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内涵

2023-02-20 06:27郭广银
唯实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郭广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通过艰辛探索得来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体现了伦理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对这五个特征的内涵做了进一步阐释。这五个特征全面界定了以人民为中心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范畴,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内涵。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算起,西方发达国家用了近300年,让10亿左右人口进入现代化,建构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但西方社会将自己在现代化时间上的先发性自封为道义上的至高无上性与排他性,自认为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只能依据西方社会所谓普适性道路前行,这就是所谓的“现代化=西方化”。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欧美国家率先走向现代化,并非表明其他国家只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正是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党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保持着极大的历史耐心去实现14亿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巨大的伦理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今年浙江省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探索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的经验。人民如何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关注的是个体与全体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中心话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的现代化才站得稳。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固然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但如果在现代社会中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与丰富的精神生活,就会成为“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化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将是人类的悲剧,这样的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背道而驰。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物质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伦理研究的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是道德调节的对象和范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必然要走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引用了恩格斯“如果不善待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的观点。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更美满幸福、家园更美丽,无疑是伦理的命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生为天下观,天下观进一步得以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三个“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为中国人民谋福利,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世界谋大同。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我们对全人类的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伦理范畴的最高准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一对应,既体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又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四梁八柱”的总骨架,党中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应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应政治建设、政治文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对应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应社会建设、社会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应美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最终达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上又全部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次。这九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做出的全面概括,蕴含着极丰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使命。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照。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但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需要不仅停留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一层面,更体现在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只有坚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调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其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情怀。

其次,需要以系统观点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也是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其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概念统摄之下的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本精神。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逻辑贯穿始终,人沦落为资本逐利的工具,资本主义由此深陷现代性危机之中。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人本逻辑,即“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最终使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协调统一。

最后,从文明形态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社会两极分化的结果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与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现代化血腥的对外扩张掠夺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致力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既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境遇,更有其现实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用事实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真正回答和解决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人类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贡献了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我们有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胸襟,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中国给这个世界做的贡献。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今天,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中国,还要海纳百川,善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优异成果,继续对人类做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与人民的 共同价值观自觉融通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既合乎真理又合乎道义的命题,有着至高的道义和正义的力量,与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观自觉融通。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高举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这两条原则体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大道德观的进一步拓展,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得到彰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强调要做到“六个坚持”,而第一个坚持就是人民至上,这是对人民性的进一步阐释和深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形象生动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告诉我们,理论要创新,理论工作必须高扬人民性。如何坚持人民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强调了“七个有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继续用力。落脚点是人民生活要全方位的改善,特别强调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六部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都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使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唯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了改革攻坚战,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激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我们党才能永葆旺盛生机活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历史,赢得未来。

总体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伦理内涵。作为伦理学研究者,要找准切入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为全面准确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身的力量和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