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视域下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研究*

2023-01-17 11:25李浩嘉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转型服务

华 林 李浩嘉 李 莉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1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边疆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大局,遵循边疆治理的客观规律,抓住当前边疆治理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边疆地区各级档案馆保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档案。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档案馆收藏有蒙、满、汉、藏等多种文字的蒙古族档案213万多卷;[1]西藏各级档案部门珍藏有藏族历史档案400余万卷,其中的90%是藏文档案。[2]这些少数民族档案内容丰富,在服务边疆政治建设、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学界已经围绕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展开了诸多研究,主题涉及资源共享[3]、方法创新[4]、事业保障[5]等方面,但尚未关注到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转型问题。《“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6]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就是档案部门为满足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对少数民族档案利用需求的变化,从方针政策、工作制度、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做出调整与变革。从服务边疆治理的政治高度,探讨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问题,对于解决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边疆治理存在的问题,为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2 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对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的推动意义

2.1 从边疆治理的政治高度推进政策制度建设

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不仅是党和国家治理思想在边疆治理中的延伸与应用,也为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引领作用在于:其一,为制定档案服务方针提供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实施的目的是发展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维护边疆稳定发展。为此,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转型,首先就要从服务边疆治理的政治高度,制定服务方针,明确档案服务方向,从政策引领的视角,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的转型。其二,为建立档案服务制度提供支持。从档案法规、规章与标准等方面构建档案服务制度体系,不仅可以规制少数民族档案工作,还能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为边疆治理贡献档案力量。

2.2 从支持边疆治理的现实需求促进服务创新

其一,服务目标转型创新。以往少数民族档案利用工作较为宽泛,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为指导,从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社会、生态等方面构建服务目标体系,不仅可细化服务目标,还有利于针对性地提供档案服务,充分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边疆治理的效果。其二,资源建设转型创新。在明确档案服务目标的基础上,依据边疆治理对少数民族档案的利用需求,构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从资源整合、数字化建设与资源数据库构建等方面,开展专题性档案资源建设,为服务边疆治理奠定档案资源基础。其三,服务方法转型创新。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涉及边疆治理的各个领域,需要档案工作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档案服务支撑。这就要求各级档案馆加强网站、线上展览、微博、微信等新型档案服务方式的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VR等新技术手段开发少数民族档案,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边疆治理提供精准化与多样性的档案信息服务支持。

3 基于边疆治理的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滞后问题

3.1 少数民族档案服务理念转化问题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档案服务的理念相对滞后,主要问题有:其一,服务目标不明。在对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地的档案馆开展调研时发现,我国边疆地区的一些档案部门存在服务目标模糊问题,服务理念还停留在“重藏轻用”的被动式服务层次。部分档案馆查阅档案需出具证明,一些档案文件的内容只能有限抄录,这种缺乏与公众互动的服务理念无法有效解构档案部门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7],影响了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边疆治理的效能。其二,档案内容开放有限。以网站服务为例,在对我国32个省(区)市档案信息网站调查后发现,截至2019年,这些门户网站中提供目录检索的有17个,全文检索与阅读的仅有3个。部分网站设置有“档案荟萃”“网上展厅”等栏目,但只展示少量文件与图片[8],极不利于从广度与深度等方面为边疆治理提供档案服务支持。2020年12月,陆国强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档案干部要打破封闭的思维模式,认真研究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9]据此,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就有了更为紧要的现实意义。

3.2 边疆治理档案资源建设问题

其一,档案类型缺失。如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收集藏族档案311万件(册),其中,西藏地方政府档案165万件(册),寺庙档案89万件(册),贵族世家档案47万件(册),照片档案12000张,实物档案34000件,木质印刷版50600件,现行档案5万多卷等。但当前,档案馆非遗档案,以及古建筑、石刻和壁画等档案资源的建设工作尚属起始阶段,难免出现档案类型缺失与内容不全问题。[10]其二,原生档案较少。以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原生档案的调研数据为例,楚雄州档案馆珍藏的彝文家谱、账簿、经书等原生档案仅有58个卷宗约318册,而档案馆保存的涉及楚雄州民族问题的各种门类的档案共有184个全宗,122569卷,其中,民国时期的就有8550卷。大量的彝文原生档案为其他文化机构收藏,如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便保存有1000余卷。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档案,楚雄州档案馆收藏民族原生档案明显不足,这对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更好地为边疆治理服务产生了不利影响。

3.3 服务边疆治理方法创新问题

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边疆治理效能,一方面要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为边疆治理“利益相关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是解决资政服务问题,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档案信息支持。前者表现为公共服务局限。传统利用方式主要有查阅、编研、展览和网站展示等,就公共服务而言,还存在服务范围局限等问题。如2017年2月,乌鲁木齐市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教育展。展览以照片档案为主,综合运用音像、实物等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生动展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的成功实践,以及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风貌。[11]但受地域因素影响,参观展览的多为当地民族群众,这就对展览的宣传范围与效果造成了影响。第二个问题表现为资政服务滞后。档案具有资政作用,在传统档案资政服务中,我国还缺乏一套科学的档案辅助决策制度,还需要解决资政服务被动式提供传统“原文服务”等问题。[12]为此,如何创新服务方式,为社会各界提供多样性档案信息服务也就成为少数民族档案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4 面向边疆治理的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思路与方法

4.1 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思路

边疆治理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思路为:以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为引领,以服务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持续性推进档案治理、发展少数民族档案事业为保障,从服务主体、服务目标、服务理念、服务体制、服务制度、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服务方法等方面,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服务整体化转型,创新服务理念,开展顶层设计,优化服务手段,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的效能与水平,为开展边疆治理、建设美丽边疆、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提供档案助力(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思路参见图1)。

图1 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思路图

4.2 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方法

(1)以制定政策引领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

其一,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档案局以及国务院下辖文化部、民委、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从服务边疆治理大局的高度,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指导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工作的开展。其二,在地方层面,建议边疆地区各级档案部门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从服务目标、资源建设、工作营运,以及人财物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监督激励等方式,推进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的开展。

制定服务边疆治理政策,首先可认识到少数民族档案作为一项提供档案资源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构建服务目标体系,为边疆治理提供精准档案信息支持。其次,有利于树立服务理念,从传统服务方式向数字化、多元化和精准化提供利用服务转型,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档案在边疆治理中的支撑作用。最后,有助于开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保障服务边疆治理工作的长期开展。

(2)以制度建设规制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

推动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还需要从“收、管、用”方面解决制度建设问题。其一,法规制度建设。建议将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边疆治理的内容,列入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服务工作的开展。其二,管理制度建设。建议相关档案机构从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以规范相关的少数民族档案管理工作,为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夯实工作基础。其三,服务制度建设。从少数民族档案查阅、咨询、借阅、编研、展览,线上线下服务,以及网站开发、专题数据库构建、共享平台建设、融合媒体推送档案服务等方面制定服务制度,规制服务工作,优化服务质量,实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共享共用。

(3)以资源构建支撑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

针对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不足,应从三个方面完善相关工作:其一,重视民间档案收集。我国边疆地区民间散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如据调查,新疆民间收藏的维吾尔族档案有15000多册(件),其中,各地清真寺和相关机构收藏约11319册(件)。[13]此外,民间还蕴藏有江格尔、达斯坦,花儿、匹尔舞,柳编和花毡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征集、建档等方式收集民间散存档案,可解决档案资源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建设不足等问题。其二,整合少数民族档案资源。鉴于少数民族档案的多元属性,除档案馆保管外,大多为博物馆、图书馆、民委古籍办和非遗中心等机构收藏。为形成资源优势,建议以档案馆为平台,构建共建机制,通过接受捐赠、交换、复制、代存,以及数字资源共建等方式,整合少数民族档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其三,建设专题少数民族档案。这是指依据边疆治理工作的需求,从经济、政治、安全、生态等方面,通过征集、整合等方式,开展专题性档案资源建设。如云南省档案局(馆)与各民族地区档案局(馆)合作,通过档案征集、价值鉴定与数字化建设等方式,建成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数据库,在开展边疆治理专项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以方法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

其一,开展新技术服务。为优化服务方式,建议边疆地区相关档案机构挖掘少数民族档案,利用数字编辑软件,以及数据库、音视频、VR等技术,制作主题突出、形象生动的数字档案汇编、画册、图集、电子图书、期刊、专题数据库、线上展览、微视频、影视片等,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平台、学习平台等媒体平台,向社会各界推送多样化档案信息服务。其二,开展针对性服务。这是指对边疆治理相关职能机构的专项工作和中心工作等,提供档案咨询、编制专题档案、资政参考、数据汇编,举办主题展览,开发专题数据库等方式,精准提供少数民族档案。如2008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纂的《清宫珍藏海兰察满汉文奏折汇编》,汇编辑录了1772年至1793年间形成的汉满文海兰察奏折、奏片及其附件等共286件,集中反映海兰察出征金川、甘肃、台湾、西藏期间的活动,以及乾隆帝对海兰察的赏赐犒劳、嘉奖授官、晋封爵位等情况,是研究海兰察历史活动的重要史料。[14]2017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馆)举办“新疆民族团结历史档案文献展”,展览使用了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颁发给土尔扈特部敕书和哈萨克族堆三伯特部回归祖国文书等档案珍品,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历史,对进一步激发了各民族群众爱国爱疆热情,增强对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有重要现实意义。[15]

(5)以档案治理保障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

其一,依托档案治理,监管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档案监管是开展档案治理的重要方式,以档案治理实施行政监管,可通过政策阐释、工作指导、业务咨询、培训讲座、典型示范与行政执法等方式,从方针政策、服务目标、制度构建、工作规划、资源建设,以及服务方法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进行监督与管理,保障其服务转型工作的发展。其二,依托档案治理,推进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档案治理涵盖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及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开展档案治理,有利于建设少数民族档案治理能力体系,推进少数民族档案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能力,以档案服务推进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发展。

5 结 语

以新时代党的治边方略指导少数民族档案服务转型,首先可明确少数民族档案服务政治方向,构建少数民族档案服务目标体系。其次,可从服务目标、服务理念、服务体制、服务制度、资源建设、基础设施、服务方法等方面创新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实现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的整体化转型。再次,夯实少数民族档案服务工作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为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档案力量。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转型服务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