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培育实效提升对策

2023-02-23 21:57周全丽蒋毓新祁斌业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育人

周全丽 蒋毓新 祁斌业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710119)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2021)。只有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朝气蓬勃、富有梦想的青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杨玉春,2021)。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社会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等,无不考验着个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内容,在塑造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4月27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五育并举,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和危机处置四位一体,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培育指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实施路径。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当前高校的本科学生多为“00后”,硕士研究生多为“95后”,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处于网络深刻影响和社会转型的大变局之中,随着社会、家庭及学校等环境的变化,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观念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受宏观社会结构变迁影响

社会快速转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竞争压力以及越来越快的前进节奏,使得学生个体、家庭及学校产生了群体焦虑(彭玮婧、段慧兰,2023)。学生在学校及家庭的裹挟之下,内在价值缺失、教育期望不断提高,学生之间呈现出良性互动与深厚友谊的缺乏,学生个体呈现出“佛系躺平”与内卷并存的矛盾化心态(黎娟娟,2022),另外成绩和成就被赋予过高价值,评价方式的缺陷,以及对个体内在价值的轻视,让部分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外界认可,怀疑、否定自己以及学习意义感下降(彭玮婧、段慧兰,2023)。

(二)从中观家庭层面来看

受家庭规模的影响,大学生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关注自己的需求,话语权要求很高,要求平等对话,存在严重依赖父母长辈、缺乏合作精神的特点(钟建华、何基生,2010),同时也背负着沉重的家庭情感负担;我国离婚率加速提升的时段正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黎娟娟,2022),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支持相对薄弱、人际困惑增多(夏金元,2007),比家庭健全的孩子承受更大的压力;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家庭流动性的增加等带来的家庭抚养模式的变化,使得当代大学生接受的“社会化熏陶”明显不足,个人情感寄托窄化(黎娟娟,2022)。

(三)受微观成长经历影响

作为享受改革红利的一代,当代大学生从一出生就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重大变迁,其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性“受挫经历”。在“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家庭和社会期待之下,他们对未来生活有着更高的预期,积极面世、积极奋斗、对未来充满幻想和信心的同时,也在面临现实的失败和挫折时,心理落差加大,焦虑加深,出现负面的心态(黎娟娟,2022)。另外,受网络和家庭包办学生现实事务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善于接受新信息,但认识片面,表达愿望增强,看重自己的观点和权利,延迟满足的能力下降,注重精神需求,现实感较弱,渴望社交,但社交恐惧与网络社牛并存。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心理育人的价值认识尚有差距

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实践中,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均过多地集中于如何应对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专兼职人员的工作重心在于危机的监测预警与处置,心理育人工作常常是事后的动作,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先发制人的工作开展不及时、整体性不够。心理育人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与社会认识、价值理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一起,五育并举,育德育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不断强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二)心理育人实践的体验性有待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体发展,是一门理解自己、理解他人、适应社会的学问(魏丽,2020)。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育人通过“行”发挥了“情”的作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内在的心理感受,这种对内心的自我体验不仅是学习心理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将知识内化构建个体心理品质的基础(欧阳丹,2020)。在日常的咨询辅导、谈心谈话、实践活动开展以及心理健康课程授课中,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讲道理和走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育人实践的体验性,只有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内心受到触动,才能获得心理的成长。

(三)危机干预工作效果尚需提升

当前,我国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其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发态势及带病入学的学生的增多,给危机干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加之学生心理危机的复杂性及应激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危机干预工作的系统性、艰巨性和专业性。各高校建立了“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夯实工作任务,切实在学生心理危机全程监控中发挥有效作用。

三、积极心理健康品质培育提升对策

(一)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各高等学校一是要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体制壁垒,构建合理的体制,实现优势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全面整合,发挥资源价值的最大效能。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作为保障,规范和引导两者的融合、协同与创新。从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角度,通过体制、制度和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1+1>2”的效应。二是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工作队伍“育心”与“育德”相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转变工作理念,将思路转变为“疫苗”先行,“普筛”跟进,“治疗”断后,从治“病态”向治“偏态”转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在前,用积极正能量化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情绪疏导与认知引导相结合,拓宽心理健康引领方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通过心理知识、道德规范等,推动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其在思想层面建立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有效坚定理想信念,逐步摆脱病态心理。

(二)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形成

各高等学校一是要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一站式学生综合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队伍建设,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体系,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二是要发挥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覆盖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满足感,安全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从而能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中。三是要坚持五育并举,实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打造学生社区微课堂、微活动、微行动,缩短中间环节,建立青年和社会组织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学生现实人际、情感交流互动,提高青年对社会的信任度,建设学生社区情感共同体,重塑青年与他者的交往形态,提升学生社会心理支持和内在心理感受,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建构。

(三)多方协同优化当代青年成长环境

网络虚拟环境,校园物理、人文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社会要积极支持,政府部门、社会媒体、社区管理部门等要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传播者和倡导者,建设积极的网络和生活空间内容生态,让优秀网络和生活内容占领青年的生活社群,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优良土壤。二是校内要多方协同,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以学生视角看校园”,回归教育本质,让学生体验到安全和有序,提升师生的参与和合作,维护校园的公平和公正。同时,引导学生朋辈成为彼此困境中的支持力量,积极交流、倾听、分享,相互帮助,在互助中探索、体验和促进彼此心理品质的积极转变。三是家庭要认识到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柔化家庭教育环境,积极参与,明确责任,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效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尊重学生的想法与选择,有效陪伴孩子,构建家庭友好型的关系。家校要通过会谈、知识科普等多种形式实现协同,共同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自觉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人的行为是在目标和自我意识的指引下发生的,观念的改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一个人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均需要通过主动的内化而逐渐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学生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是形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基础,需要学生自己的不断努力,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认知自我,在实际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释放自身潜能,提升素质。因此,在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培育过程中,一是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帮助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实践体验中,形成主动培养积极自我认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意志品质和积极实践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愿望。二是为学生提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让学生自主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主动地获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在注意力、自信心等得到提升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心理品质。三是以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深化内涵创新形式,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探索和体验自我,增强学生之间的现实人际互动与朋辈支持,促进学生情绪体验和积极人际关系建立,进而促进学生内在成长动机的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