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

2023-02-20 07:16杜尚荣祝唐丽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文化

杜尚荣,祝唐丽

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向

杜尚荣,祝唐丽

(贵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但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过程中存在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相脱离、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相脱嵌和乡村学校与乡村学生相脱节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是榫接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诉求,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铆合教育与文化的客观要求,更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坚守乡村社会文化阵地、注重乡村教师扎根乡土和培养乡村学生文化意识,致力于建构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路向。

乡村学校; 乡土文化; 文化传承; 乡村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乡村文化发展而来的根脉[1],传承乡土文化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学校承载着乡土文化,由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彰显教育特色,保障文化留存,促进国家文化认同[2]。近年来,关于乡土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研究主要集中于乡土文化的历史变迁、保护传承、文化价值等方面。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既是以培育乡土人才为中心的乡村教育,也是彰显乡土特色的乡村教育,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教育。长久以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碰撞和冲突,导致乡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异化、弱化等挑战,从而引发传承乡土文化的危机。与此同时,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存在边缘化、轻视化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当前,传承乡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乡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刻不容缓,尤其是将乡土文化融入乡村学校教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3]。鉴于此,笔者拟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入手,审视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现实困境,阐述其应有的价值意蕴,并试图提出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向。

一、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乡土文化滋养着乡村学校,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依赖着乡村学校。[4]尽管乡村学校为彰显教育特色开发乡土文化,增值文化底蕴,并将其作为乡村学校的特色优势予以发展,但仍存在对乡土文化开发不足、功能定位缺失、彰显度弱等问题,影响着育人功效的发挥和乡土文化的建设,进而制约着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乡村社会的成效。厘清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传承中的现实困境,对有效传承乡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而言,乡村学校在传承乡土文化进程中仍存在着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相脱离、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教师发展相分离、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学生培养相脱节等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社会发展需要相脱离

乡村学校在乡村社会中占据着文化中心和精神高地的独特地位,理应承担起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责任[5]。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学校和乡村社会紧密相连,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着乡村学校的文化底蕴,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具有“在乡性”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6]作为社会基层的乡村,乡村社会的生活是具有地方性的。尽管乡村学校在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却并未发挥其应有功效。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乡村学校在建设乡土文化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对乡土文化课程内容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就当下乡村教育的课程内容而言,更多偏重城市社会及其生活知识的教育,较少涉及乡村文化知识。此外,乡村学校存在“去乡土化”现象,在乡土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实行“拿来主义”,简单地将乡土文化资源“复制”到课堂上,没有考虑到乡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乡土内容的适切性。

(二)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教师发展相分离

乡村教育的根基是乡土文化,而乡村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社会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代表,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深刻了解农民的文化心态和生活方式。因此,在乡村生活中,他们拥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地位[7]。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乡贤,除了自身具有文化之外,还积极致力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并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担任着“职业人”的角色,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还担任着“文化人”的角色,承担着教化乡里的文化使命。然而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逐步式微[8]。乡村教师不再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他们被迫承担了父母、员工等诸多角色,被迫代劳诸多行政任务,这种社会角色繁多的情况不但引起教师职业倦怠,更阻碍其专业身份认同[9]。相比于传统教师,新生一代的教师由于受现代城市的熏陶和感染,在乡土知识层面薄弱,尽管有些出生农村,但长期在外求学使其乡土文化知识欠缺,在返回乡村学校成为一名教师时对乡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还缺乏认识。新时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难题一直制约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觉渐次丧失,与乡村社会中的乡土文化渐行渐远[10],导致乡村教师缺乏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三)乡村学校教育与乡村学生培养相脱节

由于政策理解不当和实施偏差而实施的“撤点并校”在很大程度上拆解了乡村文化,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凋敝[11]。在乡村学校急剧减少的背后隐藏的是乡村学生数量的急剧下降,虽然“撤点并校”当前已暂停实施,但由此带来的影响仍然持续至今。伴随着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教育也发生了由乡入城的变化。伴随着家庭经济水平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文化资本倾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学生流动到城镇接受教育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渐引发乡村教育的负面效应,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影响颇大。

二、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价值意蕴

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乡村学校的重要使命。扎根乡土文化,坚定乡村学校文化自信,探索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铆合教育与文化的客观要求,更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基本要求。

(一)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乡土文化的榫接、传承与创新

乡村学校与乡土文化的纽带应该保持不断,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乡村学校具备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的条件,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此带动乡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学校不仅可以帮助维持文化传统,也是缔造和创新文化的摇篮[12]。同理,乡村学校不仅仅在推进乡土文化的传承方面发挥作用,同样也推动了乡土文化变革和创新。乡村教育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其进展紧密联系着乡土文化的传承,而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应受到充分的关注。质言之,为促进乡村学校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应回归乡土文化的传承,而乡村学校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核心载体,应在对乡土文化的全面审视下科学地传承与创新。在当今时代,乡村学校有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肩负起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同时也要实现对乡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乡土文化在现代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同时承担起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使命。一方面,乡村学校通过文化育人传承乡土文化。乡村学校有着自身的乡土文化体系,发挥着文化的特殊作用和价值,即传承乡土文化以及全面彰显乡村的文化育人价值。围绕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将乡土文化教育融入到育人各个环节,推进乡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使乡土文化不断入脑入心。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于乡土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近年来,乡村学校根据不同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对乡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此外,乡村学校将乡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乡村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积极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连接学校与社会

乡村学校是传承乡土文化的基本场域,亦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学校居于乡村社会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位置,是乡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发挥其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应使其扎根乡土社会,传播乡土知识[13]。长期以来,乡土文化是在特定的场景以及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表现为相同的语言、生活方式、文化习俗[14]。正如杜威“学校即社会”和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思想,学校与社会密切相连,能够为学生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资源提供机会。作为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乡村学校具有地域性、实体性等特点,通过乡村学校传承传乡土文化可以促进乡土文化的在地化发展,旨在将乡土文化传承落到实处。然而,随着近现代中国经历的乡村转型和社会变革,乡村教育逐渐脱离了乡村社会的文化核心,开始走向与乡村逐渐分离的历史阶段。[15]想要打破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相隔离的状况,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乡土文化这个纽带,通过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服务于乡村社会,进而巩固乡村教育的文化根基。以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可以形成兼具乡村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教育。一方面,蕴含乡土文化的乡村学校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教育,赋予乡村教育丰富的生活性和文化性。通过乡村学校这个传播途径整合社会资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途径,让乡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实现文化育人。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处于乡村社会文化环境,依赖着文化环境的滋养,乡土文化可以为乡村学校提供丰富的精神源泉,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自然风貌、革命遗址等方面资源的育人价值,增强乡村教育对地方的适切性,符合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发展。

(三)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铆合教育与文化

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息息相关,而乡村学校肩负着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这是乡村教育的使命所在。当前,确立乡村教育的价值追求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变得尤为重要。乡村学校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注重为乡村服务,其特殊价值与功能在于乡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传统乡村学校在本质上不仅是“教育”而且是“文化”,是作为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形式而存在的[16]。从古代夏商时期的“庠”“序”,西周时期的“乡学”,到现在的学校,其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乡村学校并不是单纯的学校或教育,而是赋有教育与文化的双重功能。近年来,乡村教育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采取不同层面的方法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如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乡村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但关于乡村教育的文化功能却逐渐弱化,影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当前,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应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引领和文化传承,通过“以文化人”打造独特的乡村教育,重塑乡村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这种重要的价值取向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认同,而且对增强教育活力也具有积极意义。乡土文化为乡村学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乡村学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道路,将乡土文化与乡村学校发展进行透视,为乡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通过乡土文化反哺乡村学校教育,也是乡土文化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具体而言,乡土文化能够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培养乡土人才、传承乡土文化以及乡村教育资源开发上提供不竭动力。

(四)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有助于融合传统与现代

乡村学校的文化根基在于乡土性,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文化性,即教育与乡土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相应的作用。乡土文化要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就必须弥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痕。为了推进乡土文化的现代化演进,应该坚持一种符合“体用关系”的模式,即以乡村文化为基石,用现代文化来实现。[17]乡土文化的实质在于其文化之源,即经历千百年沉淀的价值观、精神信仰以及乡村风俗,这些扎根于乡村的仁爱、民本、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构成,内含丰富的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规范。现代文化的价值在于将乡村文化进行充分应用,不是固守乡土传统、反复吟唱田园牧歌,也不是盲目追随城市化步伐、简单改头换面,而是将教育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乡村之中,通过凝聚、强化、凸显个性与优势来形成独特特色。[18]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乡土文化而言,“古为今用”“体用结合”体现了乡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时代长河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得到赓续与发展。

三、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路向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能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是乡村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乡土文化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而乡村学校是传播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有效利用这个载体传承乡土文化。要实现乡村学校中乡土文化的传承,至少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即坚守乡村社会文化阵地、注重乡村教师扎根乡土和培养乡村学生文化意识等。

(一)坚守乡村社会文化阵地

置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乡村学校,连接着社会和乡村,承载着乡土文化功能。[19]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中国所有文化大多数来自乡村社会又服务于乡村生活,法制、礼俗、工商业等都是乡村文化”。[20]这说明乡土文化是来自乡村,是扎根乡村大地的。以重振乡村社会文化为抓手,为乡村学校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促使乡村学校嵌入乡村社会的重要支持策略。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的创造物,而乡村学校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乡土文化也理应服务于乡村学校,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嵌入是审视乡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维度。乡村学校的教育目的至少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对乡土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乡土文化知识在乡村学校中得以创新和发展;二是通过乡村教育发挥乡土文化价值,培养乡村教师和学生的乡土文化自信。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核,乡村自身文化带来的教育价值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始终以一种生态的、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发展乡村教育[21]。乡村学校可以在培养目标上将乡土文化育人作为乡村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学校文化育人的保障机制,鼓励乡村教育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乡村学校作为一种物理空间,可以在乡村社会为乡土文化传承提供空间场域,在这个空间场域中,乡土文化可以伴随教育的功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二)注重乡村教师扎根乡土

乡村教师作为引路人,能优化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路径;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的基础支撑,承担着传承乡土文化的关键作用。乡村教师在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和社会转型的冲击时,其对于社会变迁中自我角色的理解定位与行动选择,是关涉他们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关键之一[22]。立足乡村教育,教师是传承乡土文化知识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激发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的热情,引导他们自觉融入乡村,投身乡村建设,并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自觉肩负起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个人的力量。一是重新定义乡村教师的角色与责任。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能开展乡村教育,更能传承乡土文化。乡村教师作为服务乡村社会的“新乡贤”,应该立足于乡村学校,以自身优势带动乡土文化的发展,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起到引领作用。具体而言,乡村教师除了掌握教学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技巧之外,还应了解、掌握当地的乡土文化知识,将乡土文化知识融入教育过程。二是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乡村教师只有学习乡村社会的地方性知识,才能具备乡土情怀,才能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传承[23]。培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地方感”和“归属感”,是乡村教师嵌入乡村学校的重要支撑。具有乡土情怀的乡村教师能够主动地去接纳乡村学校,能够怀有一腔热血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之中,使他们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三是加强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知识。作为新时期的乡村教师,缺乏在乡村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对乡土文化知识有所欠缺,对于乡土文化知识理解过于片面。在这种背景下,实现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振兴,最为关键的是确保乡村教师能够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深入学习乡土文化的知识。

(三)培养乡村学生文化意识

在社会转型时期,培养时代新人,不仅要立足于乡土文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乡村学生肩负着传承乡土文化的重担,因此,培养乡村学生传承乡土文化的意识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其一,乡村学校通过振兴乡村教育吸引部分乡村学生回流。从实践上看,要想学校办得好,关键在于凸显学校的特色。学校特色能体现出学校办学的个性化,而乡村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对于当今乡村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乡村教育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石,应加强建设乡村教育,创新乡村学校教育,突出其特色化、个性化、生活化等特点,以此来留住乡村学生。为此,可以增加乡村教育优质资源供给,特别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乡村学生能接收到优质的教育。鉴于此,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基础,而乡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经验基础又会渗透到乡土文化之中。其二,乡村学校要具备弥合乡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张力。在课程资源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挥学校所在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建构具有特色化、多样化的乡村课程内容,既要具有现代性也要体现乡土性。乡村课程在融合现代文化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乡村学校发展的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就课程内容而言,要结合乡土文化内容实际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新优秀的乡土文化,让乡村教育逐步朝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具体而言,传承乡土文化要结合时代发展,注重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让乡土文化在乡村大地上蓬勃发展。

[1] 李晓宇,马晓凤.乡村学校乡土文化的式微与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36):57-59.

[2] 张雷平,周亚东.乡土文化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体系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90-95.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3-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吕晓娟,马飞.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实践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9(3):35-39,51.

[5] 姜丽娟,刘义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5):79-83.

[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7] 吉标,刘擎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乡贤精神探微——基于民国乡村小学教员的自我叙事[J].教师发展研究,2019(2):108-113.

[8] 唐松林,丁璐.论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知识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52-56.

[9] 凌云志,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挣扎及其融合——对4省9位乡村教师的访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33-37.

[10] 伊娟,马飞.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缺失的现实表征与重塑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1(5):72-79.

[11] 徐继存,孟璨,王飞.乡村文化的教育拆解[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2):1-9.

[12] 苏智欣.陶行知的创新实践:杜威理论在中国师范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8(7):3-21.

[13] 周晔,徐好好.乡土文化功能:乡村学校评价内容的革新与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21(2):53-58.

[14] 黄小丽,任仕君.论乡村学校应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心[J].当代教育科学,2019(5):86-89.

[15] 薛晓阳.乡村学校文化责任的历史变迁与教育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1):1-11.

[16] 薛晓阳.乡村学校“在乡性”的危机与应对——以“乡村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应对战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4-95.

[17] 周德新.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J].理论导刊,2011(9):64-66.

[18] 郝文武.以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J].教育科学,2021(3):1-7.

[19] 周晔,徐好好,刘菊英.乡村振兴中学校的乡土文化功能及其实现——基于对两省乡村教师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8):20-28.

[2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614.

[21] 丁学森,邬志辉,夏博书.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意蕴与路径[J/OL].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5):22-27.

[22] 黄晓茜.嵌入乡土与自我提升——一位乡村教师在社会变迁中自我认同的深化历程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23(4):118-128.

[23] 蹇世琼,彭寿清,冉隆锋.由“他者”走向“我者”——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困境与破解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7-113.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e Direction of Rural Schools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DU Shangrong, ZHU Tangli

(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in rural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but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 that rural schools are separated from rural society, rural schools are separated from rural teachers, and rural schools are disconnected from rural students.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rural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demand for mortis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practical need connecting schools and society,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rivet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osition of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rural teachers taking roo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cultivate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rural students so a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building a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rural schools to inherit local culture.

rural schools, local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rural education

G620

A

1673-9639 (2023) 06-0010-07

2023-08-11

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测评与提升研究”(2022B075)。

杜尚荣(1990-),男,土家族,贵州沿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乡村教育。

祝唐丽(1998-),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责任编辑 王立平)(责任校对 陈昌芸)(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