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生成与内涵深化

2023-02-12 04:25石宇童柳泽民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石宇童, 柳泽民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今中国接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之变,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成就,归结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探索逻辑中不断地加以生成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为时间分析维度,深刻剖析与领悟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必然性,顺利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背景

梳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出场逻辑,把握其出场背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的理论前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探索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新时代的十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把握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经历了“三件大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则日益显现出自身发展矛盾与重重弊病,东升西降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仍需直面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立足国情: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确把握国内外局势环境,找准了中国自身的历史定位。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与建设发展时期分别基于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大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美苏冷战对立局势,提出实事求是的发展战略与现代化发展思想。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现代化建设的原创性论述。他主张借鉴西方和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2]。“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3]强调要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同志对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深刻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十个问题,涵盖了中国内政、国防、外交各方面,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9月,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4]。196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定在20世纪末。但是,到1976年,我们的现代化并没有发生巨大改变,反而与世界差距更大。邓小平及时抓住问题关键,从中国实际出发,及时调整现代化目标。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反对冒进,反对照搬西方,从中国具体情况出发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我赞成劲可鼓不可泄。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6]提出“小康”目标,降低国民生产总值的目标,这些举措都是在实践中逐步调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稳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设立经济特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现代化发展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接续指导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也有新要求,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从“两个大局”出发,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局势,认清中国自身发展实际与全球发展的战略方位,才得以把握工作重心,掌握中国于世界范围内的动态发展进程,因时而变、随势而动。就国内发展大局而言,党中央对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正是在一步接着一步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的发展成就。

就世界发展大局而言,当今世界正处于急剧变化与调整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发展前景与趋势面临许多未知。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政策激烈碰撞。各国之间经济交织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发达国家则意图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采取一系列逆全球化发展举措,这种扰乱世界市场运行、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只会加剧全球经济动荡,不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其次,美苏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综合国力领先于其他国家。美国一家独大、企图掌控世界局势的野心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伴随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全球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来主导未来发展。在资本主义生存发展出现重重危机与矛盾之时,发展中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生变革之际,中国以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展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更具光明前景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其鲜明的科学性闪耀着真理光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实践探索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是在世界变局中应运而生的人间正道。

(二)前车之鉴:西方现代化日益显现重重弊病

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存在根本区别。公元16世纪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社会逐渐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时期,工业革命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7]。不可否认,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初期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与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8]404现代化演变成世界性的历史活动,一切落后的国家都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为模板,世界演变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实,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导下社会运行的本质,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工人赤裸裸的剥削与压迫,资本主义世界是在少数人谋利的前提下资产阶级主导的资本游戏,无产阶级必须反抗资产阶级对劳动者身心的压迫,寻求一条争得全世界人类自由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以人的解放为出发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百年实践探索走出的一条非西方现代化的可行之路,打破了现代化的唯一性。

从世界现实发展状况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已进入不可扭转的瓶颈困难期,西方现代化模式日益暴露出种种矛盾以及一连串现代性危机。首先,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劳动者只是资本家剥削其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不断增值的工具,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人被异化掉了。社会出现持续加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引发一系列冲突动乱,在社会化大生产趋势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无法实现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其次,物质主义膨胀下的西方现代化,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在资本中心下,人过分看重金钱与物质世界,对财富产生极端追求心理,导致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物质与精神发展极不协调。在物质欲望的笼罩下,人不能探寻自身生命的本质价值,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再次,在资本逐利性之下,人的一切活动都以创造最大化利益为基础,大肆浪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使全球性生态危机蔓延,人类生存遭到严重威胁。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殖民扩张掠夺下的现代化。为获取全球资本利益,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企图让整个世界按照资本主义发展范式运行,以残忍的剥削手段来达到自身的现实目的,这种与人类的发展进步相背而行的价值理念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然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破解西方现代化发展困境。在西方现代化渐渐失去生命力的今天,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日益退出主导地位,世界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科学社会主义不断表现出自身强大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吸取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创造出另一种现代化发展图景,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

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人口规模巨大使得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任务更为艰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贫富差距大,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乡村振兴事业需要持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系统难题。人们生活所需物质资料逐渐丰富但精神逐渐匮乏的现状急需改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文明发展亟待推进;世界大变局下中国如何肩负自身的使命责任,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这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问题等待我们在现代化发展中解决。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局势与中国自身情况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主动。新时代具有新特点,新情况需要新应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创新中找寻答案,回答时代之问。如何使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现代化的发展优势?如何系统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诉求?如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如何持续稳定中国发展的国内外大局环境,营造和平的国内外发展局势?回答好这些时代问题,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基本遵循。

(一)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史无前例的历史性难题

巨大的人口基数是我国典型的国情事实,人口规模巨大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独有的困难挑战。人口规模的发展变化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人口多意味着社会承受压力大,社会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使得社会发展面临各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居住有分散有集中,地域文化差异显著,乡土社会形成的固有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改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一切实践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进步,而在由56个民族组成的独一无二的特殊国情之下,要使全体人民劲往一处使,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力量,需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9]13。其次,西方现代化实现的是少数人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在这样的国情与使命下,需要付出巨大的现代化成本,寻求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再次,在人口基数巨大的条件下,中国人口结构出现比例失衡,性别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发展差距显著。性别失衡易致社会犯罪率增加,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压力增加,城乡发展不平衡则会进一步阻碍乡村地区的建设发展。

人口基数巨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抓住人口带来的发展红利与机遇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根据 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记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共 1411778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4852人相比,增加72053872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10]。我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数量仍处于不断增长中,全国人口约为世界总人口的18.6%,人口规模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发展生产力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占世界总人口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不仅对于中国自身具有重大意义,对世界也影响深远。人口规模大意味着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潜能与消费动能,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善于利用人口基础带来的潜在市场优势,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长动力,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同时,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是推动现代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人的培养与人自身发展的全面提升,不断创造现代化新动能,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把巨大的人口规模转化为现代化的创新、创造之源至关重要。

(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经济政治任务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共同富裕也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相较于之前,新时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代表中国的发展情况,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相对单一的基本物质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11]人的需要以及对需要的满足就是创造历史的前提,新时代具有新需求,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做出新判断新举措。

首先,过去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金融泡沫加剧,而如今人们强调的是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其次,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所涉及的内容领域更加广泛,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现实需求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再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显著,贫富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内陆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区间的生活条件、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差距较大,共同富裕面临巨大挑战。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改变以往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各个方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发展水平,平衡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过大差距任务艰巨。共同富裕不仅是解决经济发展难题,也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始终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构想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实现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加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长期性任务需要我们持续努力、系统推进。

(三)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系统艰巨的实践性命题

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变化。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现代化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引起社会整体性转变,单一的物质财富积累达到现代化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要最终落脚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中国现代化发展前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物质极为匮乏,首要任务是让人民群众吃饱、穿暖,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初期需要解决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已经不同于过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状况,国家总体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已成为历史。2020年,党和国家庄严地宣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华民族载入史册的时刻,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实现了质的飞跃。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集中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文明的高水平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同样要富足。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难免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国采取各种渗透,资本市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不可避免地在我国社会中出现。极少数人把社会关系物化为金钱关系,认为财富是一切快乐的源泉,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极少数人的精神思想,不利于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试图强行输出自身的文明观,企图破坏中国人民自身的文明与信仰,不顾历史事实,恶意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崩溃论,大肆宣扬事实上漏洞百出却看似“完美”的资本逻辑。因此,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任务。

(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刻不容缓的现实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方面之一,就在于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人类不能永无止境地利用自然,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马克思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146人的存在是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前提,同时,人无法脱离环境孤立地存在,环境对人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自然赋予人类延续生命的环境基础,人在自身所处环境中从事对象性活动,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的统一,人与自然是共存共生的。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事实为依据,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国家不顾自然环境恶化,浪费大量自然资源进行工业生产,始终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工业残渣、有毒污染物,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动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大量生物种类濒临灭绝,人类出现更多流行疾病,给后代留下一系列生存难题。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建设双赢,区别于传统现代化模式的进步之处。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发展方式已显现出自身局限性与严重后果,无休止地向大自然掠夺资源,换来的是大自然加倍的报复,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使自然界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人类自身犯下的错误最终只会加速使人类走向深渊。忽视生态环境问题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缺陷与狭隘之处,中国式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破解资本主义现代化中人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矛盾,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治理,构建更加持续、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深刻的价值内涵,也为世界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人类现代化更高质量发展。

(五)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道之所趋的世界性课题

当今世界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纵观世界历史,在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伴随着的始终是殖民掠夺剥削。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发展局势,以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控制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落后民族地区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自身廉价资源的剥削毫无优势可言。“国强必霸”的逻辑观念让人们一直相信强国之间无法逃脱“修昔底德陷阱”,面对中国的不断强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抑制中国发展,以巩固自身的大国地位,甚至把自身的“国强必霸”逻辑强加给中国,这无疑是错误的。现今,俄乌冲突等世界局部冲突威胁世界和平发展进程,中国始终坚持自身立场,秉持合作共赢逻辑,竭力维护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定。面对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挑战,中国积极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坚持自身原则,以正当的方式保护自身权益,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的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正以新的进步理念引领现代化发展新思路。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封闭必然落后,要和平共处更要开放包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国际地位,抑制中国的崛起,企图通过关税政策压制中国,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受到影响,这种行为无疑不利于世界发展进步,并阻碍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主张大国之间友好相处,主动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中国立场坚定、毫不动摇,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而中国正迎来自身的发展机遇期,在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阻止中国复兴背景下,中国自身积极应对一系列困难挑战,奉行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引领世界共同发展进步,建设美好世界。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深化

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党中央积极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现代化实践中给予时代之答案、人民之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自身国情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现实擘画,理论上不断深化指导方针,实践中一步步践行初心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科学论述,为新征程下如何推进现代化确立了鲜明的指向标,以5个重要特征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推进现代化无法绕过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12]29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的路程注定是艰难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认识中国自身独特的国情,治理这样领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国家,必须脚踏实地搞清楚各方面的现实状况,把握全局、重点突破,寻找人民共同的认同点,找出“最大公约数”,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指出:“现在,中国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根据联合国标准,中国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2]309这一时期,我们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进,为解决贫困问题不断努力。随着实践发展,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日益减少,中国式现代化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现代化,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人,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从各个方面帮助农村地区、深度贫困人群摆脱贫困,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取得“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13]5等一系列阶段性发展成就,展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从各方面惠及民生需求,统筹兼顾,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各项政策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2020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从党的十八大脱贫攻坚序幕的拉开到十九大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部署,再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打的一场持久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这是人口规模巨大最直接的体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路,艰难前所未有而意义深远重大,充分发挥人口规模优势,以战略性、全局性发展把握现代化进程,推进现代化建设,全体人民仍需共同奋斗、稳步前进。

(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追求共同富裕是党始终践行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以后,“先富带动后富”的探索使得民生条件得到发展改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致力于平衡协调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方面稳步迈向共同富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将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核心内容。”[14]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2020年至2050年分两个阶段安排,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3]28,2035年至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3]29。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5]他指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阐释了共同富裕需要把握的原则与总思路,强调从全局上、在动态中不断发展。随后,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论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本质要求,更加突出共同富裕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在党的长期实践中深化发展的,共同富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物质保障,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新观点、新实践,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的发展层次。过去十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征程上,要接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平衡经济发展结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优化提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动因素,破解阻碍共同富裕的各方面结构性失衡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在推进共同富裕发展中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进步,但还有更加艰巨的难关需要突破,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需要接续奋斗。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内在规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进步才得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发展理念中,不仅强调区域之间、经济社会的协调,而且强调物质和精神相协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也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且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6]至关重要,由此促进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10。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物质与精神哪一方面贫乏都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实现物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物质基础,又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推进精神文明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推进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实践发展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境界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科技创新创造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物质条件不断完善的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坚持推进“两个结合”,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新境界,印发促进文化发展的规划与指导文件,开展文明城市建设,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大力提升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飞跃。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标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绿色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寻找新经济增长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批示时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7]39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民族长久发展之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之后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这一科学论断,“两山”论这一创新理论的提出,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9]360-361。这充分体现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用较大的篇幅对如何推进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了具体论述,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4个方面论述如何推进生态发展,为之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指明了具体方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系统把控、协调推进,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不断破解人类现代化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张和平、讲求大同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身蕴含着追求和平的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实力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前提,国家强大、人民幸福,才能维持长久和平。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12]247我们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所以更加清楚和平环境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17]508。随着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始终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世界美好的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1]国强未必称霸,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1],始终坚持和平开放、合作共赢,并致力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例如在香港局势动荡问题上妥善处理,依法实施全面管治权,保持对港澳地区的稳定治理,维护和平。面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中国始终进行反分裂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掌握主动,稳定局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始终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竭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做出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现实证明,“国强必霸”对中国从不适用,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为中国也为世界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8]新时代在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不断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实践成果是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深化发展的,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来探索,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取得进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