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思潮下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3-02-06 19:30杨红月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潮娱乐革命

杨红月,闫 杰

(遵义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革命文化是20 世纪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民族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奋起反抗所创造的一种独有的文化,是鼓舞士气、磨砺意志的精神密码,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延伸、发展和完善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革命文化”“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1]。在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过程中,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其中,泛娱乐化思潮是最值得警惕的一种思潮,它独有的隐蔽性、娱乐性、解构性等特点,正在不知不觉地消解着青年对革命文化的正确认识。

大众对泛娱乐化现象的关注源于各种网络词汇走进现实语境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国外传来的新兴思潮悄然地引起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基于此,人民论坛从2010 年开始推出年度十大社会思潮评选专题,截至2019 年泛娱乐化思潮三次成为年度十大社会思潮之一。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三项就是“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因此,在泛娱乐化思潮下如何弘扬革命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一、泛娱乐化思潮下弘扬革命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削弱革命文化的崇高性

受2004 年美国作家波兹曼《娱乐至死》一书的影响,“泛娱乐化”被普遍解读为娱乐超出自我边界而泛入政治、教育、新闻等各个领域的“娱乐越界”行为。这一行为为什么值得警惕呢?是因为它在对待一些本应产生对生命尊重和对法制敬畏的事件中,尽情调侃,频频创造“新词”,甚至出现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的“恶搞”和“随意调侃”。众所周知,追求快乐、愉悦是人的本性,但如果以“娱乐至上”“娱乐至死”作为价值取向,有的人就会一味单纯地追求“快乐至上”,奉行及时行乐,模糊对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崇高精神,以及自我实现与超越的追求。这样,当遇到暂时困难时,这些人就会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品质,其背后映射的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以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倾向。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它是一种戏谑具有价值象征意义的人、物及事件的“价值侵犯”行为,掩映着一场娱乐盛行年代的崇高精神的现代性虚无[2],这一现象完全削弱了革命文化的内核——崇高性。革命文化的价值与定位毋庸置疑是崇高的,由革命的历史进程、革命理想、革命精神几部分组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经的革命人物自发地以“革命理想高于天”激励鞭策自我。但曾几何时,“躺平”“佛系”“摆烂”等网络热词已不再是青年口中的调侃,而是变成了他们的人生信条,并随着互联网的发酵,引发更多年轻人的效仿。责任担当是青年群体被赋予的使命。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青年更多追寻个人本位、功利主义,弱化了自身在集体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在国家、社会中的责任,更难以唤起他们对革命人物、革命记忆、革命遗址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共情”。

(二)传播内容的庸俗化、碎片化,消解革命文化的正统性

泛娱乐化的主要阵地是互联网。互联网传播随着大数据的深入普及,会根据受众的喜好和选择进行偏好推送,造成社会公共领域的议题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特征。再加上在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部分媒体惯用“标题党”“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无中生有”“恶意拼接剪辑”“故意制造对立”等方式迎合大众,信息内容充斥着低级、媚俗和庸俗。泛娱乐化思潮与互联网媒体的某些特征不谋而合,将一切公共事务用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革命英雄人物被“随意调侃”与“恶搞”,甚至被“污名化”。其对待革命文化的态度带有娱乐心态、娱乐思维,随意贴标签,对历史事件的判断以“是否有趣”为标准,崇尚恶意搞笑、戏谑调侃。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主要是通过主流媒体和思政工作者的宣传,并以新形式、新技术力求革命文化教育达到共情、共鸣、共振效果。革命文化本身具有对历史尊重的严肃性以及革命情感的崇高性,但由于受泛娱乐化思潮影响,部分青年反感革命文化传播的正统性,常联想到“道德说教”,从而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三)表达方式的“非理性”极易耦合其他社会思潮,否定革命文化的真实性

泛娱乐化表达方式呈现情绪化、非理性化的叙事特征,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相互交织,在公共议题讨论中用娱乐、调侃的方式解构权威、撕裂共识,尤其在具有严肃性、政治性的议题中,容易发生舆情波动,群情激奋,罔顾事实,立场先行,拒绝理性沟通与对话[3]。习近平总书记讲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那些打着“重说”“戏说”“科普”“解密”等名号的平台,对其精心节选的历史片段加以主观臆造的解读,诱导青年对历史原本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借着否定历史来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如“狼牙山五壮士贪生怕死”“雷锋日记瞎编”“黄继光堵机枪不符常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等谣言不绝于耳。泛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契合了青年群体求新求异、娱乐释压的心态,导致他们喊着质疑一切的口号,歪曲评价历史人物。

二、泛娱乐化思潮影响青年传承革命文化的多重因素

(一)资本的逐利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追逐利润是资本与生俱来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4]。在商业资本增殖过程中,伴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娱乐化成为最好的手段。一方面,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是互联网,它能将你的关注、喜好等方面的信息精准推送至常用软件,为泛娱乐化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载体。这种把娱乐信息准确投送出去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用户的自愿自由选择,实际上却是算法推算之下的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资本为了获取流量、点击率及关注度,就会利用各种手段将一切事物披上娱乐的外衣,用极其吸引眼球的方式,以满足大众的低层次需要为目标,将革命文化包装成市场经济价值增值的娱乐产品。譬如,自媒体“暴走漫画”平台上刊登包含调侃侮辱董存瑞、叶挺等烈士的短视频,以及笑果文化脱口秀演员堂而皇之地用“低俗段子”、拿人民子弟兵“玩梗”等,引发众怒。

(二)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争夺

长期以来,西方叙事体系、传播体系迅猛发展,造就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西方媒体发展早且迅速,传播手段极其生动,甚至曾经出现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坐标的怪象。泛娱乐化现象的产生与蔓延,其背后混杂着西方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有意识地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常先验地喻示于娱乐。娱乐由于具有轻松、有趣、鲜活,以及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等特点,往往是种种错误思潮恣意滋生的“养料”[5]。这种通过娱乐入侵文化领域的做法,其本质就是通过娱乐力量来影响大众的价值观判断,意在无形中消解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认同,企图打破或否定旧的话语体系与价值标准。在此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轮番登场,他们试图证明捍卫自身权益是合理的且必要的,以此来抵制革命文化中为中华民族奉献的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是西方敌对势力惯用的“春秋笔法”。革命文化中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不是要否定个人利益,而是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次之。这与西方提倡的以个人利益作为唯一行动准则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大家欣然接受了“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判断标准后,势必就会对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公开叫嚣“违背人的生理原理”,极易引发主流价值认同危机。

(三)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与自身甄别能力不足

自“内卷”一词破圈流行到出现与内卷完全对立的“躺平”“佛系”“摆烂”等新的流行语,青年将潜藏在内心的情绪价值与心理需求从一种情绪向另一种反向情绪宣泄,实质上是青年对当代生存状况焦虑的具象化表达。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在“2023 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介绍:青年人失业率仍在走高;3 月份,16~24 岁青年人失业率19.6%,比上月上升1.5 个百分点[6]。同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指出,18~24 岁年龄组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7]。不难看出,新时代青年个体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学习、工作与情感上的压力,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或者想要的物欲过多而通过努力始终达不到时,就容易陷入自我内耗、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中。而且,当前“空巢青年”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淡化了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联结,在推进个体化的进程中,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遭遇现实打击后,就急迫地想从现实社会中逃离。这样,娱乐就会成为青年寻找寄托、释放压力、逃避痛苦的心理动力,以网络为媒介、刺激感官的娱乐化信息,更容易成为他们心灵慰藉的良药。另外,青年群体个性张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些“求新求异”“哗众取宠”的恶搞、戏谑,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无法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别有用心”。

三、泛娱乐化思潮下青年传承革命文化的应对策略

(一)源头规范:完善网络法治与网络技术建设,净化革命文化教育网络生态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但并不意味着网络是法外之地。今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自媒体整治”专项行动,共清理违规信息141.09 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92.76 万余个,其中永久关闭账号6.66 万余个[8]。这之中不乏虚假篡改历史的博主。关于网络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国家早已在行动,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以及类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发展,其利用技术在网络平台无孔不入,防不胜防。例如,ChatGPT 拥有强大的信息论证能力、AI 合成技术能对输出内容做到自我合理化的论证,当涉及知识盲区时,包括“把关人”在内的大众极易被误导,甚至深信不疑。

第一,加强网络法治建设。以法律的刚性约束力严惩恶搞革命文化的媒介,用法律的强制力确保文化市场合规、有序经营。同时,建立和完善法律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对于一些蓄意捏造、散布革命历史谣言、丑化历史人物及革命领袖的言论行为,应当旗帜鲜明及时肃清并依法惩治。

第二,以技术赋能网络媒介。一方面,建立网络预警机制,以媒介的筛查、拦截技术为切入点,实现对泛娱乐属性内容的全过程监测和追踪,对革命文化过度娱乐倾向的信息内容进行严格甄别,从根本上遏制泛娱乐化信息进一步扩散,传播符合主流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实现算法优化,改变完全以“资本、利益”引领算法的导向,建立以“主流价值取向”引领算法的原则,使用算法技术将革命文化优质内容推送给大众。

(二)内容为王:输出优质革命文化作品,强化革命文化对青年的引领

网络上流传的革命文化作品呈现两种态势:一是打着革命人物需要“接地气”为口号的粗制滥造及低俗的创造。例如:“手撕鬼子”等的抗日神剧;故意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等恶搞短片。二是“完全沉闷”“高大上”的革命作品,很难吸引更多青年人的兴趣。鉴于此,必须推进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优质内容,更好传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更好发挥革命文化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942 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根本问题。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人民日报》曾批评拥有巨大流量的《亮剑3》:“偶像剧的套路在抗日题材上不适合,此路不通!”此类内容粗制滥造的作品,没有感染力,是文化糟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9]。青年群体追求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不能把文化作品当作是追逐利益、刺激感官的摇钱树。文化作品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为某些不良文化资本厂商的利润追求服务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

第二,秉承“内容为王”理念。革命文化作品是否有市场、是否吸引青年人,其根本在于自身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追求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坚持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六要”原则,引导青年人重回特定历史情境中去感悟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不能以当今的现实语境诟病历史人物。二要借助媒体弘扬好革命文化故事。革命文化的广泛传播不仅依赖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还需要与新兴媒体如网络和移动客户端的紧密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强化主阵地:坚守政治底线,提升高校教化能力

对于革命文化的宣传与教育,传统的教育方式偏向“宏大叙事”,会让青年学生产生距离感,加之千篇一律的宣教方式使革命人物“定型化”,易生成刻板印象。青年学生对这种传统的空洞说教容易产生抵触、厌倦情绪,加上他们强烈的猎奇心理,使得一些“秘闻”“独家解密”革命历史的文章和视频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其严肃性、政治性在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难以吸引青年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被他们冠以“水课”称号。部分思政课教师为解决课堂“抬头率”问题,盲目地迎合大学生的“娱乐”需求,在教学中刻意回避理论经典,倾向于讲述趣味化的主题来吸引学生眼球。譬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应讲述国史、党史、新中国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却被一些教师讲成了“故事会”“解密会”,偏离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定位。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政治底线,如果一味“去政治化”,就会导致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娱乐化,整个课堂充斥着大量音频、网络语言、戏谑的表达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鉴于此,思政理论课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必须秉持“守正”与“创新”的教育方法,即既要坚持政治底线又要创新方式方法。一方面,坚守政治立场,对于革命人物负面的声音,要理直气壮地予以回应,以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网络上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要有所取舍地加以引用,强调政治引领。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VR 技术将革命人物、历史故事鲜明生动地呈现,以交互式、沉浸式的体验,增强革命人物的感召力。在宏大的革命文化主题中找准个性化叙事的切入点,以共情式话语代替以往空洞的政治宣教,切实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借助校外实践基地,瞻仰革命遗址、革命圣地,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牺牲与奉献。

(四)内生动力:增强青年政治认同与历史素养,自觉抵制错误思潮

当前部分青年由于受泛娱乐化思潮影响,存在着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弱化、质疑革命理想信念、政治情感冷漠等问题。其根源在于他们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和扎实的理论与历史素养,人云亦云。他们既没有甄别信息、判断事实真伪的能力,也没有抵制外部诱惑保持清醒定力的能力。因此,要消除泛娱乐化思潮对革命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唤起青年主体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意识。一方面,加强“四史”教育,用生动的事实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认同,让青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是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敌,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深刻领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中国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认识到个人前途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从而建立起主体意识,以回应国家的期望,自觉汲取革命文化的精神营养,不断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青年要自觉主动地加强历史与理论学习。多数错误思潮的传播与演变源于“信息不对称”和自身的知识短板,当出现一些革命文化的新鲜解读时,要保持理性,追根溯源,绝不能盲目跟风,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一些误读对自身价值观的渗透。同时,积极加强理论学习,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识别不良现象与负面信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思潮娱乐革命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娱乐眼
粉红革命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