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2023-02-19 15:32袁志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作组协作共同体

袁志霞 杨 丹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1887年,Ferdinand Tö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的重点在于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意识,个体能从共同体中找到认同和归属[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也对“共同体”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共同体是参与者感觉到处于一个整体,是参与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共同体的社会关系较为宽泛。实践中,“共同体”的概念被不断扩展,涌现诸如教研共同体、科研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协作共同体等名词。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措施,通过培育创新团队辐射并带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方案》有八处提到“共同体”,其中团队协作共同体成为新时期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一般依托某个专业大类构建,在纵向上协作共同体成员以分工合作为主,在横向上协作共同体成员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竞争。协作共同体一般由牵头单位发起,通过建立协作共同体章程及规则约束和规范各团队成员的行为。在“提质培优”总体目标的引导下,协作共同体以各团队能力为基础,通过虚拟教研室、集体备课、教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逐步形成协作共同体运行机制,推动专业的高质量发展[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多措并举打造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实践。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牵头,联合江苏省19个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3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2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成立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团队电子与信息协作组(以下简称电子信息协作组)。

本文将以电子信息协作组为例,探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具体建设路径。

1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建设举措

1.1 建设背景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建设背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开放协作、资源共享、融合创新、整体提升、全面辐射”的发展方略,遵循“共识、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原则,推动教学创新团队的协作共建和改革创新,全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

1.2 建设目标

1)构建协作运行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跨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的团队协作运行机制,提高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协作能力。

2)课程教学改革。整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团队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3)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组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积极开展工程项目研发、学术研究活动、创新活动,提升团队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开展教学专项培训,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境外交流合作,提高团队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拓宽国际视野。

4)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技能大师和产业教授等企业领军人物,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内实施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导师的专长,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教练式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服务推广应用,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5)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成果和经验。形成可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向兄弟院校输出经验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3 构建协作共同体运行机制

依托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跨专业协同、校企协同、校际协同的协作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定期交流沟通机制、新技术推广应用机制、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与考核机制等,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数字化资源开发、课程思政、模块化教学、活页式教材开发、“1+X”证书制度实施等领域开展交流和合作,同时将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享和推广。

电子信息协作组每年举办专业教学团队成果交流会和校际协同建设研讨会,落实协作任务,进行重大课题、项目协同攻关,承担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重点培训项目,交流和推广团队建设经验,共享协作组建设成果。

1.4 构建协作共同体保障机制

1)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组织保障机制。首先成立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协作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规划、项目推进,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事项,对协作共同体的建设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建设规划和方案、绩效评价制度与指标体系。其次,成立若干子项目建设小组,主要围绕协作共建机制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等方面开展工作。子项目建设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与目标责任制,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制订翔实的建设进度计划,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个子项目建设任务。

2)构建管理保障机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需建立清晰的目标责任制和层级负责制,具体事项分解到点、具体到日,明晰团队成员的职责、权限,调动各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聚焦建设任务,合理分工,统筹推进。

3)构建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教师教学创新协作共同体开展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建设、学习培训及教学评价等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提供配套经费投入。

1.5 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1)融入“1+X”,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遵循“专创融合、课证融通”的设计理念,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全面融入“1+X”证书考核的知识点和技术技能点,重构课程体系,促进课证融通,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带动教育质量提升。

2)引入企业案例,整合课程模块资源。整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现有的专业课程、企业项目案例等资源,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将企业工程案例引入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并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要求相匹配。依据课程标准,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依据岗位能力递进的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开发课程级资源、模块级资源、知识点与技能点级资源[4]。

3)紧跟前沿技术,校企共编特色教材。鼓励团队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获取来自企业的实际工程应用项目和案例,联系工作实际,紧跟新技术,校企合作共编适用于模块化教学的新形态教材,解决传统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问题[5]。对接职业标准,编写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完成配套的微视频、案例库、项目库及在线测试库等数字化资源建设。对于技术较新或变化较快的教学内容,编写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对于综合项目类教学内容,编写配套的项目实践工作手册式教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电子信息协作组每年更新、完善教材内容和配套资源。

4)围绕企业真实项目,实施模块化教学。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构建“项目主导、专兼结合、集体授课”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制订模块化教学管理规范,建立分工协作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搭建协同化教学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保障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彻底解决以往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与实际工作要求脱节、专兼职教师分工不合理、教学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5)落实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营造“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

6)创新教学评价。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贯通,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形成全程化、精准化、规范化的学业评价机制。建立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论文专利等成果的学分折合与转换制度,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6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落实企业锻炼,提升技术技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要求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通过大师名师、企业领军人物等带领教师参加重大项目的研发,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企业锻炼,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专业领域先进技术,通过场景化项目案例反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实习实训指导能力。

电子信息协作组给团队教师下达绩效指标,比如教师每年需要紧密联系一家企业,主持或参与一个横向科技项目,更新一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团队教师教学专项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技能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鼓励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行业协会的技能比赛,以赛促教,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并进一步促进团队教师专业之间的交流。此外,定期开展教师双语教学培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3)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电子信息协作组加强与电子信息产业顶级企业的合作,构建了以行业领军人才为引领、技术技能大师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研发队伍。通过实施“135项目团队培育计划(即1名教授,3名骨干教师,5名优秀学生)”和“113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即1名资深博士,1名青年博士,3名优秀学生)”,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产业化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服务,全面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4)“双师型”教师认定。电子信息协作组落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相关要求,组织制订电子信息大类“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细则,建立初、中、高级“双师型”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目录。

1.7 创新人才培养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色优势,电子信息协作组开设了“专创融合”示范课程,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学生基于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夯实基础。电子信息协作组联合电子信息产业大企名企,共建创新训练中心,依托企业横向项目开展双创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整合电子信息协作组资源,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大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

2)实施个性化培养工程。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鼓励和引导各团队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工程,比如实施杰出人才选拔培养,制订相应的人才选拔、考核及评价机制。

电子信息协作组立项了一批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聘请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能工巧匠担任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选拔专业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任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遴选一批动手能力强、专业兴趣高的学生进入工作室重点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引导学生申报专利。

2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特征

1)形成命运共同体协同育人。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首要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组合,聚焦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实现跨界融合,构建真正的协同育人格局,通过多边合作,形成命运共同体。

2)形成教研共同体协同创新。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通过校际横向合作、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纵向合作,可更好地实现教研一体化,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通过教研共同体协同创新,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3)形成教学共同体聚力育人。人才培养最终要回归到课堂教学,教学共同体是实现聚力育人的核心载体,也是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由于是在同类专业的基础上构建,有助于形成专业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在更大空间、更大范围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2]。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协作组的实践证明,跨界性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的重要特点,协作共同体的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为了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创新,协作共同体之间需要进一步融合互补、凝聚发展动能,这就需要协作共同体把握新形势,超前谋划,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多边合作开展价值共创。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还需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科技创新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协作组协作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协作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福建省已有23家种猪企业成为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