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三重阐释*①

2023-02-12 14:40荆蕙兰任晓伟
关键词:人权话语体系

荆蕙兰 任晓伟

( 1.沈阳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110142;2.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8页。,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百余年艰辛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权事业发展的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发展人权事业置于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事关人权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划部署,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取得显著历史性成就。只有通过构建话语体系的方式对这些成功实践和显著成就进行广泛传播,才能有效回应西方社会对我国人权领域的攻击、质疑与诘难,才能对内统一思想认识,凝聚起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领导开展人权工作、处理和解决中国及世界人权问题中逐渐形成的,是表达新时代中国人权观、展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实践探索及显著成就的话语模式。新时代构建逻辑严密、系统成熟、内涵丰富的人权话语体系,能够为讲好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人权发展故事、传播好中国人权声音、展现中国良好国家形象、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中的话语权提供重要支撑。

一、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是对新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话语阐释,是对当代中国人权发展成就的有效凝练,更是对人类人权文明发展的智慧凝聚和话语提升。新时代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及世界价值。

(一)对人权科学内涵和真正本质的话语阐释需要

从人权的内涵和本质来看,人权是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的,包含经济、政治及其他各项基本权利在内的最广泛权利,其回答的是谁拥有人权和拥有怎样的人权的基本问题。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标榜“自由”“平等”等所谓“普世人权”理念,构筑起资本主义人权观。这一人权观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作为人权发展的唯一价值追求,摒弃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消解了人权的科学内涵与真正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人权观进行深刻揭露与批判的基础上,从处于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的人”出发,科学阐明了人权是个体性和社会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等基本问题,明确了真正的人权是“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权利这一价值立场。

新时代中国人权理论体系是基于党领导中国人权事业的伟大实践,形成的关于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其内在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权内涵与真正本质的科学认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人权发展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强调人权发展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4页。,发展内容是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及其他各项基本权利,强调坚持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人权观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关于人权科学内涵和真正本质的当代诠释。作为理论体系外在表达的人权话语体系,是中国人权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人权内涵与本质的阐释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新时代通过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全面阐释中国人权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有助于厘清人权的本源,阐释人权的科学内涵与真正本质,从而避免用西方标准来衡量人民选择的、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进而增强中国人权观的影响力。

(二)深刻认识中国人权发展实践的话语保障需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能够以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国情的特有叙事方式,深刻阐释当代中国在人权领域伟大实践的成功之道,同时又为指导新的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引,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话语保障,从而进一步赋予其深厚的实践伟力。

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诞生于中国人权发展的生动实践。话语体系作为理论的构成要素,是在物质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3)《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页。百余年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中国人权事业始终与党领导人民开展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奋斗实践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其他各项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成功书写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篇章。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形塑。话语体系生成于实践过程之中,实践成果同样也借助话语体系呈现。因此,借助于新时代党领导下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用富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理论特点与时代要求的话语叙事方式,讲清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诞生的实践过程,提升中国人权事业影响力,是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能够指导当代中国人权发展实践。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是党领导下中国人权发展实践在理论层面的系统阐释总结,同时又是当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经验汇聚,在人权内涵、人权功能、人权保障、人权评价等方面的具象化阐释,是党领导中国人权事业成功之道的深刻彰显,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引领着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路径及基本方向。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页。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征程,不断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是新征程上推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使命任务。因此,新时代科学系统地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以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大众化的话语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成功经验、现实困境及发展方向,能为新征程上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指导。

(三)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人权话语霸权的话语助力需要

当今世界盛行的人权话语体系产生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经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然而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在资本趋利动机的强烈驱使下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的话语体系,并逐渐将其转化为国际性话语影响和干预其他国家的思想和行动,扰乱世界人权发展秩序,由此导致一些国家长期战火纷飞、社会生活紊乱、人民颠沛流离。事实充分证明,人权发展道路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西方人权话语体系并不能够解释和回答世界各国人权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人权发展道路的权利,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应充分彰显本国基本国情、文化语境及人民需求。

习近平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长期努力,前两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当前要着重解决“挨骂”的问题。(5)参见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59页。然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支配者的身份长期占据着国际舆论的控制权和主导权,国际话语体系总体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格局。尤其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广泛传播,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然而,自诩为“人权卫士”的西方国家,种族歧视、枪支泛滥等等类似社会问题频发,还基于意识形态斗争,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将人权议题政治化,大肆宣扬“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论调。西方人权话语体系的大肆传播与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萌芽”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导致中国在人权问题上陷入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失语危机,这与当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成就及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新时代基于人权事业发展实际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全面、客观、系统、深入地诠释中国人权观,主动积极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事业的现实关切,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人权话语霸权,扭转失声失语的国际话语态势,增强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主动权,是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使命要求。

二、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能够为尊重和保障人权伟大实践提供坚定的话语助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效话语支撑。这一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是抽象的、虚无的,而是有着具体的、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科学理论指引与党的坚强领导为其提供了坚实立论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科学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也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立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自由、平等、人权”的幌子下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秘密,强调资产阶级把资本所有者的自由和平等宣布为最终人权,这种“人权本身就是特权”(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29页。,进而指出“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和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解放”,明确只有以消灭私有制为总目标的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从而保证每个人享有最充分的人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遵循的政党,在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人权发展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变化,持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实际,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精髓,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科学系统地阐明了新时代中国人权观的基本内容、发展路径及价值遵循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这一系列科学理论有效指引了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和中国人民享有更充分人权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高举起“争民主、争人权”的伟大旗帜,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崇高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上艰辛探索,在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上迈出了关键性步伐,中国人民的人权在党领导下的艰辛奋斗中得到更充分保障。“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9)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2022年第12期。人权话语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中国人权发展成就的重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显著提升,我们党高度重视并领导加强人权话语体系构建,从1991年发表第一部人权白皮书到逐渐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宪法及党章,等等,这些实践探索都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的显著成就及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历程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把握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要求、基本方向与价值导向,进而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实践探索与文化传承为其提供了鲜明民族特色

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体现中国基本国情、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人权发展现状及中国人民心愿的人权话语集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人权事业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是当代中国的独特国情。因此,“发展当代中国人权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生搬硬套,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10)荆蕙兰、任晓伟:《“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学习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党的文献》2022年第5期。。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坚持把人权普遍性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11)《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7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基本工作,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全面加强人权立法与人权保障各项工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显著历史性成就。实践是理论之源,话语体系同样脱胎于生动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的生动实践,形成了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不竭动力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深厚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源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传承下来的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等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优秀文化,其内蕴的人权价值理念与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和价值追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同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又直接或间接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话语资源,进而赋予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以深厚文化底蕴。因此,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遵循,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三)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为其提供了根本立场遵循

话语体系是体现一定价值立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西方资本主义人权话语体系体现“资本至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坚定“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14)《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2页。,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科学真理和鲜明本质。因此,秉持人民性,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发声是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

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价值导向。习近平强调:“人权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15)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2022年第12期。这一论断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6)《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2页。,牢固树立“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70页。的发展宗旨,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生存权、发展权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权利,维护少数民族及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等。这一系列具有鲜明人民性标识的人权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权发展的人民性本质和坚定的人民立场,明确了其核心价值取向。因此,基于当代中国人权发展的实践要求,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立场融入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科学构建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彰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期待,满足人民思想需求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价值导向。

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领导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在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明确强调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基本民主权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促进者、受益者”(18)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2022年第12期。。这一系列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权发展生动实践,从根本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依靠力量。因此,新时代必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坚持从中国人权发展实际出发,牢固树立一切依靠人民的基本观点,既要将“依靠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等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和发挥人民自主性的引导性话语融入其中;又要在实践中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人权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多彰显人民智慧的话语内容,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人民性。

(四)我国学界人权研究成果与世界优秀人权文明成果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益借鉴

人权话语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在吸收借鉴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持续丰富完善话语内容是其鲜明特征和基本要求。因此,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也只有在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中外优秀人权理论成果,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我国学界人权研究成果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的外在表达,需要有科学理论作为内在支撑,没有强大理论支撑的话语体系是苍白的、空洞的、没有说服力的。随着中国人权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在人权理论研究方面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在人权研究内容上,由对人权的历史、人权的属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人权概念的论争等宏观研究逐渐向人权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等事关人权事业发展的微观层面转换;在人权研究规范化上,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人权研究院到中国人权研究会成立,再到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人权研究机构,中国人权研究队伍愈益庞大。我国人权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据CNKI不完全统计,仅1991年—2022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以“人权”为主题的相关文章就有9000余篇,还有《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等等诸多优秀人权研究成果也得以相继问世。这些优秀研究成果,充分表明了当前我国学术理论界在人权内涵、人权功能、人权保障、人权立法及国际人权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高建树,吸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更好阐释新时代中国人权领域发展的伟大成就、形成的宝贵经验,更能够为进一步丰富完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提供学理支撑和话语保障。

世界优秀人权文明成果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为全人类所共同享有。习近平强调:“中国主张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权交流合作,推动各国人权事业更好发展。”(19)《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64页。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当今世界人权事业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征,国际社会人权事业发展中诞生的包括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等在内的多样化的世界优秀人权文明成果,也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20)《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67页。因此,新时代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决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是要在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实际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互通、共建的基本原则,主动学习、吸收与借鉴世界各国优秀人权文明成果,建立能够融通中外的人权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不断深化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国人权观的国际化,从而为丰富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提供更为多样的话语借鉴。

三、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路径,才能提升其阐释力和说服力。习近平强调:“要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21)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2022年第12期。要具体做到:

(一)创新话语内容体系,增强中国人权话语吸引力

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新时代中国人权事业要得到广泛认可与支持,就必须有完整的内容体系和逻辑架构做支撑,但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在人权话语内容上的优势地位消解着中国人权话语内容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因此,新时代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创新话语内容体系,提高话语内容质量,增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吸引力。

第一,精准凝练标识性人权概念,突破西方人权话语体系框架。习近平强调:“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5页。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核心构成要件,精准凝练标识性人权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内容,是创新话语内容体系的出发点。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人权观在世界处于霸权地位,由其提出的包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在内的人权话语概念而构成的话语体系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人权话语体系框架,极大限制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与发展方向。因此,新时代要在立足当代中国人权发展实践基础上,精准凝练出诸如“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体现中国原创性的标识性人权话语概念,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基本原则深化世界人权事业交流与合作,着力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框架,打造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平等交流的人权话语发展方式,从而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吸引力。

第二,摆脱西方人权话语霸权,构建自主的人权评价标准。人权不应该成为某些国家维护霸权地位、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的工具,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单一的标准衡量五彩缤纷的世界人权文明,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就世界人权发展现状而言,人类人权文明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人权发展道路也不仅仅只有西方一条,人权发展的怎样、人权发展的好不好,不能由西方国家说了算。习近平多次强调:“不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人权事业都要按照我国国情和人民要求来发展,达到了我们确立的目标和水平就是好的,不需要向西方看齐,不需要西方来评判!”(23)《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3页。因此,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及人民需求,倡导用人权发展的实际效果、人民对人权事业的参与度、人权发展符合基本国情和人民现实需要的程度、人民对人权事业发展的认可度与接受度等指标,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人权评价标准。

(二)丰富话语表达体系,增强中国人权话语感染力

话语表达就是通过一定的话语运用、话语传播等方法,将话语内容以符合话语受众特点和需求的方式进行话语转换,从而更好体现话语的活力和表现张力。新时代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丰富人权话语表达体系,增强中国人权话语感染力。

第一,在统筹话语权争夺和把握话语议题设置中增强中国人权话语感染力。话语议题设置是话语主体借助一定的话语传播媒介和方法表达自己对某种话语主题的自我认知、行为偏好及利益诉求,以达到影响话语受众、增强话语主体影响力的方法,这直接影响了话语权的争夺。因此,在当今世界舆论场中,谁掌握话语议题设置权,谁就掌握了国际舆论的话语主导权。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敏锐把握当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系列重大热点焦点问题,积极主动争取人权话语议题设置权。在人权话语议题设置中,要通过人权内涵、人权功能、人权保障等人权话语议题设置,讲清楚中国人权是什么、中国人权发展为了谁、中国人权如何发展、中国人权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中的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等等基本问题,通过科学化话语表达形式、丰富化话语表达形态等争取话语主动权、把握话题议题设置权,深刻阐释人权的科学内涵和真正本质,不断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感染力。

第二,在实现理论话语、政治话语向通俗话语、大众话语转化中增强中国人权话语感染力。人权的本质归属还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同样也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主要依靠力量。毛泽东曾经指出,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2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1页。。习近平也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2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61页。这就明确了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要深入中国人权发展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现人权话语体系由宏大理论叙事向微观生活叙事的转变。因此,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心理和利益需求,全面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和基本特点,提炼出符合人民群众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知识水准和表达能力的人权话语概念,采用大众化、生活化的叙事方式,“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26)《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6页。,以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简洁明了、浅显易懂的通俗话、贴心话、敞亮话打动人、说服人、感染人,实现由理论话语、政治话语向通俗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效转化,切实提升人权话语的感染力与亲和度。

(三)拓宽话语传播体系,增强中国人权话语影响力

话语传播是实现话语内容与话语受众有效联动的桥梁和纽带。新时代要提升中国人权话语权,就必须要搭建强有力的话语传播体系,提升话语传播效能,增强中国人权话语影响力。

第一,聚焦中国人权话语传播场域。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人权发展成功实践的话语总结和话语阐释,具有对内和对外双重属性。因此,必须要聚焦于国内、国际两个传播场域,着力增强传播能力建设。就国内而言,要加强对中国人权发展成就、实践经验等的宣传,将传播场域下沉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和人民大众身边,通过一系列人权话语宣讲活动、人权发展实践体验等,让普通大众从自身感受中体会中国人权发展的现实状况,进而不断增强其对中国人权话语的接受度,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就国际而言,要在中国人权话语传播媒介建设上增添国际视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融媒体品牌,加强与西方媒体的正面交锋,同时,要充分利用联合国等国际平台和机制,深化与国际社会人权发展事业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国际人权对话活动,通过各种途径阐释当代中国人权观,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事业的不实言论,科学阐明中国在国际重大人权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二,创新运用中国人权话语传播工具。话语体系虽是理论的外在表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旧属于抽象概念的集合,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工具进行具象化阐释,以更为生动、直观的传播方式,将中国人权话语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心中,从而达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移动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媒介兴起,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方式也从以前的“点对面传播”发展到“点对点传播”。“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助推器。”(27)杨威:《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之推进方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因此,新时代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要充分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大潮,创新运用新媒体传播工具,融合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语言,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万物互联等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与有效传播,构建起全方位、多角度、信息化、立体式的话语传播格局,以多样化传播方式提升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传播效能,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传播力及影响力。

综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程中,为构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做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下,中国人权话语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构建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权话语体系,不断增强中国人权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话语权,进而推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更好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人权话语体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