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内在逻辑意涵

2023-02-18 14:04高兴伟李志琳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高兴伟 李志琳

[摘 要] 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这一新飞跃包含四重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理论逻辑;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是现实逻辑;坚守人民立场是价值逻辑。四重逻辑相互贯通,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内在逻辑层次,有助于更好地领会这一飞跃的价值所在,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邏辑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6—0011—06

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辉煌,映照在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艰辛历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6这提出了大会的一个关注焦点和重要理论判断。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这一新的飞跃包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

一、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理论的创新离不开其所处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需要。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应拘泥于它本身所固有的语句框架,我们的目的是要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并使之能够成为今后的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2],从此奠定了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石。在其后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实际,面对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和党中央同志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于挫折中奋起,从以往的经历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认真分析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独创了有别于苏联“城市中心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首次飞跃,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国内各项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新中国初期积累的建设经验为后来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毛泽东同志还积极主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进行“第二次结合”,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在实事求是中努力拼搏进取,在不断解放思想中破除迷信教条,独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意义非凡。这一时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着眼于新的实际需要和时代特征,充分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相继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一道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伟大飞跃。

实践的不断发展催生着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叠加展开,产生了许多亟待回答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方位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的转化,实践要求和人民需要深刻改变。正是在对新问题、新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形成,中国以更加顽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迎来了从富转强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十年,我们在爬坡涉险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不平凡的奋斗熔铸出伟大事业的新辉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各类风险,临危不乱、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呼唤声中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要求创立了崭新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在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到新时代,中国阔步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功走进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翻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篇章,它是在拥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朝着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时代。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总结新经验、实现新突破。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发时代先声。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飞跃。这一过程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精神与实践伟力,在指导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中成功赋予新时代以新特质和新内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华民族必能在新征程上昂首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理论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中华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心中,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百余年来,我们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形成“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品质也要求内在地体现为“两个结合”,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4]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给我们党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使我们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主动将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恩格斯曾指出:“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5]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够深刻以及对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够准确,党在革命斗争时犯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在经过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把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特殊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由此得出了结论性认识,便开始了辛勤探索,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形成了系列符合中国实际、既有创新又有发展的宝贵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胜利。

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过去的很多理论观点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当下中国的发展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党情、世情和国情的基础上,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下大力气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篇大文章,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满足时代的需要。秉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创新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凝结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它的创立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它特有的科学性和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6]30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新的飞跃”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是继续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不偏航、不失速,又结合新的工作需要和时代特征,满腔热忱地对待一切新生事物,持续创造出新的能够指导并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行,完美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说服力。

(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所富有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本身就是中国具体实际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例如,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实事求是”,就是根据《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中所赞扬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而来,从哲学的角度赋予了“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还针对《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的“小康”二字进行剖析,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与时俱进原则,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发展变化”的深邃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文化熏陶。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挖掘蕴含在中华文明中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各种场合中多次谈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其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新时代基本国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倡要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将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事业去抓。正是在对以往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时代化问题上给出了新答案,拓展出新路径,不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18。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引经据典、以史为鉴,传承并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厚重的历史底蕴基础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解决矛盾难题的重要鉴借,与时俱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入本土文化之中,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相滋养,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许多富有“中国味”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的飞跃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二者的融合更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更新和激活,为世界文明图景绘上了亮丽的一笔。

三、现实逻辑: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不断创新是一个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所在。“任何一个创新理论,都需要科学地、准确地把握该时代所要回答的课题,以把这一时代课题自觉地转化为理论主题。”[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均是对其所产生的时代课题的回应。进入新时代,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时代课题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的回应中创立的。

(一)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科学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我国目前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考验之大是不曾有过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直面时代抛出的难题,直面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治国理政中凸显的重大矛盾,不畏风险,不怕挑战,集中优势,迎难而上,突破一个个“娄山关”,战胜一个个“腊子口”,推动各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举国同心的大团结局面。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给出了答案,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作出了回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辉煌业绩和美好前景”[8],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9],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70的重要论断。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轮廓已越来越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民族复兴的蓝图已绘就,科学社会主义正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今天的中国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是以大国姿态昂首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

(二)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科学回答

在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问题上,不同国家面临着不同的选择。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直以来都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所规划的蓝图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就已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具体落实“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且指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此之后,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22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不懈探索,对以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有了全新认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明确指明向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此外,在对现代化求索的艰辛历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勾勒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特征,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吸收借鉴世界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有益成果,同时又要不失自己的特色。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面向世界交流借鉴、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定格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于2020年底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书写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创造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路径。

(三)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科学回答

如何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好的根本性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同黄炎培谈话时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即“靠人民来监督政府”。后来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不断丰富,推动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相伴而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动摇,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以强硬态度反腐惩恶、正风肃纪,“打虎”“拍蝇”“猎狐”逐渐常态化,时刻警示全党在自我革命问题上绝不能滋生松劲歇脚、疲劳厌倦的消极情绪,成功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备的党内法规,营造出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以全新思路和举措推进党的建设呈现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党上下凝聚力明显加强,探索出了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又一成功路径。“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6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党的建设,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总的目标要求,对怎样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新概括、新部署。其中,持之以恒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一系列理论进一步强化了党的自身建设,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更加彰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新出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有效方案,加深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在今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遵循。

四、价值逻辑:坚守人民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19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作为自己执政的最大底气,无论是在理论阐释上还是实际行动中都坚守人民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新飞跃,这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民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推动着社会变革。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生产创造,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赢得的一切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应归功于中国人民的辛勤付出。只要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好人民群众的能动创造性,就没有跨不过的山、越不过的坎儿。“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63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利益为准绳,关于坚持人民至上作出过诸多论述,反复强调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干事创业的价值准则,竭尽全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包括群众路线教育,心中始终装着百姓,工作始终为了人民,不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与十几亿人民携手同心,勠力前行,创造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深深地烙上了人民印记。人民群众需要党来领导,党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放在“六个坚持”的首位,凸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人民情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我们党所追求的发展是满足人民自身需要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遵循。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存在任何私利。党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推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使得发展造福于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中成长起来,人民的分量在总书记心中不言而喻,他强调:“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6]66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党中央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一系列工作,促使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权益,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乐于倾听人民心声,关注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以人民群众支持还是反对来评判我们党的工作成效。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大众的幸福指数在新时代得到明显提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公仆情怀”。

(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15新时代十年注定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无时无刻不在向着强起来的目标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为之顽强拼搏、付出努力。只有将亿万中华儿女点滴奋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早日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在各项工作中熟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19,不忘本来,扎根人民,创造出了“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1]19,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向着实现“中国梦”目标步步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鼓舞着党和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为向着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迈向新征程是一个新契机,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未来征途中不断赢得开创新局面、新胜利。

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蕴含着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洞察时代大势,回应人民呼唤,在新时代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其“新”就新在它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的理论创造、解答的时代课题、面对的人民意愿等全部焕然一新。我们要“系统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从中提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内涵和发展要求”[12],持续做好理论探索和阐释工作,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4] 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 陈锡喜.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历史定位的学理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1):4-10.

[8] 顾海良.“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伟力和思想智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6):4-12,154.

[9] 王伟光.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基本规律、内在逻辑和根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3(2):1-21.

[10]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N].人民日报,2023-02-01(1).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12] 陶文昭,杨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求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2):17-26,2.

责任编辑:徐 辛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