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与开解:网络圈层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2023-02-23 21:57张鑫宇肖天昱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圈层情感思想

张鑫宇 肖天昱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18;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当今大学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时代浪潮意味着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挑战意识,它也对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交往方式上提出了与以往任何时期所不同的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把青年的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体现出党中央将青年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呈碎片化形态的网络时代下,人们大脑的信息获取呈现日益庞大与繁杂的特征。为了归纳与总结高速迭代与碎片化信息的需要,产生了“算法功能”,使得互联网日趋智能化。因此,也深得大学生们青睐。他们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之下,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中寻觅属于自己的圈子,由此而形成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圈层。面对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新特征、新规律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高校要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准确把握时代脉络,积极回应学生需求,“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一、网络“圈层”现象的积极意义

“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交往“圈层化”是在自我意志与实现情感价值的需求上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之“显学”。

(一)自我意志的充分彰显

自我意志的个性表达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需求。依托大数据跟踪分析所形成的多种类网络交际圈,青年群体可以在网络社交中依据自身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地域因素等需求寻找同频共振的伙伴,进而形成“圈层”的划分。圈层成员之间彼此共同使用某些特殊意义的话语符号、采取一致的思维范式与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圈层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与自我意志的个性彰显。自我意志的个性彰显的基本前提是个体“入圈”的自由,且这种“入圈”的自由更包含了随时性特征,而非除自我之外某种因素的强制性入圈,入圈成员可以不受自然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限制,提高了入圈成员主体性发挥的自由程度,这是网络圈层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基本特征,也是显著优势。

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网络交往空间又是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补充。对于大学生而言,其现实社交环境因活动场域的受限被极大程度地束缚在相对稳定的校园交往范围之内,而大学生又处于思维活跃、价值观念生成的人生特殊阶段,对外部环境容易产生强烈的向往与憧憬,网络信息的高速迭代又加剧了大学生对自我个性彰显的渴望。网络圈层化正是这种特殊需求的时代产物。例如,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汉服文化的“出圈”在一定意义上冲破了学生之间狭窄的交往范围,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空间相互分享服饰、穿搭讨论、妆造复刻等。网络新型交往形式的发展,使人们之间交往与需求的满足突破了地域与经济限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对入圈群体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上的接纳又进一步丰富了入圈成员自我意志的发挥。

(二)情感价值的有效归属

情感价值的有效归属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被需要、被接纳与被认可的感知敏感期,表现为较强的分享诉求与情感表达的渴望。但以强制性进步为基本演化逻辑下的信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似乎是抽象的符号与孤立的个体。而网络的圈层化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无须如现实般以具体且标签化为交往的前提,个体的情感的排解与认同得以利用网络媒介实现。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较为基础的部分,这是满足人生存的条件,而后三者则涉及人的高级需要。人处在社会生活中,有“爱与归属”的需要,拥有良好的亲友关系是必要的条件,而出于人际复杂的现实情况而言,部分同学仅有破碎的亲子关系和疏离的朋辈关系,而他们可以寻求网络空间世界的交往,利用社交软件寻求心灵的慰藉,他们会把现实中受到的痛苦在网络中倾诉,获得心灵的安慰。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人际交往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其心理和情感依托,相对于现实交往减少了很多顾虑和障碍,有效减少了抑郁等问题的出现。另外,网络圈层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与规制,大学生处于圈层中受到同类人的影响可以获得强烈的存在感,圈内人听得懂他的语言,理解其心声,使参与者可以获得“被尊重的需要”,建立起自信心,可以减轻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被重视的心理压力,以激发其干劲和动力,减少自卑情绪的泛滥。最后,独特圈层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再造形象,人与人之间需要抱团取暖,同频共振。但有时在现实中,出现挫折和失败之后,很难暂时改变现状,在网络圈层的交往中与交往对象既有相似之处但又并不熟识,存在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有利于大学生的形象再造,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有些同学由于环境变化等一些因素致使其成绩下降,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其可以在游戏圈中,再次建立起信心,投入热情,缓解来自现实的压力,使其可以有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空间和空间。因此,网络圈层化的交往可以使大学生的情感释放、被认同与尊重、压力排解得到持续性满足,并在与他人的相互认同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缓解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寻找心灵的归宿,充当其重新启航的加油站。

二、网络“圈层”现象的现实隐忧

网络空间交往所催生的“圈层化”交往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常态,这种新常态诚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可回避的是,其产生的消极意义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主要原因。

(一)“圈层”场域中的交往隔阂

“圈层”场域中的虚拟交往相对于现实生活交往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陌生人交往。这种以“陌生人”为前提的,以同质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地域因素等为纽带的交往不断加剧了不同圈层之间的隔阂、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分离,人们在“圈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与满足,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感受到的是孤独与疏离,致使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与感知上以这种对抗性的存在方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现实中的缄默,表达情感的能力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弱化,与亲人朋友、父母长辈之间关系逐渐疏离与排斥;与之相反,在网络“圈层”空间表现为长期沉迷。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寓言”所揭示的那样,网络交往空间始终仅仅是现实生活的“影子”,真实的影子永远也无法替代那影子的虚假,“圈层”的壁垒正如洞穴的岩壁,阻碍着大学生追求与理解真实世界的脚步。

(二)“强回声”语境中的认知固化

在网络社交“圈层”中,同质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致使圈层形成封闭的系统。一般而言,对于人们的思维来说,以信息为载体的观念是可以经过反思并加以实践进而确证之意义与价值的,表现为人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与道德价值观念。但是在网络社交“圈层化”条件下,媒体的“精准算法推送”,使适合某一信息的群体逐渐聚合在一起,形成独立的信息空间,减少了对“圈层”以外信息的获取,逐渐使人们丧失了获取外部信息的偶然性与好奇心。在被固化的信息空间中,人们在信息空间内部的信息互动与交往中不断地强化对特定信息的价值认同。同质信息反复传播所结成的“强回声效应”固化了人们的认知结构,人们难以在这种“强回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相应地作出判断与调整,与“圈层文化”异质的观念往往也会被加以否定,表现为圈层文化之间的斗争、圈层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之间的分离。圈层成员在社会中所树立的道德评判体系逐渐产生偏差,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难以渗透入“圈层”的壁垒,逐渐演变为道德意识淡漠、道德认知偏差。

(三)“信息茧房”环境中的价值迷失

网络交往所形成的“信息茧房”致使人们的交往出现隔阂、认知观念固化,这意味着人们在圈层化交往中将交往本身当作了自身生活的意义,而忘记了交往为自身存在与发展之本真意义。人们沉迷于圈层中的兴趣往来、交往娱乐等虚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主体自由意志的发挥,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式自由等价值观极易渗透进网络生活,使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往中将感官享受置于其他价值观念之上,扭曲了人们的理想信念与人生意义,在人生态度上就表现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磨灭了生活世界的现实性。例如,在网络监管系统对网络发文ID进行公示后,某些“圈层”便会以“自由”为幌借以抨击国家监管制度;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有人以质疑历史人物借以吸引“流量”目光等等,而圈层中的“底层受众”则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在潜移默化中迷失了价值。

三、网络“破圈”的教育策略

网络“圈层化”现象所引发的负面效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着手网络“圈层化”现象的积极意义,找准学生“入圈”的思想动机,融入学生群体,熟悉圈层文化,了解圈层语言符号,以发挥学生自我个性与情感价值归属感为首要目的,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圈层”现象,以做学生知心人的共情方式为先导,进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做学生的引路人。

(一)共情:转换沟通方式,融入“圈层”

信息化网络传媒的发展为大学生发展以及需求的满足带来一些积极影响,但是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对外在信息行为的鉴别力不强,容易受圈层化的消极影响侵蚀,导致大学生产生交往隔阂、认知固化、价值迷失。针对这一问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创建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理想信念,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融入网络圈层,走进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倾听他们的真实声音,尊重当代青年张扬个性的态度需求,理解其认可的圈层文化。一定行为的背后一定蕴含着其深刻的缘由,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分析当下时代特点,网络发展状况,以及以“00后”为主体的学生群体特征。随他们进入圈层,融入其中,探寻其中所吸引大学生的因素,进而明确不同圈层的特点。另外,在课堂之余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与学生平等谈话,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情绪排遣。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当下的大学生更注重自我的情感宣泄与话语表达权利,要为他们提供表达的平台和发声机会。网络交往行为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延续和扩展,要注重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体验,观看他们所关注的影视作品,运用他们所熟悉的话语表达和流行热词进行沟通交流,体验其课余活动,定期去宿舍探访,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真正做学生的朋友,学会做倾听者,充分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让教师真正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

(二)开解: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圈层”

现代教育学中认为,在人的思维意识中有一种“免疫反应”,当外在思想出现时,而自身已有思维与之存在差异时,人的脑神经会被刺激,这种外在思想被人所感知的程度越大,产生的抵触因素越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图需要用巧妙的方式展开,相对直观的课堂讲授思政课这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发生,运用各种载体和资源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这样可以减少受教育者的排斥行为,还可以使其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转化为自我内在想法,这种经由主体转化的思想构建可以发挥更坚定更持久的教育效应。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文化氛围与现代传媒载体的作用。学校、教师应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学习排解压力与情绪释放的方法。例如,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对“正能量”热点话题的关注,主动“入圈”,优化“圈层”;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消解负面文化、低俗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动传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事物和活动中,针对某一热点事件积极作出回应,主动承担起舆论的风向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就网络群众共同关注话题进行发声。在交流平台上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交流与讨论,发表积极、成熟的意见及观点,发挥及时性互动疏通引导,依据舆情进行因势引导、造势疏导、转向指导。

四、结语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然成为现代人生产生活所必须依赖的事物,互联网技术的强制性进步日新月异般改变着人们网络生活环境的面貌。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与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承担起“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任务与使命,准确把握网络“圈层化”发展的特点规律,积极探寻网络“圈层”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间的耦合关联,祛弊取优、积极引导,将网络“圈层”优势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努力构建“圈层”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圈层情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情感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