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与提升路径*

2023-01-04 21:55梁晶晶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药学中医药文化

梁晶晶

(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1],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正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升人民医疗卫生健康水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向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但是,因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观念对中华文明的冲击而产生的质疑中医药文化的声音并未彻底消失,并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必须深入分析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1 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

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对符合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发展历史和中医药现实作用的认同和确信。

1.1 中医药文化的理论自信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人民群众疾病防治依靠的都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中医药学。我国早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就产生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萌芽,经历了魏晋隋唐宋金元历代的补充发展后,在明清走向了成熟。四大经典与历代医家著述、学术观点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医学思维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药遵循整体观念,把人的生命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人和人生存的外部环境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和环境整体中的一部分,其运转会同时受到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想要维持人体有序的运转,即保持健康,就需要达到人自身内部和人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内外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将不复存在,人体就会出现疾病风险。正是因为这种整体观念,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不是单纯的、孤立的“治病”,而是将治疗对象看作一个整体以及外部环境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来“治人”。所以,中医药的诊疗过程会充分考虑到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综合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中找出破坏系统平衡的要素后通过对系统的协同改善,重新达到个体内部、人与环境及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可见,中医药学本质上是“人的科学”而非“病的科学”,它从宏观角度勾画出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整体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坚持“辨证论治”,它主张受到内外环境综合作用影响的个体身体状态变化是具有特殊性的。因此,每个病例都需要辨清疾病病因、病性、病位及发展趋势变化等临床诊疗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实现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过程的辩证统一。无论是整体观念还是辨证论治,它们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将健康与疾病之本定位于人,从人出发、因人而异,为人的生命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

1.2 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自信

文化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2],是物质关系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再现。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了中医药文化历史的、具体的、面向现实生活的特质。中医药文化也长期滋养着中华民族,实现了时代传承和时空延续。

中医药是世界医药史上古老伟大的成果之一。从我国的医药发展史来看,早在几千年前中华民族先辈就在日常饮食与劳动中逐步掌握了使用大自然中的动物或植物来消除病痛的方法和技能,形成了中医药“药食同源”的传统。在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体系之下,中医药的发展也呈现出不间断的继承延续态势,除了动植物入药外,陆续创造了以针灸、按摩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方法。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医诊疗的基础理论,《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的初步形成,后续历代中医药典籍层出不穷,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大医精诚”这一引导历代医家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从世界医药发展史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传入了亚洲的多个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中药材不仅远销欧洲,还有大量海外人士被派往中国学习中医药。《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记载了大量中国药材被商人转运至非洲等地的情况,《本草纲目》则在十七世纪被翻译为多种文字传播至海外,向世界传递中医药的重大成果。近代以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文化“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到现代文明的文明转型,从还原性科学到现代文明的文明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转换”[3]。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曾经遭受到了“西学”的强烈冲击甚至被否定,中医药文化仍然延续传承了下来,并走上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强起来”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时代的回应。

1.3 中医药文化的现实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正是“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中医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将中医药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更加明确了中医药的重点任务,开启了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几千年来形成并发展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养生保健、复方治疗等理念,对应的正是当下卫生健康领域中的系统科学、精准医疗、预防医学、组合药物等专业[5]。当下,我国居民日常健康医疗保障离不开中医药,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72 355个,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82.9万人,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2亿人次[6]。中医药文化的动态生命观、养生理论与临床实践、“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配合诊疗服务,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优势。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产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一批民族品牌以质量取胜快速打开了市场知名度,共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让更多的人开始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信任中医,让中医药文化的生命力愈发强劲。

除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日常健康诊疗需求外,中医药更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做出了独特贡献。“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指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证候及气候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各地新冠肺炎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流行、提高救治水平、减少轻症向重症转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坚持“以人为本”“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通的。从古代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中医药就长期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当下,我国的中医药防疫抗疫经验正在走向全球,中医药文化也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2 中医药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

近代以来,我国在学习西方文明、反思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西方现代医学的崇拜在客观上使中医药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被贴上了“非科学”“过时”和“无用”等标签,集中体现中医药学本质与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也因此颇受质疑,其传播和发展也陷入困境。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必须从中医药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入手,有力回应中医药所遭受的一系列诘责,进而做到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2.1 中医药“非科学论”的冲击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渗透,中医药学受到了西医科学的强烈冲击,中医药文化也遭遇了西医文明的挑战,尤其是西医文明背后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了追求真理、追求自由的基本价值理念,无论是“求真”还是“求善”,其所遵循的路径都是以科学进步去推动人类理性进步,让人类更加接近自由。基于此,形成了“任何知识都要符合科学设定的规范和原则才具有合法性”[8]的基本原则,科学标准被确立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权威标准。近代中国社会摆脱落后和愚昧的迫切需求促进了“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也使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科学评价体系。近代西方科学的原则和条件,要求知识理论具有实证性,西医学正是一种基于临床实验的实证科学,它的到来让中医药学陷入了主体性危机并被动地以西医标准来衡量自身科学与否。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把东方的阴阳平衡理论和系统整体思维作为非科学的,把西方重分析与重实证确认的思维方式视为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9]中医药学因以直观的、经验的结论为依据,与西医学的可重复性、精确性、定量化等方面有差异而被贴上了“非科学”的标签。在此后多年,中医药学一直无法突破西医学的评价体系,也使得中医药文化因自身核心学说的“非科学性”而不被理解和信任,其文化价值也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中医药“过时论”的质疑

中医药过时论认为,产生于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封建社会)的中医药学是已被历史淘汰的封建主义产物,中医药文化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西医才能代表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医标准化只是中医西医化的过程,西医遵循的“科学主义”才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它只强调了中医药学中落后的部分,却看不到中医药诊疗实效对人民生命健康的贡献;它只强调了中医药文化产生时的社会状况,却看不到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学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辅助和改造下,迈向了中医药现代化。尽管中医药文化产生于传统封建社会,但其是产生于封建时代的“人民的精神传统”,蕴含着华夏儿女对人及对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理解的精髓。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低下的传统社会,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当代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再度证明了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医药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既符合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所以,中医药从未过时,其所体现出的中医药文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精髓,还通过创新发展在当代焕发出了强大生机与活力,是应当被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2.3 中医药“无用论”的指责

由于中医诊疗过程无法像西医一样通过量化手段直观反映治疗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中医药遭遇到了“无用论”的指责,中医药文化所传递的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同样被认为是无价值的。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学可以借助现代医疗设备赋予疾病症状等级分值、制定相关量表来评价疗效,由于西药多为化学合成物,其用量及效果也能够被精准量化。因此,西医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借助直观的临床医疗效果数据的支撑形成针对各种病症的标准化诊疗流程。但是,中医药学所遵循的整体性观念和辨证论治决定了其诊疗过程无法对症状、用药、治疗手段等指标完全精准量化,治疗方案的决策主要依靠的是医生的主观判定而非标准治疗流程,不同医生依据对患者整体的判断所给出“一人一方一用”的治疗方案不具备普遍适用的治疗效果,这使得中医药诊疗效果难以被量化评价。中医“无用论者”以此为理由,否定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进而否定中医药的生命健康理念。这种将西医诊疗的单一评价标准直接套用至中医药诊疗评价的不合理做法,给中医药文化认同度的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实际上,中医药不仅能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诊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更是持续通过中医药文化传播先进的医疗健康理念。中医药文化传递的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平阳秘、正气为本的健康观,尊重、敬爱自然的自然观,能有效调节个人身心健康,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感。

3 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提升要将“从自身出发”和“借助外部手段”相结合,做到内容升级、话语升级和人才升级,凸显中医药的科学性、时代性、大众性,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3.1 优化传播体系,提升社会认同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需要以内容为根本,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和途径,全方位提升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同度,有力回应中医药的“非科学论”。对于中医药科学与否的讨论,实际上是在以西方科学主义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播中破除这种单一评价体系的枷锁,从中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其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实际贡献出发,突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互联网为中医药文化提供了便捷的传播平台,它们的存在使信息的传播不仅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形式局限,还能够及时获得传播效果反馈。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形式无论是文本、图像、视频,还是多媒体样式的多样化组合,其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理念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大众真正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并且信任中医药。随着全球化进程地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也日渐成熟,在海外中医药教学、中医药国际交流援助等活动使得中医药的疾病治疗和预防能力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同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也越来越得到海外民众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中医药惠及全人类社会的事实为基础,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其他民族医学文化的相通之处,逐步构建出了既带有突出“民族性”,又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的“世界性”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同度,进一步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3.2 加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必须要与时俱进,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力回应中医药“过时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医药的社会功能发生了相应转变,对中医药社会价值的认识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作出相应转变。我们尤其需要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10]。在此基础上,要充分研究中医药文化“两创”成果的落地实施机制,使其有效指导和服务于“健康中国”实践,达到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与共的世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视野不能局限在国内,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这就需要中医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坚定自身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不断突破原有体系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加强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化。而“中医药文化要想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大的发展,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理论去实践,找到中医药在不同文化地域中生存、落脚的共通点,辩证看待文化差异,求同存异”[11],通过积极吸收外来的有益文化,推动自身的创新性发展。

3.3 升级医疗健康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必须要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健康服务中的优势,有力回应中医药“无用论”。升级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必须做好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政策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等多方面入手,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突出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效果好、副作用小、治疗费用相对低的优势。在实践中要敢于“摸着石头过河”,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调配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能力、动力和活力,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渠道优势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范围辐射面、推进服务内容个性化、推动服务资源社会化。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中医药与西医的衔接与融合,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保障居民健康。升级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方案必须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医教协同”,以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核心,将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使其充分掌握中医药特色疗法的临床实践运用能力,并从内心高度认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自觉践行“大医精诚”精神,服务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医药学中医药文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谁远谁近?
中医药学名词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