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

2023-01-11 02:23蒋玲玲
健康之友 2023年1期
关键词:动脉血血小板下肢

蒋玲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广东 梅州 514733)

2型糖尿病属于高发疾病的一种,在病情的持续发展下,还可能造成下肢动脉疾病,表现出下肢血管的闭塞或狭窄[1]。因此,必须及早警惕下肢动脉疾病,并及时做好相关的诊断和筛查。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均属于重要的炎症标志物,其指标的异常与冠动脉疾病、慢性炎症、肿瘤、糖尿病等均有着一定相关性[2-3]。因此,针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患者,如若及时进行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等的预测,将实现疾病的有效检测[4]。鉴于此,本文将其预测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现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6例,样本取自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按下肢血管情况,分为:无病变组(n=165)、轻度病变组(n=172)、中重度病变组(n=169)。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无合并急性感染,无心肺肝功能不全,无恶性肿瘤及血栓疾病等;(2)所有受检者无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3)患者或家属签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智力异常的患者;(2)合并有心梗、脑血管意外等血管疾病的患者;(3)处于特殊阶段的患者,如哺乳期、妊娠期。

1.3方法

1.3.1临床指标与体格检查

所有患者全部接受血常规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保持10h以上的空腹状态,次日清晨待检,采集标本后,将其置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测试,并计算出PLR、MPV数值。随后,再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测试,HbA1c(糖化血红蛋白)则使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试。血压、体重、升高等结果全部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分析。

1.3.2下肢动脉血管检测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作用下进行扫描,扫描操作由专门科室的医生完成,扫描部位包括:双侧股、股浅、足背、腘等动脉,扫描方位为横向与纵向。扫描过程中,应全面观察患者内膜厚度、动脉管径、血流速度等。当显示下肢动脉内膜厚度等于或超过1mm,或有弥漫、单发、多发斑块时,或狭窄程度超过30%,即可提示下肢动脉病变。

1.4观察指标

(1)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相关指标。

(2)分析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3)PLR、MPV与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相关指标

三组的性别、病程时间、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吸烟史、LYM、PLT、HbA1c、TC、TG、LDL-C、HDL-C、Hcy、FPG等之间的差异均不大(P>0.05)。但无病变组的年龄、WBC、NEUT、CRP、PLR、NLR、MPV均低于轻度病变组、中重度病变组(P<0.05);轻度病变组的年龄、WBC、NEUT、CRP、PLR、NLR、MPV又低于中重度病变组(P<0.05)。详情如表1。

表1 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相关指标

2.2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CRP、PLR、MPV、NLR、TC、LDL-C属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详情如表2。

表2 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3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所有危险因素的水平越高,患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风险便越大,为正相关(P<0.05)。详情如表3。

表3 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3 讨论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属于2型糖尿病最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可直接引发肢体的重度缺血,使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有着一定威胁[5]。而有关研究表示,糖尿病患下肢动脉疾病的风险远高于非糖尿病者,其原因主要和糖尿病足有着一定关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被就诊时,年龄均已超过50岁,而患下肢动脉疾病的概率约有20%左右,但临床诊断率却相对偏低。下肢动脉血管疾病的出现和动脉粥样硬化又有着一定联系,动脉硬化斑块的出现和发展又会受到机体各种炎症因子的影响,因此,有效分析相关的机体炎症指标,将有助于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鉴别。然而,某些炎症因子,如CRP、TNF-α等的检测方式较为复杂,所需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就医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基层医院的使用。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更为简便且经济的炎症指标,以便动脉硬化的诊断和鉴别。

PLR属于较为新型的炎症指标之一,和2型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出现也有着一定关系,但关于该指标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无病变者的PLR指标和动脉血管病变者之间的差异较大,且该指标指数越高,患下肢血管动脉疾病的风险便越大,有着正相关性。通过和其他各种危险因素的共同分析之下,发现PLR存在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中,认为其属于一项关键的危险因素之一。MPV能够对血小板大小进行有效反映,通过检测该项指标能够判断出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研究发现,若血小板的体积不断增大,血栓形成作用与酶促活性便会增加,因此便会引发斑块形成现象,同时还会增加斑块破裂的风险,属于斑块破裂和心肌缺血的一种预测因子。在本文分析中,通过对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和相关性的分析发现,该指标成为了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出现的一种危险因素,且和疾病的出现呈现正相关性,因此临床在检测时,若发现MPV指标异常上升,便需警惕血管疾病风险。

综上所述,PLR、MPV均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疾病出现的危险因素,且与疾病的发生有着正相关性,因此做好该指标的检测尤为重要,可及早鉴别出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有着极高的预测价值。

猜你喜欢
动脉血血小板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勘误声明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