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向

2023-01-18 08:57
科技创业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办学人才评价

刘 欢

(宝鸡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0 引言

“三创人才”是指具有广博的通识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适应性能力,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1]。“三创”指创新、创业、创造。2001年,新武汉大学正式将“三创”教育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率先提出“三创”教育理念,并以此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2010-2022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与创造有关的政策文件,如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才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只有培养和聚集一大批敢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高端人才,才能在我国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西部地方高校只有准确把握新时期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着力完善“三创能力”,全力培育“三创人才”,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 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三创人才”培养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2]西部地方高校只有将国家的战略和自身发展相结合,才能助力学生实现高层次就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进而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1 助力西部地方高校学生高层次就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培养一大批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我国宏观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2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90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万人[3],就业形势十分艰巨。因此,各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和区域发展特色,采取“三创人才”培养措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具备创造意识、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1.2 促进西部地方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面对高等教育新征程、新使命,部分高校师资队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有待加强。没有高水平的教职员工,就很难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高水平的“三创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教育成果[4]。西部地方高校只有积极实施国家教师发展战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教育素养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增强西部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1.3 推动西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产业升级需要,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三创人才”[5]。西部地方高校只有强化“三创人才”培养,坚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同频共振,才能使其培养的毕业生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可,学校才有可能在高等教育发展激烈的竞争态势中站稳脚跟。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西部地方高校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才能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三创人才”。

1.4 引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并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6]。尽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封闭的,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服务社会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深刻把握西部市场的人才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类型和层次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引领西部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2 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实施“三创人才”国家培养方针的实践过程中,西部地方高校长期沿用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西部地方高校在“三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理念固化、办学定位模糊、评价标准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实困境。

2.1 教育经费不足,人才续留力急剧下降

根据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西部高校生均经费只有25.5万元[7],教育经费不足影响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西部在高水平师资引进和优秀生源获得受到限制。

人才是“产教城”互动发展链条的核心,产业发展的动力源自人才,而高校是人才的“出口端”[8]。囿于教育经费的约束,西部地区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导致西部地区的人才续留力不断下降,“孔雀东南飞”“人才空心化”现象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的扩招而有所减轻。

2.2 办学理念固化,教学模式枯燥乏味

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创教育”在西部起步较晚,经验积累不够深入,“三创人才”的培养相对落后。目前,由于对“三创人才”培养的认识缺乏深入了解,西部地方高校往往将“三创人才”的培养体系割裂开来,等同于“创造人才”“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培养,失去了“三创人才”的原有之义。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在教学形式上,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模式,过度强调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缺乏实践操作性,导致缺乏培养学生“三创能力”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使用满堂灌讲授法,过分强调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引导性,导致缺乏培养学生“三创精神”的方法。

2.3 办学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尽科学

在“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系中,不同类别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力军[9]。部分西部地方高校急于追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定位,盲目模仿清华、北大的发展,未能坚持本地高校的“地方性”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培养定位,对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把握还不到位。

在西部地方高校,“三创课程”只是被动地按照政策意愿和国家的既定制度建立起来,一系列的“三创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缺乏市场调研和教育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导致“三创课程”实施的内生动力较弱,使得相关“三创课程”设置不尽科学,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

2.4 评价标准单一,人才培养机制老化

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结果性评价,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其评价取向仍以学生的毕业成绩、证书和荣誉称号为主,导致学生在“三创教育”的过程中偏向于获得高分成绩,而对“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提升关注甚少。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定位是“科研第一、教学第二”。僵化的评价模式没有将教师在“三创人才”的教育表现纳入教师的评估和绩效考核,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探索“三创人才”培训模式的积极性。

2.5 师资力量薄弱,育人成效差强人意

受学校自身平台、教育经费等因素影响,西部地方高校的师资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高校差距较大,尤其是缺少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据相关数据显示,西部地方高校的博士生教师比例仅为20%,比东部地区平均低13%;西部的高等院校拥有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级人才仅占全国的10.3%,与东部高校相差甚多[10],可见在高水平的师资储备方面,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相形见绌。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对“三创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深入,对将“三创教育”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意识不强,对培养“三创人才”的意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三创人才”在西部地方高校的培养成效差强人意。

3 西部地方高校“三创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向

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为国家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西部地方高校培养“三创人才”,需要从资源供给、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评价标准和师资队伍几个方面入手,将“三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1 优化资源充分供给,提高西部人才续留力

西部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平衡西部地区的办学资源,增加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办学资金,进而提升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首先,设立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专项基金。中央政府特定的教育经费也应该将贫困因素和财力困难因素引入,适当向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倾斜。其次,加大西部地方高校教育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西部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统筹安排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人才,做好校地合作[11]。最后,着眼于西部地方高校的集群式发展,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应帮助西部地方高校加强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校友和社会支持作用,为高校筹集资金和资源,激活西部地方高校的内生力。有效的教育经费保障,可以促使西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而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发展,激活西部劳动力市场,增强优秀毕业生扎根西部的意愿,提高西部的人才续留力。

3.2 更新办学理念,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三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西部地方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规划,突破“三创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教学形式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在进行“三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班制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自我教育,在不违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解放学生身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迸发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三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项目化、参与式等利于学生体验参与的教学方法,加强前沿知识普及、动手实践、创意打分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业勇气。

3.3 厘清办学定位,重视“三创课程”开发

西部地方高校要做好“三创人才”的培养,必须明确办学定位,重视“三创课程”的开发。在办学定位上,西部地方高校应明确西部只是区域定位,不是发展定位,是以服务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主的。在“三创课程”的设置方面,西部地方高校应明确“三创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三创课程”来实现的,并应关注“三创课程”的设置。首先,按照“三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三创能力”和“三创精神”为重要出发点,建立健全“三创人才”培养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职业规划”“创业能力测评”“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次,促进“三创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通过系统的“三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创业能力。最后,注重地方课程开发,打造西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三创人才”培训课程。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红色文化基地,拥有很多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井冈山文化、西柏坡文化等,西部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培育“红色课程”和“旅游课程”,打造该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将西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3.4 引进增值评价,激活“三创人才”培养活力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我们要扭转学校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不科学的评价取向,坚决克服五唯现象的顽瘴痼疾”“改进教育评价过程中的结果评价,关注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12],完善高等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值最先适用于经济领域,主要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相比之后所增加的那部分利润[13]。在教育领域,增值评价是指比较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所取得的进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在评估学生时,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知识的获得,还要注意学生在“三创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的提高。在学业测评时改变传统的“小论文”测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创业方案,由教师对他的创新点和创业计划进行打分,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于学生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地。针对创业方案的不足,应清楚学生“三创教育”的盲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在评价教师时,应回归学术性和荣誉性,关注教师在“三创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计和在“三创人才”培养中的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库。

3.5 重视师资建设,打造“三创型师资队伍”

“三创型师资队伍”是根据一定的“三创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加强学生“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教学团队。为了解决西部地方高校师资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政府和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创新“三创型师资队伍”培育机制。在教师聘任方面,除了注重教师的学历和学业成绩外,还应注重教师的个人经历和学科背景,组建“三创”专职教学团队,形成教学理论指导与“三创”实践经历、校内“三创”专任教师和校外创业企业家、校内大学生创业平台和校外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次,优化教师创新创业创造机制。支持教师进行相关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完善教师在职创业和离岗创业相关政策,待教师创业成功后返回学校教育教学。为了有效防止优秀师资流失,人才引进单位按照“谁引进,谁补偿”的原则向相关高校支付人才培训补偿费用。最后,应制定灵活的教师培训和使用制度。西部地方高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给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推荐读博的机会,培养出高学历的“三创”教育任课教师。

“三创人才”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然而,“三创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还很多。这就要求西部地方高校立足学校实际,结合西部特色资源,不断创新培养机制与培育模式,提升西部地区的人才续留力和西部学生的区域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办学人才评价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