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2023-02-04 03:28王迎春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新高考背景选科

摘 要 新高考制度在为高中生提供更多的高校及专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对高中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尽早了解个人所长,明确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更加适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选择,从而让自己在今后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这就让普通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变成不可或缺的内容。结合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承担的两大任务,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自我定位、学业规划、专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四个方面。新高考背景下实施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学校以生涯通识课为主体,系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科教学为支点,在课堂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教学,在活动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学长制”。

关键词 新高考背景;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选科

中图分类号 G6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12-0081-03

新高考制度使普通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变成不可或缺的内容。当代高中生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识,还要对自己的未来生涯形成有效认识,能够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这是因为新高考改革后,选科多在高一学期进行,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就要做好“走一步看两步”的准备,提前认识生涯规划,对大学、专业做一些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明确未来学习和就业方向。实际上,不少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对他们而言还是很陌生的一个领域。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加以专门指导,提供生涯规划教育。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迫切需要实施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是面向学生所展开的专业求职指导,多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展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一直缺少足够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我国正式实行新高考改革,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文理不再分科,并全方位實行新考录模式。[1]随后,全国各省市陆续颁布新高考改革方案,启动新高考改革。在选科环节中,学生需要依照“3+3”或“3+1+2”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科目。在招生录取这一环节中,各大高校实行专业导向型录取模式,也就是说,高校可以对各个专业的录取科目要求进行自主设定。新高考政策正式实行之后,全新的考录模式在为高中生提供更多的高校及专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对高中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即将学生之前在高三阶段的专业选择直接提前到高一和高二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尽早了解个人所长,明确未来的职业倾向,做出更加适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选择,从而让自己在今后的职业选择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高中时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如学科选择、专业选择、高校选择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的养成是这一阶段学生最需要学会的。这种选择能力包含三方面:一是学业规划能力,即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兴趣与专长,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特长选择恰当的学习科目,合理规划学业发展,能够制定阶段性目标等;二是职业规划能力,包括关注、了解、收集社会职业发展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思考自己的职业志向与职业理想,能够对自身职业道路进行初步规划等;三是生涯决策能力,包括确立符合实际的个人发展目标的能力,能初步评估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及需要考虑的各类要素,制定个人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做出决断的能力等。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对于12到18周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着自我角色的混乱危机,表现在心理层面上,很容易会出现现实和理想的冲突[2],而这种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会导致学生的选择较为盲目。新高考政策正式实行之后,为缓解由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的选科迷茫,各地要求高中配备专业的生涯规划辅导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特长,明确未来的生涯规划方向。由此可以看出,生涯规划教育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解决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问题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在高中教育工作中提升日程。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承担了两大任务:第一,生涯规划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面临的成长与升学的特殊需求,培养学生以选择能力为核心的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的初步选择。第二,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未来,在把握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与重要品格,即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基于此,本文认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一)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主要指的是高中生对自我性格、兴趣、缺陷、优势等的认知。学生拥有较好的自我定位,不仅有助于其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帮助学校及教师顺利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优势和缺陷等,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生涯规划意识,认识到在未来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二)学业规划

学业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内容。设置生涯规划教育内容,重点应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理想,制定学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并拟定详细而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充分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素养、能力水平。从新生入学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明确高中教育目的,确定学习目标,明确选科范围,做好三年的学习规划,既包括学习方面的规划,又包括社团、志愿者、体育锻炼活动等方面的规划,以便让学生尽早地进入新阶段的学习状态。同时,学校也要持续地开展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的交流活动,让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作息行为习惯,并为学生提供检验学习效果、改善学业规划的平台。

(三)专业指导

新高考改革充分赋予了学生自主选科学习的权利。学生选择哪门学科学习与其未来选择大学专业方向以及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甚至是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具体来说,在专业指导上,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更加系统且全面地掌握高校和专业设置的具体信息,如我国高校的分类、专业设置情况、课程体系安排、专业发展前景及未来的就业情况,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具有的师资力量、在各个省份的招生指标以及过去五年的招生分数线,等等。同时,在专业指导方面,生涯规划教育要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所长,为他们推荐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从而为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学科选择夯实基础。

(四)职业规划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授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知识应成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职业规划教育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切实维护学生个人权益。一方面,生涯规划教育应对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使他们认清就业形式,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来能够自觉地走上需要他们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生涯规划教育还要强调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其扬长避短,制定适合自己且可行的职业规划。另外,学校要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实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职业知识。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着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就业环境规划职业生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既立足长远又脚踏实地。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以生涯通识课为主体,系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开设生涯通识课是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开设生涯通识课,必须深入考虑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建设好生涯通识课开发团队。生涯通识课开发团队应当包括优秀班主任、心理教师、生涯教育专家以及学校分管领导等。其中,心理教师是建设并实施生涯通识课的中坚力量,学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3],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作为生涯通识课开发的基石。

二是要设计好生涯通识课。第一,生涯通识课的设计要按照不同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与学业需求,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第二,生涯通识课中要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注重个人潜能的开发与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自我效能,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生涯通识课要前后有机衔接、逐层进阶,形成包括“生涯导向练习”“自我肯定训练”“生涯榜样学习”“心理解压偏方”的完整体系,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根据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以学科教学为支点,在课堂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仅仅靠专门的通识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聚合、统整学科教学力量,通过课堂渗透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涯规划教育。[4]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新高考政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学生对新高考考查重点与专业设置、录取要求等问题的认识,找准与自己兴趣关联的专业及其对应的学科。二是结合学科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增添选科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三是结合教学质量的大数据分析,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业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自我的优势与劣势,做出精准的自我定位。

(三)注重实践体验教学,在活动中融入生涯规划教育

学校要本着“活动即课程,实践即学习,经历即收获”教育理念,开发并整合高中生涯体验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对此,我们可以开展五个“融合项目”:第一,主题活动型融入项目,即通过“主题活动月”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宣传,如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与“职业人生”分享活动。第二,专题讲座型融入项目,即开展专题讲座,邀请职业生涯教育专家进校解读相关政策。第三,近距分享型融入项目,即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经验、体会等。第四,模拟测评型融入项目,即组织职业测评等活动了解学生的职业认知趋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学科学习选择。第五,实景见习型融入项目,即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入企业,在具体岗位上让学生积累职业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兼职工短期职业生涯活动等。

(四)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学长制”

对于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而言,来自朋辈的针对性建议与支持,可以为其提供难以估量的生涯规划动力。因此,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学校不妨施行“学长制”。一是跨级结对。在每年新生入学后,由高三年级、高二年级分别与高一年级,以宿舍对应的形式形成一一结对关系,为新生提供帮助与陪伴。二是定向结对。根据兴趣爱好和学科优势,实施精准结对,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支持。这样,高年级学生在担任低年级学生生涯规划“小导师”的过程中,也能再次成长,思维与眼界能得到进一步的开阔。

(王迎春,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3)[2023-08-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09/t20140904_174543.html.

[2] 林甲针. 从“教育”到“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德育工作[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7:23.

[3] 谭轹纱,尹浪,帅培清.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融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基于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的案例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17):59-64.

[4] 王雪.高中生生涯規划教育的困境及突围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4):121-123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新高考背景选科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高中生涯规划课程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实践与思考
初探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施融入新题型的阅读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英语词汇语篇教学法思路初探
谈新高考背景下改善普通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现状的方法与举措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