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的共情传播策略

2023-02-07 01:24余春红
民族艺林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情纪录片民族

秦 刚,余春红

(1.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00;2.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促进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不断涌现,创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走村入户听取民声,绘就真实图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新面貌。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从8 个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故事切入,以平凡个体为主角,记录其生活轨迹与奋斗经历,展现出真实的民族形象,映现新时代乡村变化、农业发展。影片播出期间,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良好口碑,并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一、从共情到共情传播的理论溯源

以往对于“共情”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学领域,解释为“个体对他人的情感具有同等或者类似的感受”,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提出。有学者指出“共情”有别于“同情”,“同情”侧重作为旁观者对他人所处情境产生即刻的情感驱使,包含怜悯他人的悲惨处境等,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反射。而“共情”则指在基于事实且保留自我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深思熟虑后理解尊重他人的经历并作出响应的能力。而且“共情”产生的同理心或是共情性,能够使其做出或者分享利他或利社会的行为。

“共情”具有交互主体性,其形成的过程包含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维的情感传播、交流和互动,因此共情与传播之间也就存在天然的联系,延伸到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就形成了共情传播。学者刘海明、宋婷认为,共情传播是个体通过接受群体情绪感染,并体会情感认知,最后完成情感分享与行动的过程。其中,情绪感染是指个体在他人的情绪的影响下,产生与其相似的情感体验[2]。

罗杰斯在对于共情的论述中指出:人类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是主观现象的世界,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有自己的价值参考体系。要达到共情就需要参考不同人的价值参考体系。[3]在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的创作中,创作者力求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了解其真实需求和价值取向,尝试将共情元素融入创作中,既要“用事实说话”,立体、系统地记录了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面貌,加快乡村振兴故事的传播、共享以达到情感的共振。同时,也坚持“用共情传播”,实现内容与受众的深层情感连接,形成情感慰藉,将个体的成长融入家乡振兴、国家发展的“大历史”中,力求在集体社会中实现对自我价值、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认同,进而形成情感共同体。

二、共情叙事:将个体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瑞典心理学家乌尔夫·丁伯格指出,共同情感的产生是无意识的行为,我们不能“决定”他者如何共情,而是让其“自然而然”地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使乡村发生显著变化,这既是党中央高效有序的决策部署,也是普通个体与时俱进,接续奋斗参与家乡建设,共同丰富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和情感温度。当下,乡村振兴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中既有国家层面的全局报道、宏大主题,也有针对平凡人物的典型事迹、生活体验以及情感故事,这使得群体都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纪录片的情感输出和价值传递。

互联网时代,集体记忆不再仅由官方构建,而是由多个主体共同构建,并将个体记忆融入集体记忆。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在紧扣时代主题的同时也注重植根现实生活,深入田间地头,站在平凡人物的立场上,以微取宏的叙事方式,将乡村振兴主题进行合理拆解,从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文旅融合、智慧农业、国际传播、艺术创作等方面挖掘典型人物,讲述个体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生活轨迹、创业经历,展现富有生机的农村烟火。

(一)青年创业创新,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联合多方力量,着力建设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4]。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起到最重要的作用。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乡村人才引进建立了一套全系统的政策体系,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全国各地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全力做好政策、资金、生活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工作,为青年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中,主人公香古发扬“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回家乡创业,并通过电商直播助力瑶药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东乡族自治县刺绣产业项目负责人马萧萧举办刺绣培训班,传承传统工艺,帮助东乡族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并通过组建“绣娘模特队”带领大家从田间地头走向世界舞台,绽放乡村振兴上的“她”力量;“阿坝小王子”发挥青年创新创业精神,主打民族特色,为家乡特产代言,开展助农直播,助力农产品热销,提高农民收入,也带动了更多年青人回到家乡参加建设;张玉林和吴然将科技运用到现代农业种植中,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成为“新农人”的代表;土族小伙邓海平坚持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参与巡护工作,守护一方生态,7 年间已经成为珍稀动物的“奶爸”……这样一群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新农人”勇担时代责任、逐梦家乡田野,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进而辐射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坚持守正创新,奏响民族文化最强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源于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能够助力村民坚定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纪录片中年近八旬的徐秀福老先生怀揣着赤子之心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一起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承上千年的纳顿文化“上新了”,也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傣家阿妹玉摆通过国外社交媒体推广景迈山古茶林盛产的普洱茶,让中国普洱茶文化“漂洋过海”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羌族歌手尔玛娜依将羌族元素与流行曲调相结合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娅咪》,让羌族文化“潮”起来,成功将传统文化变成新时尚;赵孔进和李素芳运用智能物联网和互联网打造瑶绣数据库,将瑶族文化植入“纽扣”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位中国人共同努力。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一大批乡村文化传承人加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行列,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实现了从“活下去”到“活起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扶贫干部、回乡创业者、返乡学生和农民群众,并将个体的奋斗故事和追梦历程融入时代发展中,展现出淳朴坚韧、豪迈洒脱、敢想敢拼的多维人物形象,实现了从个体追梦到民族振兴再到国家发展的连贯衔接,而多视角、多主体的叙事视角也让观众寻找到归属感和带入感,实现由个体化的情感表达逐渐转变成群体化的情感集合。一个个多元又鲜活的个体故事记录着民族同胞的勤劳与智慧,汇聚成新时代的人物群像,描绘出在民族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乡村产业振兴、民族兴旺、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大美画卷。

三、影像记录:以视听语言构建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强调个体寻求其所在群体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共同信仰的确认,寻求集体归属感。文化认同需要不断构建,并在过程中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可和民族文化传承。符号学与视听节目的适配度在于画面和声音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符号,两者相互补充,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能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刺激受众情感的共享与表达,促进受众的文化认同。

(一)以诗意镜头展现民族风情

透过镜头,玉龙雪山、戈壁沙漠、大兴安岭、九曲黄河、广袤草原等美景被一一呈现。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将祖国壮美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内涵完美呈现,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深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爱上中国,也激发了观众对于自然本真之美的追求。除此之外,纪录片所选取的地方也是祖国具有代表性的8 个民族居住区,画面中不乏民族村寨、地域风光、自然植被、精彩壁画、民族图腾、风味美食等。

在《羌笛声声在云间》篇章中,拥有4000 余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萝卜寨村,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大的黄泥羌寨,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图腾标志和黄泥建筑。镜头所到之处民族风情迎面而来,而这份来自家乡的问候也通过屏幕激发了无数他乡儿女的思乡情愫。在《彩云之南的邂逅》篇章中,西双版纳的傣族村落曼勒村通过随处可见的涂鸦绘画点亮乡村,保护古村落,将普通的农村土墙变成游客沉浸式打卡留念的胜地。一幅幅壁画既能反映傣族文化、传统节日、家乡变化,也反映了傣族同胞的勤劳与智慧,成为传播傣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石榴花开别样红》篇章中,文旅融合背景下,新疆伊吾县胡杨文化旅游节和清泉节齐上阵,通过实地民俗表演、短视频传播等形式将当地胡杨林、幻彩湖、坎儿井等景点展现得立体可感,同时也让观众感受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乡思同样藏在家乡的美食中,瑶族小黄姜、东乡族特色手抓羊肉、纳西族古法火腿、有“沙漠人参”之称的大芸等地方特产,成为民族地区的“流量密码”,成为数万游子的乡愁寄托。以乡味慰藉观众的心灵,与此同时增强了民族团结情。

(二)以真实细节引发情感共鸣

《于青山绿水间》的镜头语言除了艺术审美外还兼具真实感人的细节,“无滤镜”展现民族同胞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喜怒哀乐,真实呈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带动观众感受基层群众的执着与辛酸、坚持与无奈,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雪山下的古村新意》篇章中每逢纳西族农历火把节,雪山下的玉湖村都会举办“火把杯”足球赛事。片中将镜头对准参赛球员踢球时的兴奋、赢球时的骄傲以及最后获奖时的激动,瞬间让观众深切感受现场踢球的欢声笑语,感受纳西族足球文化。《林海里的笑声》篇章中鄂伦春族作为守护林海雪原的重要力量,护林马队队长莫彩强面对马队后继无人时的落寞,与后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马队的传承发展与青少年研学相结合,为马队坚定了守护山林的信心时,脸上的高兴与欣慰形成对比。此篇章的最后青年学子在感受护林文化的同时,也播下了热爱民族和家园的种子。在《故乡之上的彩虹》篇章中,年近八旬的土族同胞徐秀福老先生感叹“曾经演纳顿和现在演纳顿的是一辈人”“老人想教,但没人学”时,脸上难掩的无奈与惆怅。如此真情流露的细节画面让人深感纪实影像的魅力,更加理解中华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观众深入思考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而今在科技创新影响下,纳顿文化以全新形式呈现,也让更多年青人了解纳顿,感受纳顿的魅力。

(三)以声音符号凸显民族特色

作为画面的补充,声音使得纪录片的表意功能得以充分展现。纪录片通过调节声音的音调、音色、音量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声音景观。纪录片将民族歌谣、方言与画面相融合,凸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每一期的节目片头都采取“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叙事方式,悠扬的歌声伴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直抵观众心中的故乡。在《瑶歌向远方》篇章中,伴随着一首嘹亮的瑶歌,配上解说词“无山不成瑶”,敲打民族乐器的阿哥、跳着长鼓舞的阿妹、手握针线的瑶家绣娘迎面而来,关于瑶族青年返乡创业、共创产业链,形成民族品牌的致富故事由此展开,充分展现了瑶族青年勇于创新、充满干劲、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林海里的笑声》篇章中,一声鹿哨配上粗犷豪迈的人声,鄂伦春族的斗熊舞正式开始,也敲开了一个狩猎民族世代守护林海雪原的故事,吸引着观众深入了解70 年如一日守山护林的鄂伦春族马队骨子里的坚忍,展现老一辈守护者的文化情怀与民族守望。

片中明晰的解说词、同期声等要素,紧扣民族风情,彰显地域本色,抑扬顿挫之间尽显鼓舞人心的力量。例如:

对于瑶族——“刀耕火种的民族”“山一般的坚韧勇敢”;东乡族——“古老又年轻”“勤劳质朴”;羌族——“云朵之上的民族”“豪迈洒脱”;鄂伦春族——“无所畏惧的彪悍”“勤劳勇敢”;傣族——“古朴又浪漫”“对水一往情深”“热情活泼”;维吾尔族——“火焰山一般的热情与奔放”“一朵美丽的石榴花”……

运用兼具生动性与文学性的词语将民族风情描述得恰到好处,搭配相应的民族服饰成功构建起各具特色的民族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方言作为“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百姓口口相传、会意传神的“传声筒”,片中个体多次采用方言叙述奋斗故事,歌颂民族文化,并进行人物对话,一方面用方言打开了民族歌谣、个体故事和深处记忆,通过接地气、生活化、本土化的语言将民族故事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互动中形成了生动鲜活、趣味盎然的语言氛围。另一方面方言承担着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功能,各地方言“十里不同音”,不同方言各具特色。方言通过纪录片的传播充分展现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进一步延伸观众的家园记忆,增强其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结合官方的立体、系统解说,使得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同频共振,共同讲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故事。

四、书写价值:以共识价值传承厚重家国情怀

理想的共情传播侧重于共情双方能够产生正向、积极、主动的共情互动,并通过互动产生情感或是认知方面的行为和关注。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从多角度、多主体、立体化记录乡村发展的新面貌。纪录片创作不应仅停留在通过真实画面、真情感悟、真诚表达诱发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更应在此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精神养分和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观众,调动观众对于节目内涵和共识价值的互动与思考,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故事的传播。

(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相关部门和单位通过整合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教育,将乡村振兴与发展红色文旅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参观群众对“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认识与理解。片中用生动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了民族团结的鲜活故事。在《瑶歌向远方》篇章中,湘西村落瑶族村因为瑶族同胞徐解秀与女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讲解员朱淑华作为徐解秀同志的曾孙女在片中说道:“希望通过鲜活的事迹、真实的案例、感人的情节能够将陈列馆的红色故事传递给每一位听众,让红色精神世代相传。”特别是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激励青年群体投身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奋发图强,攻坚克难,成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青年。

通过纪录片,让军民鱼水情跨时空、多角度、多维度地广泛传播,引导各族群众赓续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先辈力量,形成人心凝聚、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纽带。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所言:“这部纪录片通过调研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优秀作品,让观众在家国情中感受到昂扬的力量,在民族情中感受到温暖的感动。”[5]

(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将国家发展,乡村繁荣投射到每一位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生产中,真实呈现具有代表性的8 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新时代的生活变迁,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和时代风貌,传递着民生温度和人民情怀,共享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果。同时,通过宣传和推广,讲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实现美好生活,呈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的精神面貌,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羌笛声声在云间》篇章中,聚居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江流域的羌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拥有多样的农产品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但由于深居山区,当地常年以发展农业为主,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带动下,大批农户将自己闲置房屋改造成羌族特色民宿,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融入地方发展,传承地方文化,不仅村容村貌焕发生机,而且促进村民的经济增收。在《石榴花开别样红》篇章中,维吾尔族同胞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的事迹传颂了57 年,成为少数民族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伟大祖国、拥护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爱党爱国、珍视民族团结。库尔班大叔的后人也致力于讲好这个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也通过深入调研和实地走访把于田县从贫困走向小康的发展故事和村民们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展现新时代家乡的变化。行驶在乌鲁木齐和和田之间的7556 次列车上,“石榴兄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线下选品,制定价格、平衡商户和顾客,再通过每月两次的“流动巴扎”和电商直播帮助沿线的民族同胞售卖优质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同步宣传民族文化和各地旅游特色,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吸引大批顾客,实现“便民致富”,续写一个个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故事。东乡族毛沟村马如彪书记团结村民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带领村民合力打造一条具有东乡特色的美食街。广泛的宣传推广使得东乡手抓羊肉成为人们的“舌尖美食”。一份充满家乡味道的羊肉以及用方言录制宣传视频,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情谊传播到全国各地。

五、结语

情感是一种可互相感染、互相传播、多重解读、共存共享的信息符号。在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的情感共情和文化认同构建中,通过多个主体创作真实立体展现各民族从贫穷到小康的变化之路,将真实朴素的画面与震撼人心的声音符号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冲击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情感体验。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民族同胞致力于家乡建设时,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温情故事,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节目传递的真情实感。通过纪录片的集中展现营造共通的情感空间,促使观众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阶段性成果是在党和国家的精准决策部署下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成就的结果。

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不应只是作为记录和传播乡村振兴故事的“媒介”,更应成为多维展现人物形象、塑造国家形象,传递社会价值和主旋律的重要渠道。纪录片《于青山绿水间》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之路,在个人平凡的故事中捕捉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并融入乡土情、民族情、家国情共同打造共情空间,促进故事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实现较为深层次的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逐步构建起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发展乡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集体记忆。经由影像的记录,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和风俗文化得以精彩呈现,也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民族地区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更为深远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共情纪录片民族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我们的民族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