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浸润式”教研实践探索
——以贵州省M 市为例

2023-02-06 19:30张玉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新教研员新教材

张玉萍,李 玲

(1.毕节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 毕节 551700;2.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近年来,“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高中数学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高中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1]。新高考命题已经从原来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变为素养导向,注重融入数学文化,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落实“三新”改革,更新教学理念,让教研立足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更深刻、更有效,拥有更多的教学智慧,就必须转变教与研的方式,让教研员主动“浸入”课堂,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开展“浸润式”教研。因此,分析“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浸润式”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探索开展区域“浸润式”教研的有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浸润式”教研的内涵及意义

1.1 “浸润式”教研的内涵

“浸润式”教研是指借助一定的教研手段,创设特定的教研环境,使得教研主体“泡”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教研环境中,并逐渐渗透教育理论与实践智慧,激发教研双方主动参与教研的情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有效提升的一种教研方式[2]。“浸润式”教研是教研员与教师共同成长的教研。教研员深入一线“浸入”课堂教学实践,以“浸染熏陶”为主要的教研方式,以教研员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基于课堂教学的教研为抓手,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受到“浸润”,提高教研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2]。

1.2 “浸润式”教研的意义

1.2.1 “浸润式”教研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受应试教育影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传统。“三新”背景下,虽然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变化不是很大,但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却有了新的变化。数学文化不仅融入正文内容之中,而且还以“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栏目为载体,对数学文化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1],更加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同课异构、讲座培训、评课交流等“浸润式”教研,能够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并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1.2.2 “浸润式”教研可以加深教师对教材新增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知识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桥梁和媒介,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问题的本质,把抽象的变直观,把难懂的变容易,把复杂的变简单[3]。例如,M 市在一次围绕“全概率公式”开展的“浸润式”教研中,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全概率公式”在概率与统计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起研读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共同挖掘教材、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一起讨论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起设计教学、讨论课件;分组同课异构,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这次“浸润式”教研,引发教师思维碰撞,共同解决教学难点,加深了教师对教材新增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2.3 “浸润式”教研可以优化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教研员浸入课堂,通过“浸润式”教研,开展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情境教学,以及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促进教师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可以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1]。“浸润式”教研,让集体的智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

1.2.4 “浸润式”教研可以有效发挥区域教研的价值功能

“浸润式”教研可以有效发挥区域教研的价值功能,把区域教研营造成一个分享与理解教学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教研的有效性,参与教师和教研员可以获得对“浸润式”教研内涵与价值的新认识,进而从被动参与教研向主动参与教研转变,真正实现以“研”促“教”,不断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例如,M 市开展了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每一节课都融入所在单元甚至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把握数学内容本质,注重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突出地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从课中“跳”出来,进入主题式教学设计和实施,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2 高中数学“浸润式”教研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浸润式”教研现状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教研机构应充分发挥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M市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加强校本教研,教研员深入学校与一线教师一起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形成教研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浸润式”教研氛围,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但在开展教研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研员主要忙于一些事务性的浅层次工作,只“研”不“教”或“研”多“教”少,教研能力有待加强;二是教研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教研方式传统,教研内容单一,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三是教师埋头教书,只“教”不“研”或“教”多“研”少,教学方法传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不关注教学新方向,不主动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

2.2 原因分析

2.2.1 教师对教材研究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既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也没有认真研读教材,更没有认真研究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仅凭自己对旧教材的理解或沿用已有经验来开展教学。

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观察发现,关于正切函数的教学,有的教师总是将课题写成“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凭经验类比“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先研究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归纳性质。其完全没有注意到新教材中的课题已变为“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更没有认真研究和领悟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教材是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诱导公式、正切线等研究函数的性质,然后再根据性质研究正切函数的图象。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函数研究的更多途径,在性质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作图、研究图象,加强学生的理性思考,全面体现数形结合思想[4]。

又如,2022 年7 月M市开展的高一教育质量监测考试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同考,其中有一道选择题要求估计样本数据的第三四分位数。在考试过程中,竟然有教师质疑“第三四分位数”的说法不正确。这充分说明,一些教师对新教材研究不够、不熟悉新教材。

2.2.2 教师对教学设计研究不足

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教材与课堂教学联系的桥梁,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不重视教学设计。如:有的教师课前没有精心准备,或以《教师教学用书》《优秀教案》代替自己的教学方案,或从网上随便下载一些资料应付了事,或沿用原来上课的旧教案,或简单罗列要讲的知识点及题目用所谓的集体备课教案代替自己的设计;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学情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二次备课,甚至没有写教学方案,仅凭自己的经验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有的教师虽然有课件但没有教学设计,且课件也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教师甚至错误地认为写教案是一种负担,随便下载一些资料打印出来应付检查,存在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两张皮”;有的教师没有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只关注要教什么,忽视为什么教、怎么教及教得如何,更是忽略学生需要学什么、怎么学及学得怎么样,尤其是试卷讲评课和习题课,很多教师都不去精心设计,只是简单地讲解题目的解答过程,等等。

例如,在一次教学视导活动中,两位授课教师课前只是简单地做了试卷,没有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也没有去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缺乏设计,没有学情分析,也没有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完全按照试卷编排顺序依次讲了几道选择题。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按部就班地逐一讲解,对学生会与不会的题目平均用力,既没有侧重点,也没有对试题归类。其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讲解平铺直叙,就题讲题,只讲怎么做,没有讲为什么要这样做,重每一道题的解法,轻解题前的分析和解题后的归纳总结。整堂课都没有学生活动,由教师从头讲到尾,不注重学生的思考、表达和体验,课堂的有效性值得思考。这可以说是“三新”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设计研究不足。

2.2.3 教师对教法、学法研究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曲解了“素课”的要义,认为平时上课要去除“花哨”的表演,偶尔运用导学案、多媒体、微课教学,都被他们认为是“耍花招”。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热衷于“题海战术”,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重结论轻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导致其教学设计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流于形式,成为“四不像”。由于教师对教法、学法研究不足,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教师包办课堂”现象严重。

这位教师讲解此题花了8 分钟左右,且在讲解过程中多次进行符号讨论,弄得学生晕头转向。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没有对此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研究。如果抓住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灵活进行变换,将变形为,再变形为,解方程可得的值。这样就避免了多次的符号讨论和简化计算,优化解题方法,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4 教师对新课型研究不足

“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是高中数学的四条主线之一,属于新增内容,是新教材中的一种特殊课型。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一次课题为“数学探究——用向量方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的集体备课教研中,笔者发现参加活动的100多名教师中只有三位教师按照教材要求上了这部分内容,其中一位教师通过专题讲了三角形相关性质的应用,除此以外其他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都视而不见,未作任何处理。在这次活动中,执教“数学探究--用向量方法研究三角形的性质”的三位教师,在教法、学法上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其中,有两位教师侧重于知识方面,注重三角形重心性质的推导和应用,只有一位教师侧重于数学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

2.2.5 教师教学智慧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凭借已有经验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不仅用老观念实施新教材,而且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都有待提升;有的教师重视解题数量和解题技巧,轻视解题研究,不认真研究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只关注讲了某方面的知识与方法,也不思考怎样讲才更好更有效,教学智慧严重不足;有的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基础差,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认真分析学情,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也不对所学知识做铺垫和搭建“脚手架”;有的教师对于学生易错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讨论错误、发现错误及分析错误,没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没有利用变式教学,以及通过“找错”“议错”“用错”“理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验证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例如,在一次全市开展的大型教研活动中,上课教师只是拿着学生写在纸上的解答展示讲解,大多数学生都看不清楚。这位教师并没有灵活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或利用手机投屏,其教学智慧明显不足。

3 开展高中数学“浸润式”教研的建议

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让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切实让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落地,开展“浸润式”教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3.1 营造良好的“浸润式”教研氛围,形成教研共同体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教育生活应该成为一种有研究的生活,没有研究就不会发展,没有发展就会倦怠”。因此应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充分营造良好的“浸润式”教研氛围,形成教研共同体。这种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能够弥补教研员“研”多“教”少以及教师“教”多“研”少的不足,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研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2023年M 市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员深入学校,浸入教研组,与任课教师一起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研讨“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专题复习”。第一天的主题是集体备课,将所有人员分成三个组,每组由一位主备人、一名主持人和十余名教师组成,每组的主持人是教研员或兼职教研员。首先由教研员组织研读课标、研究教材,接着由主备人展示前期教学设计,大家共同讨论教学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由主备人汇总意见后再进行教学设计。第二天的主题是教学展示、听评课、研讨交流,三位主备人代表各自的备课小组作教学展示,研讨交流围绕集体备课过程和教学过程开展教学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每位参与人员都置身于教学中形成一个教研共同体,畅谈自己备课、上课的体验和感悟。

3.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浸润式”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教研员应经常“浸入”学校一线,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评课交流、专题讲座、教师技能研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浸润式”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基于此,M 市组织开展了一次集体备课“浸润式”教研。在活动中,教研员引领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标,整体把握新课程理念,一起研究新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教材的每一个概念、公式和定理,以及每一道例题、习题,探索其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寻找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研讨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努力发挥集体智慧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形成教学智慧,再借助反思、总结提炼教师教学经验。

3.3 落实教研任务,促“教研”相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才能带给教师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和内心的震撼。教研员要进一步规范“浸润式”教研,落实教研任务。经常性地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主题教研,重视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培训,让每个教师都参与其中,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再认识课堂教学。在每一次的“浸润式”教研中,教研任务都要有所侧重,努力做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实现“教学”与“研究”相长,“教师”与“教研员”共同成长,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

3.4 要重视教研活动反思与行为跟进

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浸润式”教研,教研员和教师要重视活动反思与行为跟进,在多途径多形式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和教师要力求实现“反思、学习、成长”的群体蜕变[5]。

2023 年5 月下旬,M市举办了一次高中数学优质课观摩活动,组织参赛选手和观摩教师进行了为期5 天的观摩活动。在活动中,要求观摩教师结合听课进行评课并撰写评课稿,然后根据比赛课题进行同课异构。这一过程犹如照镜子,观摩教师在审视别人工作的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观摩教师在交流分享中纷纷表示,今后要向优质课获奖选手学习,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共同实践者,其研究内容只有来自教学,才能最终服务于教学[6]。教学实践的道路永无止境,教育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断探索[6]。开展高中教学“浸润式”教研,最终的目的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渗透数学文化精神、融合课程发展、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员要全方位多角度打开工作思路,开展“浸润式”教研,充分发挥市级教研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教研-培训”一体化。要不断转变教师的教研观念,真正做到以“研”促“教”,在“研”中行,在“教”中学,实现教研员与教师专业共同成长[7],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教研、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三新教研员新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