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思政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2023-02-10 06:14沈胜刚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沈胜刚

(内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掘取各种思想政治资源教育素材,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实现三全育人。”2020年,《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日常教育体系中“加强网络育人”。由此可见,党和国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网络环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下,高校学生在校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基本得以实现,但网络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甚至“生不离网”“活不离网”“学不离网”“玩不离网”“情不离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节奏的“主旋律”。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表达方式等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认知、是非辨别、真善美标杆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因势利导,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做好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工作。研究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网络育人进而推进三全育人,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内涵

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随处可见,5G、边缘云、网络智能、微博、微信、微视、拍客、极客、欢客等词汇均与网络文化相关。到底什么是高校网络文化呢?对于这一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确切的界定,但是普遍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

高校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对文化范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在网络信息时代由人类主体所创造的文化在高校衍生和扩展的多样化表现方式。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网络文化教育拓展了道德观念和人们传统思想的领域,极大丰富发展了文化视域,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的五彩斑斓。

狭义上讲,高校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高校网络路径将传统文化、精神品质、事迹事例、模范先进、反面警示等材料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进而起到引导抑或禁止的成效。高校网络文化能够让高校师生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在虚设场景里交汇贯通,并提升他们在道德情操、品行道德、价值观念、知识层次、动作行为等方面的审美水平。[1]

现今,随着高校对网络文化认识的逐步深入,有一些高校创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传统网络文化教育活动。内江师范学院运用网络智能等前沿网络技术,紧抓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契机,因势利导,开展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诸如高校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络名篇名作与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系列网络文化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内江师范学院还深入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术、廉洁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网络文化内容,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网上教育馆,打造集电子图书、传统故事、动漫视频、微课、慕课、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场馆VR体验等为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载体,这些都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具体应用。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1.空间的开放与虚拟。高校网络文化是虚设空间或场面,通常会以视频直观呈现、留言互动、网络文章等形式对外开放,正因如此,高校网络文化又被取名为“第四空间”。高校网络文化空间的开放性表现为高校网络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而变得唾手可得,无论是优良信息,还是不良信息都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认真甄别。高校网络文化空间的虚拟性则表现为高校网络文化借助于网络载体,利用虚拟的网络符号、虚拟的数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2.传播的高效与时效。高校网络文化借助于互联网载体,信息秒速传播共享,即时高效。网络信息时代,彻底告别了过去“书信很慢,车马很远”时代。在我国,现已建成投产的信息传送基站数以万计,几十亿用户,5G领先全球,网络光缆近4 000万千米,得天独厚的条件,使网络文化信息及时、高效传送。高校网络教育信息一旦发布学生会实时收到,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思政教育教学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时效。

3.主体的多元与交互。在网络文化教育中,主体是高校学生,主导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网络文化教育中,主体的多元是指网络作为传播路径既充当了载体,又充当了主体;在网络大环境中,师生主客体可以随空间切换。而交互则是指师生间在网络教育活动中的互动交流、话题探讨、对话学习、参与式探究、案例分析等教育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4.内容的海量与难控。高校网络文化融汇贯通,国内国外、优与劣兼而有之,青年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网络信息诱导,诱发网络暴力等。因此,对海量网络文化进行筛选任重而道远。“海量”主要体现在“大”上,也俗称“百科全书”,例如:所遇不解之问、不解之谜,往往“百度一下”。“难控”则体现在传播方式方法多样性、复杂性上,事件一旦网络爆料和发酵,难以及时控制传播面。

二、高校网络文化思政育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网络对高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校网络文化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师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效应。但网络文化思政育人也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茧房”促推学生群体舆情环境同质化

1.“信息茧房”窄束视野,固化思维。“信息茧房”将高校学生束缚在一定的空间和事件中,让青年学生难以看清事件的全貌,学生很难公正客观地评判社会热点问题及事件。并且,基于“信息茧房”的闭塞特征,阻断了学生接收大量全面而丰富的认知,导致网络信息同质化,削弱了正能量、全面客观信息的有效接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认知。

2.沉溺“信息茧房”负能量偏执狭隘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在“信息茧房”负能量的催化下,满以为是“正义的使者”,其实不过是“愤怒的键盘侠”,不明事实全貌,贸然公开发表极端声张,大肆跟风渲染,已慢慢误入歧途。“信息茧房”通过网络后台技术向有的学生固定推送一些他们经常关注的“躺平”“愤世嫉俗”“煽动民族情感”等负能量网络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圈层固化。[2]

(二)“沉默螺旋”效应影响学生群体真实的意见表达

首先,由于缺少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监管,在自由流动的信息时代,有时一叶障目,加上从众影响,大学生只能看到问题的“一角”,难以窥探事物全貌,应付了事似的表达不符合内心想法的观点,抑或是不受约束自由地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两种极端体现出“沉默螺旋”效应。一些大学生想表达理性观点时,在“网络洪水”泛滥之时,也容易迷失自我。

高校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大学生不能仅凭一时冲动,情绪难以自抑,升级网络暴力行为,包括人肉搜索,要保持对事物准确的判断,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公平正义,倡导公开透明,不制造不传播虚假或未经证实的消息,积极主动揭发愚弄、掩盖网络真实的盔帽,捍卫正义,使不良价值导向的网络文化信息和舆情迅速朝着正能量方向反转,并使正能量舆情引导占领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制高点”。[3]

(三)网络不良信息充斥泛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首先,海量信息,优劣兼有,褒贬不一。高校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高校师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包括风情各异的地域习俗文化与传统、价值取向、制度理念、信仰舆情,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拓宽了丰富知识的视野。但如果不加以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颠覆大学生三观的垃圾文化混杂在其中,将对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西方一直倡导的“普世价值”,侵蚀当代大学生的肌体,腐蚀着青年一代的思想,甚至一些青少年最终走向了犯罪深渊。鉴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辨对错,合理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高校网络文化有一部分未经甄别。低俗泛滥、奢靡推崇、媚态百出的网络信息会让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特别是一些推崇奢靡浮华的不健康文化,会误导大学生迷失方向。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网络游戏,不思进取,逃课逃学,浪费青春光阴,最后一事无成。

再次,西方敌对势力对网络文化的不断渗透。“毒教材”“毒思想”“毒文化”在西方敌对势力“汉奸文化”的渗透下,悄无声息地进入高校校园,冠冕堂皇地来到了大学生身边,充斥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有资料显示,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渗透,捕捉大学生思想文化漏洞是“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

(四)高校传统网络文化教育方式的弊端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传统的网络文化教育多以线下学习文件、专题报告、课堂教学单向传导等教育方式进行,这种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班级授课、座谈讨论、个别谈心等面对面的方式与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教育目标相差甚远,与网络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实际脱节。方式方法陈旧单一,且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受到很大限制,导致教育实效性不高。[4]

三、高校网络文化思政育人的突围路径

(一)融合多元渠道,构建校园网络文化立体式平台

首先,充分挖掘网络载体渠道,实现立体式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要充分利用5G、边缘云、网络智能技术,挖掘利用微博、微信、微视、拍客、极客、换客等新的网络载体,助推高校网络文化高质量发展。

其次,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传统网络文化。开发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课程,以推动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二)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高校思政网络文化团队

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团队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齐抓共管”,共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校园网络文化团队。

首先,以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团干为主导,建设一支亲和力强、文化理论水平高的团队。高校通过开展网络名师工作室、网络文化教育专项师资队伍培训班、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培训考核其理论水平和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尤其是要以政治立场坚定、信仰忠诚的高校思政工作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选拔对象。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校园网络文化宣传教育精干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在学生队伍中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演讲与口才能力突出、感染力与宣讲力优秀的学生担任校园网络文化“大使”,通过严格选拔、明确目标、学习交流、不定期培训等途径,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表率作用。并通过高校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络文明进校园、网络名篇名作等系列网络文化教育活动,深入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术、廉洁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网络文化内容,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网上教育馆,打造集电子图书、传统故事、动漫视频、微课、慕课、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场馆VR体验等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载体,引导这支学生队伍主动抢占网络文化建设的主阵地,高唱网络文化教育主旋律。

(三)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立高效联动反馈共同体

首先是制度建设“保驾护航”。新时代的高校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断探索促进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过程中的机制,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着手。

纵向上实现党委管总、党政一体化办公,学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协调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全员参与,层层压实责任。横向上各级机构和部门共享资源与平台,分享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共享信息,充分调动学生、教师运用自媒体手段宣传网络文化育人途径,积极主动作为,有的放矢。

其次,完善网络监管体系。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要保持健康、持续、生机活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强大的监控网管体系。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制度体系来保证网络文化育人长治久安,“监管是否到位?是否得力?是否到边到角?”都是我们高校思政课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应该长久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要广泛发动全体师生、积极依靠全体师生擦亮眼睛,共同监督,确保成效。

再次,健全工作考核机制。量化奖惩考核标准,推动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积极搭建量化考核平台,推进考核机制落地生根。具体来说,一是要明确考核机制。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量,包括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考核方式方法,每一项考核指标都应该具体量化并公示公开。二是要明确责任清单。在考核中要细化、量化考核项目标准,任务压实到具体责任人,并且责任划分上要明确界定第一、第二责任人,还有涉及连带责任的具体人员,核定清单,确保不成为一纸空文。

(四)优化网络载体,构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新平台

一是打造多样化思政微课和慕课。微课的“微”体现在“短小精悍”上,通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将精品一课、精彩一课等视频聚集在微视频中,方便大学生及时即地观摩学习。同时微课和慕课以互联网为载体,采用移动混合式学习、碎片化集中学习、翻转课堂式学习、个性化因材施教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问题切入式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契合高校学生的兴趣点,容量适中,便于学生消化接收。且微课和慕课制作上更加简单便捷,也能较好地针对学生热点难点网络文化教育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很受高校师生欢迎。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清楚、讲透彻。[5]

二是组织撰写网络名篇名作,与精品微课、慕课形成合力。高校应积极组织撰写正面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名篇名作,即网络评论员文章,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宣讲出来。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网络评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深厚、思想思维开阔、理论素质新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同时,要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遵循,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四个坚持”既定方针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成效。强化党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领导,突出重点问题,重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新格局,夯实责任队伍整体素质建设。[6]

三是灵活利用“微媒体”,创建网络文化教育新平台。瞄准5G、边缘云、网络智能等前沿网络技术,紧抓网络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契机,因势利导,开展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诸如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名篇名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系列网络文化教育活动。

(五)润物无声,打造“四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品牌

一是“微思想”,亮光芒。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之栋梁,要从党史中汲取力量,主动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到一心为民、问计于民、以人民为中心。学校可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系列网络文化教育活动,深入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红色革命文化和峨眉武术、廉洁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网络文化内容。将百年党史融入网络文化教育教学中,形式多样,掘开“微思想”课堂,与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将一个个的“大道理”“大意思”“大启发”发展成为“微话语”“微思想”,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习党史,担当“人民至上”孺子牛,争当“攻坚克难”拓荒牛,甘当“艰苦奋斗”老黄牛。[7]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新要求,我们要争当“攻坚克难”拓荒牛。重温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的勤劳、智慧、坚毅一代代薪火相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一代接一代干,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前行。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发挥吃苦耐劳精神,切实增强学习党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求真、求实、求深”的态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做到“静得下、坐得住、学得进,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二是“微人物”,立标杆。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为了让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取得更好实效,学校结合实际推出“大学青春榜样——十佳学习标兵”“感动内师——身边的活雷锋”、“自强之星——踔厉奋发的理工男”、“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政教师育人心得体会”等专题专报。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师生案例挖掘潜在的思政教育专题,塑造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微人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同辈影响及榜样力量,引导他们见贤思齐,向学、向上、向善。[8]

三是“微活动”,展风采。在网络文化教育过程中,作为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抑或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掌握较高水平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学会剪辑、编译一些具有较高网络文化营养的微漫画、微视频、微电影,让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受到教育、受到启迪。如作者在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讲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公开课时,曾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学院小微”和“教育科学学院小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实践课“带上新媒体下基层实地考察调研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微活动,同学们走近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现场,自主拍摄、自主策划、自主感受、自主体验,拍摄了“资中县脱贫攻坚实录”“隆昌市脱贫攻坚实录”等一批微电影,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文化创造活动中达到育人效果。

四是“微实践”,触实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巩固拓展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实效,高校可以梳理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推陈出新,理论联系实际,倡导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实践”品牌活动。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学校结合各类网络文化教育活动,推出诸如“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的长城——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微实践活动。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内江市人防办,进行人民防空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授课、实地参观,让学生接受国家安全教育,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防线。[9]其次,内江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还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线上或线下实地参观考察邓小平、朱德、陈毅、吴玉章、陈独秀、江姐等故居,现场感受红色文化熏陶。在切身实践学习感悟中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以微博、微信为载体,分享“一张照片”“一段国防安全的深情告白”“一次基层服务感受”“一段走基层采访见闻”等让学生在接地气的实践学习体验中领悟国防安全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彰显网络文化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