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探究

2023-02-04 03:28赵明孙艳余洋易秀芬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普通高中德育

赵明 孙艳 余洋 易秀芬

摘 要 本文以生态整体论为理论基础,以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为典型案例,对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态德育综合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按照课堂模式、课外模式、家校社合作模式立体化、多维度构建高中综合生态德育课程,为中学德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启示。

关键词 普通高中;德育;德育课程;生态;整合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2-0078-03

近年来,生态整体论思维作为一种集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于一体的哲学思维,已逐渐在高校德育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然而,在普通高中德育研究中,这种思维尚不常见,由此而来的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也尚待开发。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息县一高”)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将生态哲学的理论机理与德育建设的现实条件相结合的方法路径[1],从融贯的整体生态视角构建隶属于普通高中的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

一、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价值诉求

(一)反对“唯分数”的倾向,探求德育课程的本真意义

受应试教育传统的束缚,我国德育课程存在注重知识和分数的倾向。一方面,学校或教育机构在评价学生德育表现时过分依赖分数;另一方面,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偏向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这使得德育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然而,德育课程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成为“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良知和良好的品格。唯有此,学生方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采取适当的道德行动,激发自我的道德感知,成为真正有道德价值的“人”。

(二)反对分离,鼓励德育课程的跨学科融合

鉴于我国德育课程长期处于智育与德育课程分离、道德知识与修养分离的状态,而生态德育课程又发生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其实施离不开班集体、学校、社区组织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配合,因此,十分有必要在教学和实践中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与变革。这种融合有助于统整社会生活经验、认知与情意,跨越科学、语文、社会、艺术等各科,让学校环绕民主气氛,让德育课程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反对唯理性,恢复德育课程的实践品质

以“立德”和“树人”为目标的德育课程在实际中却呈现出明显的唯理性倾向。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的学科逻辑理性和课程实施的工具理性。前者导致学科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后者导致教学流程的一般化和普适化。因此,需要通过德育内容的探讨、师生认知程度的交流、课堂社会背景的探讨、教学大纲的有效性验证来恢复德育课程的实践品质,让“行”的智慧与“知”的智慧在不断的循环往复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将德育价值建立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强调人—社会—自然价值主体的地位[2],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道德行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设计要素

(一)设计目标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深化教育改革精神和新时代德育理念的有效应用,为德育计划的实施提出了重要指示和高屋建瓴的引导。综合有关教育政策文件文本内容,笔者设计了三个德育课程目标,分别是:“以生为本”“整体主义”和“跨界融合”。

(二)设计逻辑

第一,横向一体化逻辑,这主要表现在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通。

第二,纵向衔接逻辑,这主要表现在提高不同学段德育课程衔接度的认知逻辑和知识逻辑。

(三)设计要素

第一,整合“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

第二,灵活运用课程整合的功能方法。根据现行中学品德课程的内容特点,本研究拟采用六种整合方法对品德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即专题整合、模块整合、主题整合、区域整合、片区整合、链式整合,并提出了品德课程整合的方法。

(四)设计模式

该课程强调学习环境的整体建设和家校合作,以實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息县一高设计了三种课程模式:校内模式、校外模式及家校社合作模式。

三、普通高中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深耕主阵地,以育人为宗旨呵护健康的内生态

内生态健康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此课程突破德育目标的模式化和课程实施的浅表化,由内而生两类课程。两类课程都以息县一高为基点搭建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平台。

专门性课程立足校内,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以师生为课程主体,以班级、年级为课程序列,以学生道德认知不足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协调自身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关系,充分挖掘生态伦理的人文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真正站在时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地上[3]。

融合性课程立足校外,课程实施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过程,基于人类与自然相对和谐的演变发展规律,力求学生通过批判性实践和创造力的发挥,逐渐凝练形成道德实践经验以及调节共同体内部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着眼全局的系统化道德教育。

1.专门性课程

为了应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与实际心理年龄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息县一高制定了梯级心理健康课程,并通过课堂针对性教学、主题班会疏导、专家讲座答疑、实地操练解惑等方式进行开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总结归纳县域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高中三个阶段最关注的情绪失控、早恋、成绩焦躁、考试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再结合息县教体局和学校的统筹安排,依次分解为一些小的主题。这些主题必须涉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六个非智力因素,即需要、兴趣、动机、情绪、意志和品行。经过多年的实践,本课程对学生获得以多种方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为他们的成绩和心理及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学生走向社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融合性课程

节日主题教育是融合性课程的代表。其让教育看得见、听得见、听得到、画得着、摸得着、玩得好。息县一高以“节日”为依托,已成功举办多次文化体育艺术节、戏剧节、班主任节、读书节等校园特色节日,通过将中华传统节日和世界性节日相互结合。经过进一步探索和尝试,节日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系列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由点及面,形成了目标明确、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体系,并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其渗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这样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自身独特的个人体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沉浸在课程的举办和活动的开展中,改变了“教师在教室教,学生在教室学”的单一、独立的教育活动,深受学生的喜欢。

(二)厚植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和谐的外生态

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和感悟,在这种不断反思和沉淀的过程中,他们的生命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从而得到积极的发展,进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戏剧节、敬老孝长节、环保共建节、重要节点赋能节、同窗交流节等活动的组织开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全方位激发自己的潜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例如,学校会举办组织学生进行车轮式毕业季乒乓球和英语演讲比赛,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主题研学活动,组织“桃李蹊下,感恩母校”经典校园歌曲大赛和“唱响红歌,畅享未来”合唱比赛。这类活动新颖有趣,形式多样,学生也乐于参与。

2.生态“微”讲堂

生态“微”讲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具有微型化、便捷化、高效化、互动性强的优势,符合现代人的学习节奏和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生态“微”讲堂虽然规模微小,但却能聚焦课程的核心重难点,通过精细打造的精品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了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種“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生态“微”讲堂分为两类:一是走进来,开展“生态德育”系列微讲堂。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和社区的资源,开展了家长课堂、板凳龙等非遗艺术教育进校园、音乐心灵疗法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去发现社区中显性和隐性的生态德育资源。二是走出去,积极借助本地的文化场所,如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濮公山地质文化公园等场所,开展一系列的生态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中积极的品德素材,特别是带有正面品德导向的人、事、物,借助品德教学实践,进而将美德本身具体化,使生态德育教学实践具有可行性。

(三)整合德育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共建生态德育共同体

生态德育协同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道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推动以学校为主导的生态德育共同体建设。

1.家校合一,创造良好浸润场

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家庭和学校应带头引领、相互配合,让家长走进课堂,父母是老师也是学生。

近年来,学校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阶梯螺旋上升式家委会和16个家长志愿服务项目联盟,项目之间彼此联系,并保持良性循环。

通过面对面的讲座、与专家的互动问答,家长们更新育儿观念,逐步营造和谐生态的家庭氛围;

通过亲子无障碍沟通系列活动、息县一高“最美家风”评选活动等,聚焦多方力量,营造了和谐家庭氛围。

2.营造环境,设计自由学习场域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可利用的空间设计成学习场地,与校外企业联合设计了一系列帮学互助的学习场景:生态智慧、生态序列、生态知识链,生态创优,生态雅质,生态美景等;一步步设计出“乐心、清心、润心、美心、秀心、听心”的活动场景;设计了“正衣、正冠、正身、正行、正语,正知,正悟,正学”[4]的教学楼办公楼每一层简洁标识系列。这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使校园成为完全自由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理想场所。

3.评价引导,构建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学校评价要内容丰富,样式多样,并且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学期结束,学校统一安排部署,每班利用一周一次的班会和自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个人德育陈述和观点。学校安排专人观摩并拍照,同时将这些汇报和展示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材料、视频等)纳入个人发展档案,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评价表会发给家长进行家庭评价,最后由负责最终评价的教师为取得最好成绩的优秀学生颁奖,并给予先进学生鼓励。

生态德育思想是普通高中开展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和德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和指标,本课题所开发的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是一种由若干个具体的或潜在的子课程组成的广域课程,各子课程在整个德育生态中相互联系。这种德育课程改变了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协调了德育的各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整体性、生动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质。下一步学校可以从文化孕育、课程改革、资源利用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德育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全学科、全教师、全领域育人。

(赵明 孙艳 余洋 易秀芬,息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信阳 464300)

参考文献:

[1] 张蕴.高校德育生态共同体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5):150-155.

[2] 欧健.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78.

[3] 胡琦,厉嘉尧.新时代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功能和实施路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42-347.

[4] 王丹.生态德育的创新实践[J].中国德育,2022(7):65-67.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普通高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