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调理肝脾法论治痤疮临证经验

2023-01-05 02:11杜珍珍屈文帅陈思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气机痤疮脾胃

杜珍珍 钱 锐 屈文帅 陈思颖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是一种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研究发现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痤疮发生,3%~7%的痤疮患者存在遗留瘢痕[1]。《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寒薄为皶,郁乃痤”[2],故在治疗中应重视对“郁”的理解,对此理论有研究认为“阳郁”存在于痤疮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证型[3]。也有学者在对此理论进行研究后,运用“五辨”理论解释其中含义,将“郁”认为是痤疮发病的一项核心病机[4]。肝气郁结,气机疏泄失司,痤疮患者多诉有起病前后压力的增大,郁结忧思不得发泄,肝气久郁而化热,久可助脾火,加之青年男女,情志易激,肝阳易亢,胆火易炽,肝胆火常兼夹湿热瘀浊上犯头面。孙龙和郑玮清[5]运用疏肝法治疗青春后期女性痤疮的临床观察显示疗效确切,且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现代学者结合痤疮患者多“湿热体质”的特点,认为肝胆之火伤于脾,从而导致脾虚湿盛为本病的病机[6]。《诸病源候论·凡六十五论》指出:“脾主肌肉,气虚则肌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7]32《外科正宗》言:“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要端详。”[8]均强调了痤疮治疗上应首要注重调理脾胃湿热。后世诸多医家对脾虚湿热酿生痤疮的病因病机均有不同的见解,治法多样,但认识上基本与古代文献记载一脉相承[9]。

脾土润木,利其疏泄,肝木疏土,助其运化,痤疮的发生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可上蒸头面,脾虚酿湿生热,肝火夹湿热循经上扰其面,致局部气血壅滞,郁而成痤。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10],钱锐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生多与饮食过于油腻、辛辣,喜冷饮等,易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相关,且由于疾病带来的压力增大,情绪失调等,易导致肝失疏泄,故从肝脾论治,解其“郁”结,对于改善痤疮患者身心健康状态具有明确可行性。笔者跟随导师钱锐教授学习,临床上采用调理肝脾法治疗痤疮屡获良效,遂在此介绍其临证经验及典型医案。

1 临证经验

钱锐教授从痤疮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出发,强调痤疮的治疗应重视气机升降的调畅,并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即一则饮食结构主五味杂陈,肥甘厚味而易伤脾胃,二则社会竞争激烈,劳逸失度而易致肝失条达,故肝脾之治,存乎百病立法之先。钱锐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痤疮之病证可分为下列四类。

1.1 肝经郁热 痤疮患者常因情绪抑郁,或平素性情急躁,导致肝脉受遏,久郁生热,郁热内蕴而发病。此证以胁肋两侧灼热、胀痛,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临证要点,循经发病则以两侧面颊及前额多见疮点,《灵枢·病传》言“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11],《金匮要略》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2],明确指出了肝病传脾的病理关系,治疗可选丹栀逍遥散合益脾之品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1.2 脾经伏火 与阳热之火不同,伏火缘由脾胃虚弱引起的气机升降失常,郁滞而化火,故前者治疗注重泻火,后者则需散火。临床中此证患者多见口唇周围疮疡溃烂,伴心烦、口干唇燥等症状。《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口舌疮候》言“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7]55,指出口唇周围疮疡的发生与脾脏关系密切。此证治疗重在升散脾火,同时兼顾调中理气,标本得治。方选泻黄散加减,《医方集解》言泻黄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13],临床用之每有良效。

1.3 中阳虚弱 此证患者常因饮食不节或偏嗜,或劳倦,或思虑,或外感湿邪、困扰脾阳,或素体脾胃虚弱等致脾阳不足,临床可见四肢欠温,纳呆,倦怠,面色萎黄,喜温饮,尿清等症。中脏不足,阳气鼓动力弱,痤疮多见于胸背,红肿不甚,色泽浅淡。《景岳全书·脾胃》言“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14],故谓补足中阳,五脏得益,治用理中丸加减温中健脾。

1.4 久病瘀滞 久病者多虚,常生痰、致瘀,而“痰”病责之脾、肺、肾,“瘀”则肝、心、脾为损,是谓五脏气机不畅,脉络血行易滞成痰浊瘀滞,久则化热。一来脾胃痰湿之邪停滞日久,阻滞气机,气血运行受阻,血瘀于脉络;二来《临证指南医案》言“心境愁郁,内火自燃”[15],气血是情志维续的物质基础,若思虑郁结,必然影响血运气行,加之肝脾内火相结,则成“瘀热”,延及面部则可见痤疮,病久则难消,脉络不通而作痛,疮点、瘢痕多结块,色晦黯,舌脉以舌质紫暗或见瘀点,脉细涩多见。钱锐教授认为瘀滞除,热渐消,疮自愈,强调“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治疗此证当以行气解郁,清热散瘀为法,方用自拟“散瘀解郁汤”,药以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浙贝母、莪术、枳实、白芷消瘀散结止痛,瘀热重者可加入赤芍、丹皮散瘀凉血,热毒重者酌加炒栀子、白花蛇舌草、重楼等清热解毒散结。

钱锐教授指出,痤疮虽可分四证论治,然临床病证多兼夹并见,治疗需审度其势,分辨轻重缓急,法需灵活多变,不拘一时,不拘一势。

2 典型医案

某女,26岁。2021年11月21日初诊,以“面部痤疮5月余”为主诉,患者言5月前因短时间内工作压力增大,自觉情绪烦躁焦虑,面部逐渐出现淡红色皮疹,大小不等,自行至药店购买克林霉素软膏等涂患处,2次/日,用药后虽有好转,但皮疹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遂来寻求中医诊治。现症见:面部泛发皮疹,以淡红色丘疹为主,散在分布,前额、唇周为重,伴瘙痒,触之轻微疼痛,部分创面上可见脓头。患者常自行挤压,可有少量黄白相见脓液排出,后面部遗留广泛暗棕色色素沉着。就诊时诉自幼喜食辛辣,口舌疮疡反复发作,时感口干欲饮,自发病以来饮食尚可,眠差,入睡难,早醒,睡眠约4~5小时/晚,大便偏干,1~2次/d,小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脉数。末次月经:2021年11月1日至2021年11月4日,周期规律,量少,呈褐色,夹有血块,经行腹痛,月经前后痤疮明显加重。诊断:痤疮(肝脾失调,脾经伏火证)。治以疏肝运脾,清中散火,方选泻黄散合理中丸加减。药用:石膏20 g,炒栀子6 g,广藿香10 g,防风10 g,荷叶10 g,干姜5 g,北沙参10 g,甘草5 g,白术20 g,白芷10 g,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3剂,两日1剂,每日分三次服用。并嘱清淡饮食,忌烟酒,每日以清水洁面,少化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021年11月30日二诊:自诉药后面部痤疮较前减少,已无皮肤瘙痒,两日前夜间身穿薄衣外出后出现咳嗽、咽痒,稍感恶寒,无咯痰、发热,情绪仍感烦躁焦虑,纳眠可,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今患者伏火渐消,但肝郁犹存,又有风寒犯肺致咳,故治以疏肝健脾,祛风止咳,此外,患者经行腹痛,加温经行气止痛之品,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醋滇柴胡10 g,白芍20 g,当归20 g,川芎15 g,白术20 g,牡丹皮15 g,北沙参20 g,麸炒枳壳10 g,醋香附15 g,肉桂5 g,炒艾叶15 g,醋延胡索15 g,甘草5 g,郁金10 g,荆芥10 g,蝉蜕10 g,桔梗10 g。2剂,服法禁忌同前。

2021年12月12日三诊:患者药后感面部痤疮新发明显减少,自觉心情渐畅,面部仅留有少数色素沉着,已无咳嗽、咽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患者表证已解,予二诊方去荆芥、蝉蜕、桔梗。3剂,服法禁忌同前。1周后电话随访得知患者面部已无新发痤疮,后患者未再来诊。

按语:患者青年女性,平素喜食辛辣刺激,伤及脾胃,酿湿生热,脾胃升降失序,伏火内生,又因工作压力致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蒸头面,肝火夹湿热循经上扰头面,局部气血壅滞,郁而成痤。方中干姜归属肺、脾等经,取其辛通之性,可化湿通络,石膏、栀子清火除烦,又调畅脾胃气机,共为君药。肺者,其华在毛,在体合皮,皮肤腠理之病,当思肺经受邪,《医宗金鉴》指出“肺经血热……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故以北沙参易人参清肺益胃,防风、广藿香升散脾之伏火,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荷叶化湿凉血,白芷、白鲜皮、地肤子祛风燥湿止痒,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标本兼治,意在清肝热、散伏火、理脾胃。二诊患者伏火渐除,即可尽行疏肝解郁健脾之法,而无伏火内扰之忧,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长于疏肝,畅达气机,为君药;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予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共为臣药;醋香附、郁金、川芎加强疏肝行气解郁之功,牡丹皮化瘀凉血,北沙参清肺胃热,白术健脾祛湿,枳壳与桔梗一升一降,为斡旋肝肺气机升降之药对,荆芥、蝉蜕祛风止痒消疮,肉桂、艾叶、延胡索意在温经止痛,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标本兼顾,意在先散伏火,再予调理肝脾、化瘀泻热、祛风止痒等法,同时结合起居调护,病自渐瘥。

3 小结

钱锐教授为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出生于中医世家,庆龄医药第三代传人,家学渊源,其结合二十余年临床经验,从肝郁结,脾火生角度出发,采用清肝热、散伏火、补中阳、化瘀热等治法,运用调理肝脾法辨证论治痤疮,同时注重起居、饮食等调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此将其经验总结如上,期待与广大杏林同道进一步交流学习。

猜你喜欢
气机痤疮脾胃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