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初探
——以N 市部分高校为例

2023-02-07 02:25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反诈诈骗师生

赵 丰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通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22 年9 月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数量规模达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4.4%,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9.5 小时,较2020 年提升3.3 小时。此外网民上网终端也日趋多样,除了占据绝对优势的手机(99.6%)之外,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平板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3.3%、32.6%、26.7%和27.6%。而在网民群体中,大学生人数最多,占比达到了31.5%,并且大学生活力强、时间多、兴趣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当前网络环境下最活跃的使用主体,自然也成了电信网络诈骗团伙攻击的主要对象。腾讯公司发布的《2021 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显示,“20~29 岁”的受害者占比为41%①腾讯:《2021 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http://finance.sina.com.cn/tech/2022-02-23/doc-imcwipih4824797.shtml.访问日期:2023 年6 月15 日。,在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由此可见,高校作为年轻人的聚集地,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侵害的高危对象。以N 市为例,截至2021 年底,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8.8 万,教职工7.8 万,该年度,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发案1.5 万余起,占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40%,其中涉及高校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200余起,占到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8.6%,涉案金额高达1580 余万元。发案较高的案件类型有:冒充客服类诈骗384 起,占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总数的32%,;刷单返利类诈骗144 起,占比12%;游戏装备类诈骗132 起,占比11%;冒充熟人类诈骗108 起,占比9%。

虽经过公安机关一系列打击治理,但N 市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发案仍处于高位运行,治理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首先,大学生作为高校构成主体,也是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了许多知识和机会,但由于其大多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薄弱,面对层出不穷、各式各样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难以明辨真伪①李瑾:《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年第1 期。;其次,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不具备防诈骗的意识,往往是在面对学业和就业压力时,身心稍有疲惫,便放松了对一些诈骗陷阱的提防,导致受骗;再者,大学生广泛的社会活动面,比如说各种游戏软件、电商平台、求职网站都要求填写身份信息,但一些网站和平台没有完善的安全系统架构,加之一些不法分子的利益驱动,很容易导致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外泄。许多鲜活的案例已经摆在面前,研究高校大学生受侵害现状,并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治理措施,提升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能力,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

为深入了解N 市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特征和治理现状,笔者曾于2022 年10 月21 日至10 月31 日选取N 市部分高校,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展开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线上问卷7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93 份,有效率为97.35%。随后,笔者又对N 市部分高校的师生代表(包括保卫干部、辅导员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结合N 市公安局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情况统计,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特征

1.诈骗方式呈“多样化”。诈骗分子的手法可谓是“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时下社会热点不断变化出新的诈骗套路,让高校师生防不胜防。根据N 市公安局接处警情况反馈,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七类:冒充客服类、刷单返利类、冒充熟人类、游戏装备类、虚假招聘类、冒充公检法、奖助学金,这一点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得到了验证(如表1 所示)。以其中发案率最高的冒充客服类诈骗为例,2022年6 月,N 市某学院一退伍复学学生,收到假冒京东客服人员信息,声称需为其办理保证金退款,后按照指引共转给对方6 万元。该类犯罪主要手法有三种,一是谎称网购商品出现问题,需要理赔、退款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二是声称误将受害人升级为VIP会员等,以不取消会产生额外扣费为由,诱骗其支付手续费;三是以受害人网购平台信用积分不足为由,让其申请贷款提高会员积分,并诱骗受害人将贷款汇入指定账户,实施诈骗。

表1 师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知悉情况

表2 高校师生被骗损失情况

2.诈骗手法隐蔽性较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针对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这一现实,诈骗分子对其实施的诈骗类型往往金额较小,容易使其放松警惕。笔者就诈骗金额对部分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如表3 所示),填写问卷的7593 名师生中,遭受电信网络的共有303 人,占比为3.99%,其中绝大部分受害者损失在3000 元以内,仅有不到10%的受害者损失超过3000 元。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在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反应不够及时,许多师生直至“提供账户密码”或者“转账汇款”后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更有甚者被骗后仍无法及时察觉。

表3 高校师生对自身反诈意识的认识

3.诈骗目标呈“精准化”。随着国家对于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的持续推进,高校师生的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诈骗分子为了生存,也逐渐进行了“产业升级”,在前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通过分析受害人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抓住其心理弱点,不断更新诈骗方法套路,诈骗手法的逼真性更强,指向性也更加精准。在数据高度透明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可以说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安全的隐私,师生通过网络进行购物、学习、社交,极大地提高了其生活、学习质量,但与此同时,其个人信息也随之面临泄露的风险。一旦个人信息被盗取,不法分子便会根据其群体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针对性地制定话术剧本,从而提高诈骗的“真实性”,增加诈骗成功的几率,比如说针对于大一、大二学生,主要是游戏装备类诈骗,而大四毕业生,主要就是虚假招聘类诈骗,而针对高校教师的主要是虚假投资类诈骗。

4.受骗人群呈“高知化”。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根据N 市公安局统计数据分析,2021 年全年,全市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共发案1400 余起,受害人中专科生占41%,本科生占40%,硕士研究生占16%,博士研究生占3%。

虽然高校日常开展的反诈防诈宣传教育活动不在少数,但每年仍有较多学生遭受诈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开展的反诈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应尽量以师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比如说防诈游戏小程序、防诈短视频等,既不占用过多时间,也能够提高大家的参与积极性,以此提高反诈宣传质效。

5.反诈意识有待加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象牙塔,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大学生日常主要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都限于老师和同学,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要求诚实守信,所以相互之间基本不会有隐瞒和欺骗,这种简单纯洁的人际关系网,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步入犯罪分子圈套,反诈意识有待加强(如表3 所示)。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的原因

1.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定罪量刑,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之规定,直至2022 年9 月2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并规定于12 月1 日起施行,我国才有了专门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新法律的实施效果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此外,由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刚施行不久,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各地区也还没有根据各自实际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

2.打击犯罪难度较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往往呈现出跨区域性、远距离性的特点,导致案件侦破需要使用专门的通讯和网络追踪等技术手段,同时需要金融机构的部分权限支持,这些都是基层公安较难具备的条件,需要取得上级部门的允许和相关单位的支持才可能实现。①姚东升:《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防范困境破解——以上海市为例》,《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此外,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团伙都是团伙作案,内部分工明确,组织架构完整,服务器安置在境外,境内伪基站也基本是采用流动作案手法,给案件的侦破、追赃造成了很大困难。

3.主体联动性及主动性不足。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基本是在境外,意味着需要我国警方与当地警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打击。但是各国执法环境和执法规范的差别,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都给联合打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②袁广林、蒋林峰:《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元共治》,《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9 年第1 期。再者,除公安机关外,其他治理主体因为主责主业并不是打击犯罪,导致主动性不够,无法在此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由于缺乏足够有力的合作机制,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联合打击中,基本只有公安机关冲在最前面,甚至有一些部门因为自身主要工作的开展与反诈工作有冲突,出现消极对待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现象。

4.高校内部治理有待加强。一是治安管理存在漏洞。虽然各高校都采用了视频监控、安保巡防等方式进行校园安全管理,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校园内部及周边的治安管理却没能够再升级;二是安全教育静态化较为明显。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仍停留在传统安全层面,对于网络安全等新型安全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研究,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更隐蔽、形式更多元,且可以与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相勾连,对高校的防诈宣传教育要求更高。③杨剑光、陈思:《大数据时代高校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23 年第3期。三是个人信息管理不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速,高校都开始采用电子化档案登记和信息录入,但如果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没有做好保密工作,极容易导致信息外泄。

5.学生自身因素。一是社会经验不足,使得他们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难以正确辨别,容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二是理论学习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只是通过短视频、宣传标语等了解了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点皮毛,在面对诈骗分子变化多端的套路时,往往无法正确识别;三是反诈意识薄弱。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做好防范,特别是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经常不经意间就将自己的隐私暴露出去。④周涧青:《浅谈高校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法治与社会》2020 年第22 期。

三、防范对策与建议

(一)师生应加强自身防范意识

1.构筑自身反诈防线。大学生作为高校内部最主要的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也是最需要进行防骗教育的群体。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校园反诈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中。要拓宽自己对于商品信息、网络操作和招聘就业等相关领域的辨识能力,避免因为对这些方面的不了解而导致被骗。主动学习了解公安机关宣传的各类诈骗手法和相应的防骗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一定要远离一切打着美丽旗号的金钱往来,凡事多留个心眼,将那些披着虚伪外衣的“馅饼”拒之门外。

2.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师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要第一时间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许多师生在被骗后,羞于颜面不愿意向公安机关报案,这种行为进一步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此外,我国新出台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进行了强化,师生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情况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再三确认,对于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组织和个人,一定要运用法律武器对其进行制裁。

3.加强家校联动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最主要的载体,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层面来看,要与家庭建立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报机制,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渠道,及时将典型案例告知师生的家人,帮助其了解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最新情况,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反诈意识,还可以在与师生的日常接触交流中,做到及时提醒,避免上当受骗。而家庭层面,在知晓师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时,应第一时间向校方通报相关情况,寻求共同应对的方法,避免事件进一步恶化。

(二)高校发挥管理主体优势

高校作为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载体,要能够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提高校内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效率。

1.构建内部协同治理机制。校内应设立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小组,成员包括保卫、学工、人事、网管等相关部门,由学校分管安全的校领导任组长,治理办公室可设在学院办公室或保卫部门,形成学校领导牵头、安保部门主责、其他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在该机制下,保卫部门负责校内反诈工作的开展和任务分解,学工、人事、后勤等部门给学生、教师、服务人员开展反诈教育,网管和档案部门密切配合,做好校园网络的维护和师生个人信息的保护。

2.强化师生个人信息管理。学校内部应设立师生信息录入和管理的专职部门,尽量避免重复录入、无人牵头的现象。加强对学校网络的安全维护,定期查杀网络垃圾和病毒,对于所有使用师生个人信息的行为必须经过固定审批流程。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排查,了解师生在教学、工作、学习中不良的上网习惯,及时予以教育纠正;可通过校园网、企业微信发送警示信息,在校内商超、快递点等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场所张贴宣传海报等,警醒师生注重个人信息保护。

3.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为防止犯罪分子潜入校园或隐藏在周边,要保证安防设施的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等校园重点部位应部署高清监控设备,并辅以安保力量巡逻,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大门和各楼宇出入口部署人脸识别系统,加强对外来人员的审查和管控。保卫部门要做好与驻地公安机关的联系,明确专人与社区民警进行对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与警方进行联动处置。对于建立时间较早、与社会面高度融合的老校区,学校应与驻地公安机关一同开展对周边家属楼、出租屋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检查,避免不法分子在其中安装伪基站。

4.建立反诈宣教体系。在反诈宣传教育上,需要利用好校、院、班层级化管理模式,学校层面做好总体设计,包括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有条件的可安排专人负责反诈宣教和对接工作;中层部门和二级学院要做好上传下达,深刻领会学校层面反诈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相关工作落实到每个教研室和班级中;班级作为高校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反诈宣传工作的最前沿,要想提高其反诈宣传效果,必须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定期对班级反诈情况进行摸底,及时消除可能的隐患,上报并解决已发生的问题。

5.丰富反诈教育形式。提高高校内部反诈宣传教育的效果,丰富反诈教育形式必不可少,可将反诈宣传与思政教育、心理教育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培养从事专兼职反诈教师及辅导员,并通过走出去(到公安机关跟班学习),引进来(邀请反诈民警来校培训),提高反诈教师及辅导员的能力;①谢重霄汉:《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探析及预防对策研究》,《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23 年第2 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建立反诈宣传社团、招募更多热衷于此的志愿者,烘托校内的反诈宣传氛围,尽可能覆盖每一位师生。此外,还可通过举办线上反诈知识竞赛、开设反诈主题讲座等形式,以发放小礼物为激励,提高师生的参与度。

(三)公安机关加强打击力度

公安机关凭借其独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和执法办案权限,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经过多部门数年的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犯罪集团转移至境外后,打击治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公安机关可以将高校发生的电诈案件进行单列,安排专门警力分析发案趋势,制定专项打击方案,并结合账户异常交易、身份轨迹异常等信息,通过网安、情报、科信等技术手段进行侦查。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变化多端的特点,公安机关需要加强专业电子设备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提升队伍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同时要尽可能通过外交手段,寻求与境外国家警方的合作,以此打击躲藏在境外的诈骗团伙总部。

公安机关还应提高与高校协同合作,与校方进行信息互通,将非涉密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学校,并从学校获取师生反诈防诈意识真实情况,保持高度的数据互通和更新。提高进校宣传的频率,通过安全保卫和学工等部门在校内开展专题讲座,向师生分享诈骗团伙使用的手段,揭示各类诈骗套路。如果辖区内高校数量较多,可以建立高校电诈案件每月通报制度,至年末时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排名,并将此作为平安校园评比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引起校方的重视。

公安机关作为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的职能部门,还要切实发挥好精准预警劝阻作用,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实施精确化、快速化预警劝阻。要建立快速合理的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机制,在发现师生有受骗可能时,通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的形式进行快速提醒,并且驻地派出所要第一时间派出社区民警至校内开展当面劝阻,或者通过校方、家属进行同步劝阻,确保高校师生不会因为一时的大意而上当受骗。

(四)通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

通信管理局要加强对通讯网络行业的监管,敦促各大运营商负起责任担当,根据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案特点和方式,及时完善预警拦截机制,保障高校师生通讯安全。

1.落实事前事中检查。重点对过度采集数据、深度伪造仿冒等危险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通过考核、约谈、处罚等机制,督促各相关主体落实安全责任。配合公安机关在高校周边打击伪基站,持续抓好电话用户实名登记管理,严格落实“一证五卡”限制等安全措施,进一步提升域名、IP、基站等数据的完整度和准确性,逐步完善互联网、5G 通讯等数据资源,加强网站备案管理,提高互联网管理水平。

2.推进行业综合监管。明确主要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方面的任务和责任,将大数据反欺诈能力纳入其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进一步压实其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电信网络诈骗相关数据的定义范围,积极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数据共享、协同作战,完善数据共享协调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

3.建立评估审查体系。依托专业组织进行大数据涉密欺诈安全风险审查和测试,对于欺诈风险系数较高的技术、设备和应用,应严格用户和场景范围,对违规企业和个人进行警告和处罚,建立并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发挥信贷管理机制的监督约束作用,实现违法主体和责任人“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4.强化技术手段运用。将诈骗电话防范系统与省市两级公安反诈中心进行对接,并根据反诈中心的日常工作情况及时更新语音模板、防范模式和监测策略,确保拦截效果。整合现有系统资源,实现欺诈网站、域名和APP 等信息的共享和处置,针对大学生网络活跃度较高这一特性,会同公安机关实时监测网络赌博、色情和钓鱼事件,并及时关停相关违法网页。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现有反诈系统的预警和分析能力,探索建立高危号码库,实行分类专项管理,对有嫌疑的未实名号码、外来号码等立即实施关停处理。

(五)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管理主体,要强化源头管理,做好研判预警,提高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做好银行账户实名制审核,深入开展调查批量开卡、冒充开卡等可疑行为,严格核实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杜绝犯罪分子利用他人信息开户、开卡的违法行为。开展现有存量账户的风险排查工作,对异常的账户及时关停交易,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采取禁止新开户等惩罚措施。

要规范化管理网上转账业务,设置一定的转账流程和门槛,对于首次向陌生账户转账应经过24小时才可提现,大额转账可以考虑绑定U 盾,最大限度保证公民财产安全;鉴于电诈案件基本都有大量的资金流动,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止付冻结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在本地区开户的作案卡号,应尽快取消其转账、取款等交易功能,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此外,还要加强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严把准入关口,加强资质审核,对于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在做好社会面反诈、防诈工作的同时,金融机构应主动对接高校,协同其他治理主体与高校师生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提高大家的保密意识、法律意识。对于师生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操作,比如学费缴纳、项目申报等,要将其中可能涉及的信息泄露陷阱进行告知。加大宣传防范力度,在柜台等显眼处摆放通俗易懂的反诈宣传警示牌,在校园ATM 机、营业网点悬挂反诈宣传标语,在高校师生进行转账时,主动对其进行反诈提示。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不仅需要学校以师生为根本,丰富宣传教育、细化安全管理等措施来巩固内部治理力量,还需要更多的外部主体参与到其中,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升级技术、配备人员等方式,提高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处理效果。政府各部门、高校、家庭之间要强化协同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补齐短板弱项,通过各主体的协调配合,遏制打击高校电信网络诈骗,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反诈诈骗师生
反诈公益广告
“反诈”鸡蛋 为何上热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反诈宣讲员被骗18万元”更具警示性
“反诈宣讲员被骗”更具警示性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