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的传承策略研究

2023-02-23 16:50赵姗姗
蒲松龄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聊斋淄博艺术团

赵姗姗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学院,山东 淄博 255100)

聊斋俚曲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将自己创作的唱本与当时流行的俗曲时调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流行于山东省淄博市的传统地方音乐文学体裁。因蒲松龄书斋名为“聊斋”,故称“聊斋俚曲”,早在2006 年,就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所附著作目录记载:蒲松龄著有“通俗俚曲十四种”,分别为《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1]113在这十四部作品中,蒲松龄用了50 多种曲牌与说唱穿插进行,其中运用较多的曲牌有【耍孩儿】【玉娥郎】【桂枝香】【叠断桥】【房四娘】【金钮丝】【哭皇天】【银钮丝】【叠落金钱】等。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封建社会黑暗的作品。如果说《聊斋志异》是“阳春白雪”,那么聊斋俚曲便是“下里巴人”了,一个是面向读书人的文言短篇,一个是写给劳苦大众的民间俗曲。写给劳苦大众的作品内容必须来源于百姓生活,聊斋俚曲的内容正是生活化的典范。聊斋俚曲的语言具有乡土之美、俚俗之美和大众之美,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农村百姓的淳朴风貌,而且为我们现代人研究明清时期的淄川方言提供了论据语料。

一、聊斋俚曲的传承意义

聊斋俚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使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独具地位。传承聊斋俚曲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传承聊斋俚曲是对明清俗曲的继承和发展

“聊斋俚曲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运用明清俗曲的曲牌,以白话方言编唱的唱本,是融文学、小曲儿、说唱、戏曲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2]88聊斋俚曲中运用的曲牌皆为明清俗曲,且运用的曲牌多、范围广,是清代音乐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聊斋俚曲集十四出共计70 万字,运用了近50 个曲牌,追溯源头发现变文是聊斋俚曲的元祖,明清俗曲是它创作的基础。明清时代作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俗曲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传承发展聊斋俚曲就是对明清俗曲的继承与发展。

(二)传承聊斋俚曲是对聊斋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聊斋俚曲作品十四种中有七种内容来源于《聊斋志异》,如《张诚》改编为《慈悲曲》,《珊瑚》改编为《姑妇曲》,《商三官》《席方平》改编为《寒森曲》,《仇大娘》改编为《翻魇殃》,《江城》改编为《禳妒咒》,《张鸿渐》改编为《富贵神仙》《磨难曲》等。这些作品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照的大众白话版本,在当时受到村妇翁媪的喜爱。在当今社会,阅读文言短篇集《聊斋志异》仍然存在晦涩难懂的现状,于是阅读、传唱聊斋俚曲作品便是“下里巴人”的选择,更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聊斋文化推广和传播。

(三)传承聊斋俚曲可增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聊斋俚曲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运用说唱、戏曲相结合的形式,在当时具有创新性。但就说唱音乐来讲,明清的说唱在宋元基础上已经成型,要比西方20 世纪70 年代形成的说唱音乐早两百多年,聊斋俚曲是说唱音乐的创新形式,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传承聊斋俚曲让更多的人了解俚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二、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

聊斋俚曲被称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因其作品内容主题深刻,地域特色鲜明,深得当地民众的喜爱,得到广泛传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聊斋俚曲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但经过近三百年的流传与发展,现在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经调研总结如下:

(一)聊斋俚曲的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非遗项目,淄博市成立了聊斋俚曲剧团,传承创新聊斋俚曲,并且走向学校、企业和社区,仅2015 年送戏下乡的演出就多达100 余场,让更多的人听聊斋故事,欣赏聊斋俚曲。但是,现阶段的宣传和影响力又冷淡了许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会正在快节奏地运转,曾经街头巷尾传唱的俚曲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更多的人涌向了流行音乐、外来音乐的阵营,而如此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并不高。

(二)聊斋俚曲传承机构各成体系,缺乏规范性

通过对聊斋俚曲传承机构的调研发现,正在进行俚曲传承的机构众多,表面上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各自为战,缺乏规范性和沟通交流。

聊斋俚曲的演唱传承团体主要有,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和淄博市仙乡聊斋俚曲艺术团。这三个艺术团各有特色,但是互相之间交流太少、缺少统一的规划,造成了传承资源的重复建设、传承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

(三)聊斋俚曲传承团队成员年龄偏大,后备人才不足

聊斋俚曲的研究传承团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者专家,这部分多数是由从事文学、音乐和非遗传承的学者组成,从整体看,这部分人才主要由各大高校的学者和博物馆的研究员来担任。他们在聊斋俚曲研究的领域不断深耕细作,人才储备较充足,新人层出不穷,可以传承对聊斋俚曲的学术研究。

另一部分是俚曲传唱人,主要是蒲氏家族和社会团体。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已经78 岁,其徒弟邹锜61 岁。主要的社会传承团体——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和淄博市仙乡聊斋俚曲艺术团,团员均由老年人组成,平均年龄在65 岁以上,且来自各行各业,演唱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聊斋俚曲的传承。经过对社会团体的走访,艺术团团员认为,专业指导老师的缺席,年轻传唱人队伍的缺乏,都限制了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聊斋俚曲是方言俚曲,戏剧性很强,并没有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年轻人对这项地方文化没有兴趣,就更不可能去演唱和传承,就出现了聊斋俚曲后继乏人的情况。

(四)聊斋俚曲传承机构经费短缺,无法保证正常运转

通过对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和仙乡俚曲艺术团的走访发现,这些民间团体并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对聊斋俚曲的传承全凭着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例如,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的经费基本是团长邹锜个人出资或者争取赞助,演出的道具和服装都是自行解决。要想排练一出成熟的聊斋俚曲剧目,从剧本编写到服装道具,从灯光背景到音乐录制,每一部分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但民间团体没有地方可以争取活动经费。这样的先决条件造成艺术团的剧目编排没有保障,经常出现剧目排练到一半就搁置的情况。经过调研发现,除了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的经费为政府拨款外,其余各艺术团均有经费短缺的情况,这不利于聊斋俚曲的保护传承。

(五)聊斋俚曲篇目形式陈旧,缺乏开拓创新

聊斋俚曲在清代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作品内容的生活化和大众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盛行的聊斋俚曲作品出现了语言的局限性和时代的滞后性,这就需要聊斋俚曲传承者开拓创新,完成聊斋俚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淄川聊斋俚曲艺术团于2009 年在原篇目的基础上创编了聊斋俚曲戏,他们首部作品《求骂》,将传统俚曲与现代戏剧有机结合,开创了以“俚曲戏”形式表现传统曲目的先河。同时深挖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先后创编了《王六郎》《珊瑚曲》《拉坟》《姊妹易嫁》《墙头记》《般阳桥》等多个剧目。沿用了聊斋俚曲音乐形式创作的手法,将聊斋俚曲曲牌音乐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开发编创了《带着奶奶做新娘》《丫头大主任》《环保卫士》《少年夫妻老来伴》等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剧目。[3]14

这些创新剧目基本迎合老年人的审美,特别是戏曲的融合会吸引一部分老年人的青睐和传播,但也出现了改编剧目形式化、套路化严重的问题,且忽视了传承中的重要群体——年轻人。年轻人是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对新事物有兴趣有激情,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带有年轻元素的作品。但现行改编的作品并没有选取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无法吸引年轻人。

(六)聊斋俚曲校园传承基础薄弱,难以长期坚持

校园传承是聊斋俚曲传承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经过调研发现,淄博地区进行聊斋俚曲传承的学校主要有:

1. 小学阶段:地处蒲家庄的淄川区松龄小学利用先天的优势开展了俚曲的社团活动,通过聘请蒲章俊先生定期上课的形式,为学生们传授聊斋俚曲的知识及唱腔、唱法;淄川区岭子镇西山学校成立了豹岩聊斋俚曲合唱团,邀请蒲章俊先生讲座和现场指导;淄川区实验小学成立了第一个聊斋俚曲少儿剧团,进行少儿剧目的创作与表演。

2. 中学阶段:淄川中学的吴琨老师进行了聊斋俚曲戏的校园传承,在学校教授传统的聊斋俚曲并创作了聊斋俚曲戏《背母求学》,完成了创新性篇目在校园的传承尝试。地处张店区的淄博中学重视聊斋俚曲的传承,举办了聊斋俚曲座谈会,邀请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进行专题讲座。

通过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的校园传承开场干劲儿十足,老师和学生兴致满满,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社团都做得风生水起,异彩纷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们发现聊斋俚曲的方言难以把握和唱腔重复后,就出现了兴趣减退的情况。同时,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没有系统教材,没有匹配的网络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受到限制。当这些现实问题出现时,就会搁浅原来计划,出现虎头蛇尾、难以坚持传承的现象。

三、聊斋俚曲的传承策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俚曲作为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宝藏,传承它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前面调研的传承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特从政府传承、社会传承和校园传承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一)政府层面高屋建瓴,总体规划

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理应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地方政府文化部门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动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

1.建立聊斋俚曲研究中心,规范科学研究。聊斋俚曲的学术传承是总体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承现状,由政府牵头成立研究中心,建立“聊斋俚曲资源库”,进行学术研究和材料收集整理工作。

(1)成立聊斋俚曲研究中心。发挥不同机构的专长,组织专业学者成立“聊斋俚曲研究中心”,进行分工合作,规范科学研究。此机构主要从文学、语言学和音乐学等角度对聊斋俚曲文本进行研究,形成专业学术成果。

(2)建设“聊斋俚曲资源库”。聊斋俚曲经过三百年的传承与传播,保存下来的音频、视频资料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源库。而现存的聊斋俚曲传承人,正在逐渐衰老,聊斋俚曲艺术团的演职人员也都以老年人为主,现在对聊斋俚曲录音与音像资源的收集处于抢救性阶段。建议建设“聊斋俚曲资源库”,从聊斋俚曲仅存的老艺人着手,组织专业人员对聊斋俚曲进行录音和录像工作,特别是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市级传承人陈倩、邹锜的作品,建立专人档案收录其作品。

2.政府设立聊斋俚曲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来支持聊斋俚曲的传承。国家级“非遗”的保护和研究是需要经费保障的,调研发现,活动经费是影响聊斋俚曲正常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市两级地方政府文化馆的非遗保护部门要设立专项经费,在进行全区域调研的基础上,将专项资金分配到聊斋俚曲的各传承团体。同时,建立聊斋俚曲经费使用台账,做好专项基金的协调与使用,有计划地使用资金,避免重复建设,争取持续长久性发展。

3.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聊斋俚曲的宣传与传播。聊斋俚曲的传承要从发源地——淄博的宣传开始。首先,要加大淄博本地的基础宣传工作,让“聊斋俚曲”走进民众脑海。其次,通过电视、广播、自媒体等开设聊斋俚曲专栏,让大家了解它的具体篇目,特别是对《墙头记》《蓬莱宴》《姑妇曲》等名篇进行讲解,让淄博的老百姓熟知经典俚曲故事。最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开辟新的途径对聊斋俚曲进行整理与传播,例如数字资源课程、智能小程序、喜马拉雅广播等;要在建立相关网站和公众号的基础上,及时记录聊斋俚曲的传承轨迹,以满足对聊斋俚曲小有研究的群体的需求;挖掘聊斋俚曲作品的人物故事、思想等文化资源,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创意,转化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形式,例如制作一系列有关聊斋俚曲的动画剧、漫画、微视频等作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现代人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接受聊斋俚曲。

(二)社会传承保持初心,精准落地

聊斋俚曲的传承植根于社会之中,本着“参破村庸之谜,而大醒市媪之梦”的写作初心,在民间传承和发展着。针对社会团体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要有的放矢,保证策略的精准落地。

1.聊斋俚曲传承人建立专业学习班,培养双师型教师。聊斋俚曲是以方言土语为基础,具有某个地区的特色和乡土气息,在传唱上不好把握。因此,应建立聊斋俚曲专业演唱学习班,特别是关注音乐教师群体,邀请聊斋俚曲国家级传承人蒲章俊、市级传承人邹锜等进行授课,保证传统音乐的原汁原味,实现聊斋俚曲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

2.创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聊斋俚曲作品。学生是校园传承的主力军,他们对新事物有兴趣、有激情,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带有年轻因素的作品。建议将聊斋俚曲与现代话剧相结合进行创编,既可以改编传统篇目,提炼经典内容,围绕聊斋俚曲的核心价值展开创作,有利于学生体验经典;又可以创编新题材,反映社会问题和地方文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简单易唱的曲牌来获得广大学生群体的喜爱。根据当代题材可创编《蒲松龄》《张桂梅》《齐韵淄博》等代表时代正能量的俚曲作品,为聊斋俚曲在新时代注入新鲜血液。

3. 依托社会团体进行聊斋俚曲的社区传承。前期对聊斋俚曲传播范围和人群调查发现,现传承人群以老年群体为主,传承地区集中在淄博周边社区和农村。淄博地区已经具备完善的社区文化中心,通过区、镇、村三级推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百姓身边。社会团体要制定系统的方案,涉及宣传材料、教唱曲谱、汇报演出等方面,将聊斋俚曲送进社区,送到百姓身边。这既能发挥已有传承人的宣传推广作用,又能在社会基层形成以老传新的社区传承模式。

4. 利用传统民俗活动让聊斋俚曲走进寻常百姓家。鉴于聊斋俚曲在淄博本地的知名度并不高,可将聊斋俚曲的宣传融入民俗活动中。例如,在淄博地区元宵节扮玩儿活动中,增加俚曲作品的要素,像《姑妇曲》《慈悲曲》等目可以进行专场演出,让百姓在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重阳节之时可以进行《墙头记》专场演出,寓教于乐,通过故事来敲响警钟,弘扬孝道的宝贵品质。在全年的传统民俗中,穿插进聊斋俚曲的元素,让百姓真正走进“非遗”,感受经典。

5. 依托文旅平台进行聊斋俚曲宣传和文化推广。淄博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可以依托文化旅游平台进行聊斋俚曲的宣传与推广。首先,在聊斋园内设置专场进行文化旅游输出,运用讲聊斋俚曲故事、唱聊斋俚曲曲牌、看俚曲故事演出、体验俚曲小剧四位一体的模式将聊斋俚曲文化渗入游客脑海,让来参观的游客对这项古老的“非遗”项目产生兴趣;其次,在淄博市内其他景区设置“聊斋俚曲小舞台”,通过固定场次演出的形式来传播俚曲,同时开展沉浸式体验,游客着传统服饰,跟随音乐走进作品;再次,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将设计的俚曲人物形象与剪纸、陶瓷琉璃相结合,通过服饰、茶具、手办等产品进行俚曲文化的传播。

(三)校园传承大胆尝试,探索“小学—中学—大学”全程培养模式

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在社会传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校园中传承聊斋俚曲,探索“小学—中学—大学”的全程培养模式,实现在小学播撒俚曲的种子,在中学打造地方实力传唱人,在大学培养优秀传承人,将俚曲传播到全国各地。具体的校园传承策略如下:

1. 将聊斋俚曲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地方文化这片土壤,聊斋俚曲的语言是淄川地区方言土语,适合土生土长的淄博娃娃来进行传唱。调研发现,小学生对聊斋俚曲的感兴趣程度高于中学生,中学生高于大学生。可以选择淄博地区的3—5 所小学,3 所中学,逐步将聊斋俚曲的作品内容和曲牌音乐编入学校校本课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俚曲的唱法唱腔,用以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在高校开设聊斋俚曲选修课程。在淄博地区高校,例如淄博师专、山东理工大学开设校内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究和俚曲传唱。具有文学基础的同学深入研究聊斋俚曲作品,挖掘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具备演唱功底的学生学习聊斋俚曲的知识和唱腔,通过社团展演的方式进行俚曲演出,传播淄博地方文化。这样以点带面,不但可以扩大聊斋俚曲在淄博本地的传承,还能让毕业生将淄博地方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扩大传承的范围和影响。

3.开发聊斋俚曲教材与课程资源。在教材开发中,因材施教地开发高校版和中小学版聊斋俚曲教材,高校版侧重普通话俚曲和创新性俚曲剧作,中小学校本教材则坚持方言土语和原始剧目,两部分内容双管齐下,让聊斋俚曲既保持了原生态传承又进行创造性发展。数字课程资源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录制通俗易懂的课程教学视频,可以事半功倍,将聊斋俚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在生活中感受“非遗”魅力。

4.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聊斋俚曲研学活动。聊斋俚曲作品内容来源于百姓生活,要想挖掘它的文化内涵,还得深入百姓生活中体会。定期组织学生到聊斋俚曲传播地区进行研学活动,参与聊斋俚曲的排演,访谈聊斋俚曲传唱人,听俚曲传唱故事,尝试新俚曲的创编与展演。让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在研学中习得聊斋俚曲的前世与今生,感受内容之美好,语言之通俗,内涵之深刻,让聊斋俚曲在校园的传承真正落地生根。

5. 学校组织聊斋俚曲文化艺术节。各级学校定期举办聊斋俚曲文化艺术节,邀请知名学者参加会议,进行学术成果交流;组织举办大型聊斋俚曲演出,展示校园传承的教学成果与地方文化的魅力;协调地方“非遗”保护部门做好网络宣传工作,用好流量密码,利用文化节的契机,宣传聊斋俚曲,将俚曲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

结语

聊斋俚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它广采博纳,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曲牌唱词,融说唱、戏剧于一体,集通俗艺术之大成而独树一帜。[4]5其内容的生活化、语言的大众化、声腔的世俗化,成为区别于其他音乐的显著特点,也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之所在。相信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聊斋俚曲的传承更加规范,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聊斋淄博艺术团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金钟之星”艺术团走进精准扶贫首倡地花垣县
中国音协金钟之星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读破聊斋
大学生朗诵表演艺术团组织建设和管理研究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
“心连心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