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阻腠理在汗证发病中的作用*

2023-01-05 10:28刘晓婷孙海英王海涛
光明中医 2022年11期
关键词:腠理自汗卫气

刘晓婷 孙海英 王海涛

人体津液外渗于肌肤称之为汗,正常汗出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作用。《素问·评热病论》提出汗来源于水谷精微,“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素问·阴阳别论》阐明了汗的生成,“阳加于阴谓之汗”。即人体内的水谷精微物质在阳气的气化作用下产生汗液,并在卫气疏泄的作用下经腠理汗孔排出体外。《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可见卫气能够调控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促使汗液有节制的排泄。正常汗出的条件有二:①阴阳充盛,汗液化生之源充足;②卫气运行有度,汗孔开阖正常,津液阴阳出入道路通畅。因此,正常汗出是人体阴阳充盛、营卫调和的重要表现。

病理性汗出称为汗证,根据《中医诊断学》[1]教材定义,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醒时经常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汗证还包括阵汗、头汗、手足汗、偏身汗、脱汗、黄汗等。汗证的病因不外乎正虚与邪阻两端,其中邪阻是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责之于热盛,阴虚内热、心肝热盛、痰湿化热等是最常见的原因。另外,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邪阻腠理也是影响汗出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从1则验案入手,浅析邪阻腠理在汗证发病中的作用。

1 自汗验案1则

患者,女,72岁。居民,因“阵发性汗出、畏风二十余年,加重1个月”于2019年9月10日初诊。现病史: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汗出,自认为是“更年期”症状,未在意。后症状逐渐加重,汗出重时全身湿透,畏风怕冷,曾就诊当地各大医院,未予明确诊断,曾服用谷维素、六味地黄丸等,效不佳。每次汗出发作持续数月,可自行缓解,但稍有不慎则复发。平素着厚衣、戴围巾、戴帽子。1个月前因被风扇吹风后症状加重,汗出身冷,畏风怕冷,手麻胀感,皮肤发硬,舌胀满口,口干咽干,右下腹痛,汗出日间重,夜间眠差,入睡困难,烦躁不安,大便干,二三日一行。舌体胖大、舌质青紫,苔白,脉弦紧。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平素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每天2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中医诊断:自汗;卫气不固、心神失养。分析:患者以“长期汗出过多、畏风”为主症,诊断为“自汗”,证属“卫气不固”。卫气不固,汗孔开阖失司,则汗出过多,津液耗损,则口干咽干、大便干;皮肤失于温煦,则畏风怕冷;日久重则伤阳,出现舌质青紫、脉弦紧。卫气虚损,夜不能入于阴;汗为心之液,汗出多而心失所养,故夜间烦躁,入睡困难。治则:温阳益气固表、养心安神。处方:桂枝加附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炮附片(先煎)15 g,桂枝12 g,白芍12 g,炙甘草6 g,肉桂6 g,黄芪45 g,防风12 g,当归20 g,川芎15 g,柏子仁20 g,酸枣仁30 g,自加生姜5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2019年9月17日二诊。仍有汗出,量减少,汗出黏,有味,仍怕风冷,咽干,大便日一行,不干。舌胀边有齿痕,舌暗,苔黄厚腻,脉弦滑。分析:患者服药后已无舌质青紫、脉弦紧,寒象已不明显;汗出黏滞、舌胀有齿痕,舌苔黄厚腻,脉弦滑为湿邪停滞之象。方去肉桂,加荆芥15 g,苍术15 g,防己15 g祛风除湿,黄芩12 g,黄柏12 g,泽泻18 g清热泄浊,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收敛止汗。

9月26日三诊。汗出减少,汗出黏滞感减轻,咽干减轻,头面部汗出少,身汗仍多,双前臂皮肤红斑、发硬,夜眠好转,大便黏滞,日2次。舌暗,苔黄中厚,脉左浮右弦。分析:药后汗出有所减轻,患者诉每次发病都会有皮肤硬肿的情况,双前臂皮肤红斑、发硬,自觉汗孔不能闭合。遂认识到:患者因长期反复汗出,汗水遂成湿邪停滞于腠理肌表,阻碍汗孔闭合,如只用收敛固涩之剂,虽有效,病必不除。治则:解表祛湿、固表止汗。处方:防己黄芪汤、麻杏苡甘汤合桂枝加附子汤:黄芪90 g,苍术15 g,防己15 g,杏仁12 g,薏苡仁24 g,生麻黄8 g,炮附片(先煎)10 g,桂枝12 g,炙甘草6 g,黄柏12 g,砂仁12 g;自加生姜5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8日四诊,汗出明显减轻,饮热水时仍有汗出,汗不黏,恶风减,咽干减,牙龈胀感,唇干,口中唾液增多,夜眠好转,大便日一行,成形。舌淡,苔白稍厚,脉左细右弦数。分析:患者本次复诊症状明显好转,穿衣基本如常人,调整方剂:黄芪120 g,炮附片15 g,防己12 g,麻黄6 g,加用五味子9 g养阴收敛固涩。再服10剂,患者生活基本不受影响,停药。

2 汗证常见的病因病机

汗证的病因不外乎正虚与邪阻两端,主要与营卫功能失调有关。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即营养,营气精纯,故又称“荣气”;卫即卫护,卫气慓悍滑利,具有保卫机体的作用。营卫同源于水谷精微,营卫气机畅达、气化正常,则人体的各种功能才得以实现。汗液属于津液的范畴,津液的正常代谢以营卫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基础。正虚主要责之于卫气不足,不能固护肌腠,汗孔不密,津液外泄为汗。《伤寒论》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张仲景认为自汗病机为“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卫气不和”,营阴失去卫气之固护而外泄。卫气属阳又称卫阳,如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卫气失守,则津液不得固藏而成脱汗。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是固摄津液、防止津液外泄的根本。邪阻主要责之于热盛。汗液为阳气蒸腾阴液而成,阳热为汗出的动力。“阳加于阴谓之汗”,凡阳热偏胜者,包括卫气内郁化热内蒸、心肝热盛郁热内扰、痰湿瘀阻郁而化热、外邪入里化热等,均可迫津外泄而为汗[2],是发生汗证最常见的病机。

3 邪阻腠理在汗证发病中的作用

此则验案中患者诉每次发病都会有皮肤硬肿的情况,双前臂皮肤红斑、发硬,手麻胀感,舌胀满口,舌苔白厚,据此可判断为湿邪阻滞于肌表。但湿邪从何而来?因患者长期反复汗出,汗出后擦拭、更衣不及时,汗水停滞于肌表而成湿邪,湿邪阻于腠理,阻碍汗孔闭合,导致汗出不止。《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日久汗出不止,不只阴液丧失,阳气亦随之耗散,阳气虚损进一步加重卫气不足,腠理不固,汗孔开阖失司,津液外泄为汗。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如不能及时祛除在表之湿邪,仅从益气固表、收敛止汗方面进行治疗,虽能收取一定的疗效,但病必不除。

中医治疗汗证方法颇多,包括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清热、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可用来治疗中风表虚证、杂病营卫不和证、自汗证,无论表里虚实之证,凡是合营卫失调这一病机,均可用之[3]。桂枝辛温,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效,解肌发表,可入营透卫;白芍酸苦微寒,可收阴敛气、补养营阴;桂枝、白芍相配,一散一收,解肌发表的同时不致营卫外泄;甘草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为阳,有效增强发汗解肌之功;甘草配以白芍,酸甘化阴,使得敛液益阴作用增强;大枣、生姜具有补脾益胃的效果,可有效调和营卫。

桂枝汤治疗自汗之机制亦与邪阻肌腠有关。王好古在《汤液本草》[4]中解释道:“用桂枝发其汗,为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风气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发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可见桂枝汤止汗之理并非“闭汗孔”,而在于调和营卫、解利肌腠,使在表之风邪得汗而解,邪散表和而汗出自止。柯韵伯认为,桂枝汤之汗法为“桂枝汤汗在经络,疏通血脉之精气”,桂枝汤能解在经络之邪[5]。《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患者仅有定时发热汗出,排除其他疾病,推断病机为邪犯肌表、卫气不和,因此,在发热之前给予桂枝汤发汗祛除在表之风邪,表邪随汗而解,则能恢复营卫调和,汗出自止。如果汗出过多导致卫阳进一步损害,汗出不止,《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汗出不止,导致阴阳两伤,尤其是阳气的损伤,使固摄津液功能难以维持,使汗出进一步加重。治疗需在桂枝汤基础上加用炮附片,加强扶阳固表之力,使卫阳得复,汗孔开阖有所主,腠理固摄功能恢复正常。

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汗,汗液浸湿肌表,日久不去而成湿邪。湿属阴邪,在表之湿邪未化热,当以阴湿论之;湿性黏滞,湿邪侵袭人体后,往往与机体所感受的外来或内生他邪纠缠不清,加之汗出腠理开泄,更易受风邪侵袭,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总属风湿之邪在表、卫阳不足之证。诚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所言:“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湿邪客于肌表,宜发汗而解。张景岳云:“凡湿从外入者,汗散之”,即通过发汗开泄腠理的方法,使湿邪随汗而解,《黄帝内经》谓之“开鬼门”。可参考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寒湿、风湿、风湿表虚所致湿病、痹证的论述。治疗大法为微汗法,“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风邪清扬易去,但湿邪重着难行,若大发其汗风邪可去,但湿邪不去,易致阴液亏耗,甚至阳气耗伤。故治疗当循序渐进兼顾风、湿,才能风湿俱去。根据在表之虚实、湿邪之寒热选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或防己黄芪汤等。麻黄配白术或薏苡仁,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解表里之湿,是湿病解表微微汗出的具体方法,使在表之风湿随汗而解。防己黄芪汤风湿在表,但表阳已虚,以黄芪益气固表。虽无发汗重剂,但有生姜,方后注云:“温令微汗,差”,符合风湿发汗的基本准则。此案表虚明显,以防己黄芪汤、麻杏苡甘汤合用桂枝加附子汤,起到外散风湿之邪、内补阳气之虚、调和营卫之效,以此处方治疗可收全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汗证的根本在于辨证论治,不可一味单纯收敛固涩,不能单纯“见汗止汗”,而是应该根据汗出特点不同,四诊合参,抓住主症和病机关键。汗证总的病机为阴阳失和、营卫失调,但在众多导致发病的病理因素中,应当注意是否有邪(风邪或湿邪)阻腠理这一因素的存在,并给予祛风湿、和营卫之剂治疗。临证只有辨清病机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才能做到丝丝入扣、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腠理自汗卫气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