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应象视域下中医髓系理论考探与应用*

2023-02-08 07:19刘立安周梦情怀福君李汪洋孙永章王育林周立群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脑髓形神髓系

刘立安 孟 月 关 澳 曹 颖 周梦情 怀福君 李汪洋 孙永章 王育林 周立群#

1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 100700

3 中华中医药学会 北京 100029

4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扶阳专业委员会 北京 100101

人类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智人从动物之中分化出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人类的远古祖先们在体能与爪牙之利方面难以与其他大型动物相比,故在猎食方面,人类的祖先们只能收拾其他动物进食的残局,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是敲骨吸髓[1]。“敲骨吸髓”这一行为,从外部看,促进了人类对石器的发明与使用,间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内部而言,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与进化。可见,髓对于人类进化与文明有关键性意义。中医经典文献中对于“髓”有一定量的记载,但相关探讨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后世的考释、研究也相对不足。基于经典进行中医髓系理论的考察、阐释与应用探析,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乃至脑科学研究均具积极意义。

1 以本义考为基础的“髓系”之界定

“髓”最早见于篆文。《说文解字》[2]载:“髓,骨中脂也。”《字源》[3]:“髓在骨中……随骨而存在。”以上表明了髓存于骨内,骨、髓二者相伴而存。关于骨与髓的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骨为髓之府。”《素问·解精微论》:“髓为骨之充。”可见二者具有辩证对应关系,骨为髓之支撑(持),髓为骨之充养,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人体髓系所包含者应不仅是骨髓。《针灸甲乙经·津液五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可见“骨空”之内,尚有脑髓。同理而论,脊髓亦然,实际上脑、脊髓均不外“骨中脂”这一界定。脑髓位于颅腔内,颅腔即由颅骨所围成;脊髓处于椎管内,椎管也是一个由多块脊骨共同围成的腔隙。此外,《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直接指出了脑主骨髓。《内经》中称脑为“髓海”。综上而言,就髓的“骨中脂”本义而言,中医所论的髓系统应综合包括骨髓、脊髓、脑髓。

2 髓系的广泛联系性与功能整合性考察

髓系界定后,即可考察其与脏腑、经络等主体的联系与互动。《素问·五脏别论》记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均属奇恒之府。《中医基础理论》[4]直接指出了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具有紧密联系,二者在人体中的定位具有相似性。《经络腧穴学》认为奇经八脉在人体经络系统内具有广泛统帅、联络作用以及综合调节作用[5]。笔者前期分析了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关系,认为“奇”与“正”恰是源于兵学的一对辩证范畴,相对十二正经循行与功能的“泾渭分明”,奇经理论的优势则在于其对正经、络脉、经别等多个主体的整合与联络,从更加综合的视角重新阐述了经络体系的功能[6]。同理而言,奇恒之府以其“功能似脏、形态似腑”的特点,对脏腑的功能应具备一定整合性。烟建华[7]提出心所藏之神为狭义之神,其属于“奇恒之府”之脑所藏的广义之神的一部分,五脏所藏的“五神”均可整合入广义之神。上述界定的髓系综合涉及了脑、髓、骨三者,其与脏腑应具有更广泛的联系,同时对于脏腑精神气血功能应具有更加明朗的整合性。

2.1 髓系与脏腑的联络:髓生于肾,受脾胃之养,与肾精、水谷之精均紧密相关。在古人皮、肉、脉、筋、骨的“五体”划分中,“骨”处于机体最深部。髓居骨内,乃人身之最里,病位之最深,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8]:“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素问·刺禁论》言“肾治于里”,正与髓之居里相应。髓封藏于骨内的特点,又合“肾为封藏之本”。就髓与肾具体关系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针灸甲乙经·经脉》:“肾藏骨髓之气也。”肾生髓又赖于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诸髓生成后均有赖脾胃水谷精微的滋养。《黄帝内经太素·顺养》:“五谷之精膏,注于诸骨节中,其汁淖泽,因屈伸之动,流汁上补于脑,下补诸髓。”《灵枢·决气》的阐述使髓系层次更加昭明,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上论用了“淖泽”与“泄泽”两个相对之词。《说文解字注》[9]:“淖,泥也。濡甚曰淖。按泥淖以土与水合和为之。”说明水谷精微中的厚淖者入骨成为具有水土相合气质的髓,濡养骨,以资其屈伸,这与现代医学所论黄骨髓的主要功能相应。《康熙字典》[10]:“泄,散也。犹发也。”则说明水谷精微中的散而清薄者发以上养脑髓。

髓与上焦脏腑的关系古文献相对较少论及,但以现代解剖学为指引,尚见可掘之处。髓以解剖外观可以分为黄骨髓与红骨髓,红骨髓的主要功能是造血[11]。中医学认为血的生成首赖于中焦,《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变化而赤”过程则需要一个关键脏腑,即是心。《侣山堂类辩》[12]:“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可见血之生成需要心赋予其火赤之色。这既昭示了髓与中焦脾胃的联系,也说明髓系涵盖了心的部分功能。处于人类生存空间上部的鸟类,骨骼中空,骨髓与生活在地面的哺乳动物有别,多为红色,其文化符号为朱雀,属南方火,这是自然、文化之应。

2.2 髓系和精神气血功能的整合与层次:从髓系与脏腑的广泛联络,也可初窥其功能涉及人体的精神气血各方面。一般认为,功能为结构所决定,在中医整体观念下,髓系在人体内也具备内蕴层次性的整体结构与分布,这与其功能层次相应。笔者前期做了探索[13],在古人对人体结构的宏观观察中,其非常重视人直立行走之前手足着地的“原始”体位,这体现在针灸标本根结理论系统中。人体手足着地,手指、足趾的枝杈状结构,比类于吸收养分的树根,四肢则比类于传输养分的树干,这些部位定为身体之根本。从现代解剖看[14,15],成年人体对骨骼起濡养作用的黄骨髓主要分布于四肢长骨中,据前所考,其与肾精及水谷之精均关系密切,初拟称之“精髓”。上至人体躯干部,则比类于树木的枝叶,头面五官与毛发则比类于树冠、果实,这些部位定为人体的标与结。解剖显示[15]人在幼儿时期,骨髓以可以造血与产生免疫细胞的红骨髓为主,这或与小儿“纯阳之体”,五行多火性有关。成年人体的红骨髓则仅存于躯干部的锁骨、肩胛骨、肋骨、髂骨、脊骨以及颅骨中[14,15]。这些居中生化的功能,应中焦脾胃和心,与血密切联络,初拟称之“血髓”。按标本根结体位,居最高的是人的脊柱与头颅,分布在此处的脑、脊髓恰是人体神志之所,应天之神祗,初拟称之为“神髓”。此外,血髓居中生化,进而血可以生气、养气,气血互生互用,实现人体以肺和心为“泵”的气血双循环[16]。血所生养之气也有桥梁交通之用,有研究[17,18]从象思维阐述了形(精)气神与天地人的对应,指出气如扁担一样“挑”起了形神两端。

3 联络与整合基础上的诸髓应象体系与应用

3.1 髓系理论的天人阴阳五行应象体系:基于上文考证与层次划分,在天人阴阳五行应象下,对中西医综合论定[19,20]的神志活动、生化血液、濡养骨骼、免疫等相关功能进行重整,则髓系的理论体系性凸显。见表1。

表1 髓系天人阴阳五行应象表

3.2 髓系理论的应用浅探:在应象分层体系中,精髓最为淖泽、厚浊,具有相对静态的濡养作用;神髓则最为泄泽、轻清,偏于动态应变调控;血髓的淖泄、清浊、动静介于精髓与神髓之间,结合现代医学看,血髓系统具备的是造血与免疫作用,其造血作用近于精髓的稳固濡养,而免疫作用的趋利避害,则偏于神髓的调控应变。血髓所具备的部分应变性使其具备了进行针灸类刺激性疗法干预的基础,近年从自血疗法中衍生出的“髓针”疗法[21,22],用特定针具抽取少量的红骨髓,离心后取上层清液注射入穴位,在免疫性疾病方面具备疗效优势。这种疗法一方面直接刺激了血髓,另一方面注入腧穴的离心清液也激发、充养了经络气血。

如前引述[7,18],以脑脊髓为主的神髓所主的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调控与信息的全面主宰,其既属有形结构,也是生命活动中无形信息处理中心。神髓是有形之体与无形之神的联接桥梁,也是二者的过渡区,以此可初步构拟“形神一体观”的实现路径假说。形与神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系统,有形身体外,神志独立构建了虚拟的、三维立体的、全息的身体图景,或者说一个无形“神体”。从音韵学看,“身”与“神”声韵相通。二者以神髓为桥连接,扣在一起,形神合一。以此理论可审视幻肢痛,该虚拟疼痛为“神体”映射。针灸经典中,多强调守神、治神,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学界对治神、守神多有医者针灸施术时需集中精神之论[23-26]。从“形神一体”模型出发,则守神、治神指以针灸刺激人的形体,通过神髓桥梁,对应调控人之“神体”。由此针灸治神可看作一种生物信息写入。近年来兴起的脑针疗法[27,28],即主要是用针具刺激脑户等头颅穴位,间接影响、调控人体大脑,实现治疗人体全身多种疾病的目的。相类之论大量存在于传统学问中,如《易筋经》中所论“易筋”与“洗髓”即包含着形神二元;书法、绘画等艺术科目中见“形似”与“神似”之辨。

在形神合一的指向下,现代医学所论红骨髓参与的狭义免疫与神识所指引的主观能动活动可统一。从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出发,二者目的均是趋利避害。狭义免疫所体现的是身体的趋利避害性,主观能动性指向的是以神志为先导的趋利避害活动。形神两方面的趋利避害性之统一,对重新思考免疫学边界具有指引意义。对精髓来说,其结构与功能均相对稳固,目前尚鲜见以其为靶向的物理疗法。对于干预精髓的讨论,古文献中并不鲜见,主要集中在遣方用药上,如《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即是填精益髓的代表方。

综上,以《内经》《难经》等为先导,基于全面占有文献,在中西医互鉴视域下,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理清中医髓系理论的层次与体系,并思考相关应用,应对脑科学及针灸理论的阐释均具备滋济意义。同时,全面深入挖掘与髓相关的方剂,实现髓系理论指导下的针药并用;以及在髓系为桥的“形神”格局基础上,探索“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医治神的结合,当均为后续研究的可取方向。

猜你喜欢
脑髓形神髓系
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FLT3检测的临床意义
HAD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BAAL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AG/HAG方案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迷信让南非秃鹰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