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出版中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场景与路径探究

2023-01-17 11:25邵澍赟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编研成果现实

邵澍赟

(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 210019)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1]指出,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通过新媒体传播、编研出版等方式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一直以来,纸质出版都是档案编研成果集中展示的主要方式。伴随社交媒体融合、移动APP等新技术应用,档案编研出版与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增强现实技术作为媒体融合时代重要的技术革新,为档案编研出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使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实时叠加到同一画面或空间并“无缝”集成的技术。通过附加信息增强使用者对真实世界的观察和感知,极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能力。2019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2],将增强现实纳入了“鼓励类”产业,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目前国内档案学界对增强现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展陈中的应用。[3]二是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馆公共服务优化中的作用。[4]三是某一专题档案建档保护传承的增强现实技术实践。[5]文献调研发现,档案学界虽已对增强现实研究有所涉及,但总数有限,仅有20余篇文献且集中在近年发表,研究相对分散,尚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研究。

此外,目前国内少数档案部门与出版部门已开展合作,通过引入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编研出版中注入活力,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实例较少。当前可查的仅有武汉市档案馆与当地文旅部门共同策划推出的档案非遗口述AR影像图书《了不起的非遗》。[6]因此,本文结合档案领域增强现实研究的需要和编研工作特点,对档案编研出版中增强现实技术的深入应用进行探索,以期为档案编研出版中增强现实的应用提供参考借鉴,助推档案数智化发展进程。

1 档案编研出版引入增强现实技术的现实意义

传统档案编研出版在内容规范性和版权资源保护上展现出很大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内向性与滞后性。[7]增强现实能够改变传统档案编研单一、线性、封闭的特征,转向多维、关联与交互,有利于实现档案内容快速增值与档案服务优化。

1.1 拓展信息含量,传播特色内容

档案编研以内容为核心,专业性较强。编研出版往往围绕中心大局、社会热点,立足档案馆藏展开,体现出了鲜明的资政属性、文化属性和地域特色。如2021年江苏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编著了《江苏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档案图册》。[8]在传统档案文献基础上,增强现实技术可对相关内容补充阐释,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多方接收信息,突破实体限制,大幅提升知识含量,改变信息传播维度,是对档案编研内容的深化与充实。

1.2 实现虚实结合,打造沉浸体验

近年来各地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历史档案编研,推出了多种特色鲜明的编研出版成果。如江苏省档案馆从馆藏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韩国钧《朋僚函札》中精选汇编出版了《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9]利用增强现实技术使读者置身虚拟空间或虚实叠加的全景环境,产生超越现实的沉浸式体验,可让编研成果阅读变得声形并茂,缓解长时间单一阅读带来的审美疲劳,在当前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且不断革新的背景下为档案编研成果传播推广带来更多活力、吸引更多读者。

1.3 进行实时互动,满足学习需求

大数据时代读者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发生较大改变,大众逐渐习惯于在线浏览、信息检索等阅读形式,对深度互动、实时互动需求愈加迫切。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提升档案知识传播即时性,迅速呈现来源史料,兼具内容性和视觉冲击力,在实时共享、信息交互方面也展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1.4 政策法规支持,助推档案宣传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作了明确规定。[10]《2022年全国档案宣传工作要点》也指出,要“优化档案宣传方式,适应互联网和传媒技术发展新趋势,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和可视化载体,切实提高档案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使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者在实践层面越来越多地关注前沿技术,为档案编研与增强现实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出版物AR技术应用规范》(CY/T 178—2019)的出台,使出版物增强现实技术应用趋向更加规范和统一,也为档案编研中AR出版物生产、制作、发布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将增强现实技术纳入档案编研出版创新,成为当前响应档案宣传要求、扩大档案文化宣传效果的新方式,丰富的表达形式、精准的目标推送、广泛的信息覆盖进一步扩大了现代社会档案工作宣传空间。

2 档案编研出版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场景分析

档案部门要想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推进编研品牌建设,发挥在专业领域服务公众的核心价值,需在有效借鉴已有档案图书、期刊等编研出版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读者为核心,拓宽档案学科知识传播形态,拓展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呈现更具美学价值的出版效果。

2.1 学术研究

挖掘档案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是档案编研的重要任务。以江苏省档案馆为例,目前已形成以《档案与建设》期刊、《江苏档案资政参考》以及各类编研专著等为核心的一系列编研成果发布机制。其中对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业务实践、新兴技术进行探讨的研究类文献是编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分析2022年度国内档案部门出版学术业务研究专著及刊物成果类型,结合专家访谈,归纳学术研究类档案编研成果,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应用重点可放在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科研成果的直观展示与系统说明等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呈现,如3D展示档案法规文件实体、试点示范档案馆室、特色档案文创产品等。第二,研究过程阐释,如随文呈现档案技术应用模型、档案数据系统设计方案、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流程、档案文献修复过程等。第三,研究成果展示,如展现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成果、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操作视频、介绍档案智慧化服务功能、模拟档案文化传播路径等。第四,研究文献补充说明,如显示图表、链接数据、参考文献、新媒体平台等。

2.2 情景呈现

档案编研出版中往往会涉及一些历史场景与历史人物,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展示与介绍等,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可辅助场景立体化呈现。

第一,历史场景复原。将海量数据、地理定位、虚实结合技术融为一体,可依据现存档案史料精确绘制历史场景、人物三维模型,结合对场景现状的照片拍摄和录音录像,同屏叠加历史照片与现实场景,最终形成具备极强感染力的氛围环境。第二,档案展馆在线浏览。编研成果页面图片与多媒体数据库相联,通过终端设备扫描获得远程服务器推送的档案展览全景空间,结合音视频,立体展示馆藏,实现自主移动导览。分析识别用户POI(Point of Interest or Point of Information),叠加个性化档案人文信息。第三,动态全景图片展示。档案编研成果多印刷精美,部分采用彩色图文印刷,依据这一特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强化图片动态及三维特性,对史料文件及图册汇编细节精确清晰展示,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不同时期文献史料、图片档案结构。第四,口述历史过程实录。口述档案多在访问历史现场亲历者的过程中,以文字笔录、录音录像等手段形成。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还原口述现场,展示对话专访文稿、珍贵图像、精彩视频实录,帮助读者体验真实口述过程。

2.3 系统交流

无论是成果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只有与社会公众贴近才更易被接受。通过增强现实阅读操作,能够搭建起档案馆工作人员、档案学者、历史研究人员、社会大众之间沟通交流、学习服务的桥梁。

第一,实现业务联通。档案部门可利用编研出版成果载体,依托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突破时空约束的专业性线上交互APP平台。通过登录该平台,业务人员可实时留言交流,读者可发表对编研材料的意见建议,完成信息联通。

第二,把握编研热点。档案编研人员可根据AR后台统计数据掌握研究者、档案从业人员、社会大众对档案编研成果的关注热度和关注领域,深入了解档案的受众群,明确当前编研热点和重点研究专题等,从而有目的地规划设置编研计划,以提高编研成果针对性和推广率,扩大档案宣传覆盖面。

第三,内置学习视频。系统性的档案编研成果是档案文化宣传的重要抓手。针对不同读者的需要,可与高校、档案业务部门、文博部门等合作开发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档案知识讲解课程视频并上传至AR平台,使读者在阅读档案编研成果的过程中结合自身需求获取与知识点相关的课程,并挖掘学习。此外,读者可通过分享并反馈教学体验,帮助档案专家学者与编研人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档案材料整理。

第四,完善媒体方阵。当前我国各地档案部门着力构建了覆盖多途径多层次的档案宣传方阵,除各级档案信息网站外,还有一些如“皇史宬”“江苏档案”“中国档案杂志”等活跃度高、关注人数多、影响力较大的档案官方微信公众号。完成增强现实技术平台开发后,档案部门可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宣传编研出版中的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过程中AR技术使用遇到的技术问题,并通过吸纳使用建议,不断改进编研出版中增强现实内容的实现效果。

3 档案编研出版应用增强现实技术的实践路径

3.1 技术赋能

当前国内已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AR制作商,档案编研出版引入增强现实内容已具备相应技术支持。

(1)可视化表达

视觉叙述作为档案故事化表达的重要方式,其关键是选择适合呈现的目标物,具体形式可根据编研目标和基础内容确定。可视化要素依托特定界面,通过选择、调用、移动等操作生成不同类型信息,展现为静态可视化与交互式可视化。静态可视化面对档案用户单向传达信息,交互式可视化基于用户自主探索实现图形操作、数据操作和集合操作。具体到档案编研出版,需结合档案材料自身版式内容,评估可视化方案,对档案部门提供的史料图片、音视频等素材进行技术处理,定制嵌入视觉效果。

(2)富媒体传感

富媒体技术(Rich Media)主要采用文本、图形、图片、动画、音视频、脚本代码及标记语言等多种技术生成各种可与档案用户互动的产品,将多种媒体对象在时间与空间上融合形成丰富的表现形式。针对移动终端的富媒体传感适用范围较广,关注场景的流化传输、逻辑控制以及终端设备本地方法调用的问题,档案编研材料阅读应支持多种智能终端准入,可选择Metaio、AR Tool Kit和Vuforia等适用型技术开发包达到对要“增强”内容的渲染。

(3)多注释叙述

注释通常是指在视觉驱动的叙述中添加数据等多类别语义信息并指向关键特征与元素。其可为特定区域提供更多解释阐述,提高信息清晰度与完整性,补充关键细节、突出叙述重点、揭示材料背景等。注释重在强化档案用户理解与感知,构建情感空间,优化叙述效果。因此为提升注释映射精确度,需在合理构思规划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强化档案编研人员、专家学者与增强现实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由编研人员、专家学者沟通后向开发技术人员明确表达诉求。

3.2 规划架构

增强现实驱动档案编研出版创新,需建立系统规范、层次清晰、内容体验兼备的应用架构(见图1)。

图1 档案编研出版增强现实应用架构

(1)资源基础

完成档案实体数据信息采集与关联聚类,基于多模态信息组织重构档案编研出版物元数据体系,以信息交互、意义传达为导向形成知识架构,为档案编研信息资源细粒度呈现及可视化展示提供结构保障与基础数据支持,并将组织序化后的数据输出至应用情境平台。

(2)应用情境

根据基础数据对不同场景想要表达的信息和交互手法决定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坚持原始创建和衍生创建结合,表现手法不唯一。在档案编研出版内容设计中,不宜每一页面都进行内容识别,AR预设位置应符合公众阅读行为习惯,可主要采用三维场景与二维内容混合的表现手法,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自主融入场景,增强体验感和代入感。

(3)信息服务

基于应用场景层面向读者全方位完善智能化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模块提供档案编研出版参与式开发、个性化推荐、社交式互动等,发挥用户需求与行为轨迹分析功能,鼓励反馈意见,着重强化情感体验,推动公众参与到档案资源编研创作中,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开发效能。

3.3 设计原则

一要准确真实,保证增强现实内容客观准确,不受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干扰,忠于原始档案材料;呈现画面以色彩简洁、明亮为佳,标识物与场景视觉风格统一,保持画面真实性与整体性。二要美观突出,增强现实环境中公众视线优先集中于突出物体,场景美观度直接影响阅读体验;编研成果增强现实界面布局应减少不必要组件,AR效果优先预设于屏幕正中心,控件位置符合档案用户行为习惯。三要搭配意趣,增强现实情境应当连贯有序烘托场景氛围,凸显情节趣味,引发公众情绪反应辅助档案信息记忆。

4 结 语

5G变革时代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为档案编研出版注入更大活力。虽然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增强现实内容开发成本仍较高,档案部门需要投入相当规模的资金来满足开发需求;编研成果中AR内容的选择和呈现形式需整体构思,这对相关人员的学科和技术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但是这种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出版跨界融合产生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在5G通信技术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将拥有更强的传播力度与更广的传播渠道,推动档案编研出版创新性转型,助力档案宣传,使档案部门在新媒体浪潮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本研究希望能为增强现实技术在档案编研出版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期待未来档案编研成果中出现更多内容、更多形式的增强现实出版。

猜你喜欢
编研成果现实
档案资源编研开发的途径探究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验收成果
漫画:现实背后(下)
工大成果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