,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现存版本的《将进酒》已经广为人知,其字句韵律情感艺术都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实无需做翻案文章。本文之所以研究《将进酒》的版本问题,旨在追本溯源了解后人对《将进酒》的接受程度以及其在发展流变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变迁过程。

李白现流传诗作近千余首,当时多为口耳相传或找人誊抄,由于传颂者或手抄者文化素养不同,因而,诸多诗作版本差异较大,《将进酒》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将进酒》版本是宋刻版《李太白文集》中流传下来的,已经经过宋人较大的改动。随着敦煌学的兴起,敦煌石窟藏书大量问世,其中所藏文献对目前学术界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学者们发现敦煌所藏《将进酒》版本与今天流传版本差距很大。依据《敦煌诗集残卷》发现,在敦煌文献中有三个《将进酒》手抄本,分别为P2544、S2049、P2567,前两本均没有题目,内容也较为接近,从其字迹可推断,前两本的抄写者文化素养水平不高,错漏较多。现将P2544、S2049 版本与当下流行版本有不同之处抄录如下:

P2544 版本

……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髪,朝下青云暮成雪。如生得意须尽官。莫使金尊对。天生吾桐有俊才……。烹羊宰牛宜为落,迴须一饮三百杯。琴夫子,丹丘生,请君歌一曲,愿君为我倾。钟鼓玉帛起足贵,但愿长醉不须腥。故来贤圣皆死尽……。秦王筑城宴平落,鬥酒千千紫欢虐。……五(注:此处字迹模糊不清)马,千金裘,诂尔将出好美酒,为汝同欢万古愁。

S2049 版本

……奔流到海不岸(注:此处有一表示次序颠倒符号√)複回。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髪,朝下青云暮成雪。如生得意须尽官。莫使金尊对。天生吾桐有俊才……。烹羊宰牛宜为落,迴须一饮三百杯。琴夫子,丹丘生,请君歌一曲,愿君为我倾。钟鼓玉帛起足贵,但愿长醉不须腥。故来贤圣皆死尽……。秦王筑城宴平落,鬥酒十千(注:“十千”与上文“千千”不同)紫欢虐。……五(注:此处字迹模糊不清)马,千金裘,沽(注:与上文“诂”不同)尔将出好美酒,为汝同欢万古愁。

由以上内容可看出,现藏法国的P2544 版本和现藏英国的S2049 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其中“十千”与“千千”,“沽”与“詁”不同,主要是手抄者因字形相近而致有别。两版本中亦有错字、脱字和衍文现象,如“琴夫子”应是“岑夫子”,“紫欢虐”应是“恣欢谑”;“黄之水”漏掉“河”字,“到海岸”多出“岸”字。因为抄写者水平不高,还出现声近而误的现象,如“如生得意”应是“人生得意”,“如”声近“人”;“尽官”应是“尽欢”,“官”声近“欢”;“吾桐”应是“吾徒”,“桐”声近“徒”;“沽尔”应是“呼儿”,音近致误。P2544、S2049 手抄本有较多纰漏,主要是抄录者文化修养不高,未审其义,再加之态度不认真,可能存在边抄边听的问题,以致于出现形误、字误、音误的现象。但根据其内容以及错漏现象可以断定,这两个版本均源于同一抄本。

另一敦煌写本P2567 收录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唐人选唐诗(十种)》里面,被称为“唐人选唐诗”的残卷本。敦煌残卷本收录李昂、孟浩然、王昌龄、丘为、陶翰、高适、李白等诗作70 余篇,其中李白作品有43 篇。P2567 手抄本较前两版本而言,书写情况要好很多,字迹较为工整清晰,且存有题目,名为《惜罇空》。现将与当下流行版本不同之处摘录如下:

P2567 版本

惜鰼空

……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髪,朝下青云暮成雪。……天生吾徒有俊才……与君哥一曲,请君为我倾。钟鼓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故来贤圣皆死尽……

敦煌P2567 写本与现行《将进酒》版本内容出入不大,基本一样。当下所看到的《将进酒》本子收录在唐人殷璠编著的《河岳英灵集》中。《河岳英灵集》收录诗歌全为盛唐诗,从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年间,共选取24 位诗人,收录诗歌234 首,现存228 首,其中李白诗歌有13 首,含《将进酒》在内。据考证,《河岳英灵集》 大概编撰完成于天宝十二载,有二卷本和三卷本,宋刻本分上下两卷,明刻本分上、中、下三卷。傅璇琮先生认为现存北京图书馆南宋刻本(二卷本)“是较早的,也是较接近于殷璠自编的本子”[5]。现将《河岳英灵集》中《将进酒》与当下流行版本不同之处抄录如下:

将进酒

……与君哥一曲,请君为我聼。钟鼓玉帛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故来贤圣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河岳英灵集》中收录的《将进酒》在内容上与敦煌P2567 写本《惜罇空》相比,部分字句有区别。但可断定的是敦煌文献所传的三个版本本质上是同源的,它们都是“床头明镜悲白发”而非“高堂明镜悲白发”,都是“天生吾徒(桐)有俊才”而非“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古来贤圣皆死尽”而非“古来贤圣皆寂寞”……当下教材选用与通俗读物采用版本基本与《河岳英灵集》是同一系统。敦煌手抄本《将进酒》与《河岳英灵集》中收录的《将进酒》孰早孰晚需要进一步论证。

《河岳英灵集》收李白诗13 首,敦煌本“唐人选唐诗”收43 首,其中有六首相同,二者均成书于天宝年间。然从其中一些诗歌标题及内容来看,敦煌本更加接近李白诗歌原貌。《河岳英灵集》现存最早版本也是宋刻本,在刊印流传过程中,宋人在题目和内容方面可能或多或少有过改动。据有关学者考证,目前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中《将进酒》文本,与《河岳英灵集》所载基本相同,只是多加了一些异文。

敦煌P2567 写本题目为《惜罇空》,这与诗歌“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紧密相关。诗人喝酒半酣时,主人想罢饮,于是诗人满腹悲愤及豪情奔涌而出,开始劝酒,开始指责“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这首几近天成的佳作,可以说就是因“罇空”引起的。因而,《惜罇空》很可能是李白《将进酒》的前身。除此之外,在李白之前,有一首乐府古体,主要写置酒祝寿的内容,名为《前有一樽酒》,在当时广为流传。敦煌本“唐人选唐诗”残卷亦载有李白所作《前有樽酒行二首》,其情感与《惜罇空》相近。李白喜欢写乐府体裁,在创作中将古乐府题目改为《惜罇空》极有可能。

至于《将进酒》源于何处,今尚存疑。《将进酒》是乐府旧题,《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将进酒》解题为:“古词曰:‘将进酒,乘(亦写作“浮”)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而言。”然在李白之前,有关《将进酒》流传下的诗歌极少,且内容颇为难解,故郭茂倩说“大略以饮酒放歌而言”。在敦煌三种手写文本以及宋刊本《河岳英灵集》中,均无“将进酒,君(一作“杯”)莫停”一句,因而,很有可能是后世读者在加工润色时添加,顺手改变题目。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

从文本内容来看,“床头明镜悲白发”虽不及“高堂明镜悲白发”大气奔放,但可能更加符合李白的真实写照。李白常因愁思夜不能寐,所以才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才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床头”自有深意,更能让人看到诗人满腹惆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天生吾徒有俊才”虽不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充满豪情自信,但可能是李白诗歌的原句。从用韵来看,诗歌前两句韵脚为“来、回”,押十灰韵;后面“发、雪、月”转为入声六月、九屑韵;接下来又转为十灰韵。如果是“天生吾徒有俊才”,刚好与“来、杯”押韵,如果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就出韵了。古诗在转韵时有一特点,即转韵首句要用韵,称为“逗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都是“逗韵”典范之作。因此,李白肯定不会出韵,“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应该是经过后人之手改造。后世部分学者常因“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断定此种高度自信豪言壮语只有开元盛世之时才有,其大缪矣,殊不知“天生吾徒有俊才”才是李白的初衷。

综上所论,敦煌写本《惜罇空》较大可能是李白《将进酒》的前身,更加符合李白诗歌的原貌,之所以与今天流传版本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人的润色加工。经过加工后的《将进酒》虽不是李白诗歌原貌,但在某种意义上更能彰显李白的豪情、飘逸、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将进酒读音李白
将进酒
“那”与“哪”的读音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将进酒》解读
字词篇
《将进酒》的“三气”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倒下的那一刻
李白《将进酒》的狂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