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探索

2023-02-24 04:25王忠华王涵玉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阶段

王忠华,王涵玉

(1.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2.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的有力保障。近些年,国家不断为大学思政教育做“加法”。然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并非孤立问题,而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接续。目前,我国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行“双减”政策。因此,我国正处于高校思政教育强化和中小学“双减”两个重要工作同时推进的关键时期。充分剖析中小学“双减”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特点是保证两项重要工作有效推进的必要前提。

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复杂。这更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远大的格局和过硬的本领,如此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 周年之际,给老教授回信时强调,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1]。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视与需求。

“双减”政策颁布之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超额学习、超前学习、校外培训泛滥等问题。这种过度教育抑制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热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普遍焦虑,影响了教育公平,不利于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2]。“双减”意见的提出展现了国家对教育生态改良的决心,明确了教育的公共属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共同诉求,符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大课题,也是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协同考虑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要求,结合时代特点调整思政教育的重点与方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我国教育亦正在同时经历高校思政教育强化和中小学“双减”。协同考虑不同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时代意义,重新审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心与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高效协同的策略是当代教育者必须做好的时代问卷。

一、深刻认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时代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紧迫性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世界格局一直由西方主导。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格局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个维度,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均向着东西方平衡的协同共治方向发展。然而,发展路上并非一片坦途,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很多障碍。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风险和机遇并存。面对大国博弈、贸易争端、全球疫情等诸多问题,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话语权,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个别大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的思维习惯。他们甚至狭隘地认为只有个人主义才能赚便宜,坚持集体主义等于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强化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高校唯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今的复杂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为民族复兴培养有抱负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时代必要性

首先,中小学的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铺垫。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阶段,是今天的幼苗,明天的栋梁。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大学阶段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目前个别大学生意识形态薄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小学阶段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对开展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重视不足。因此,从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角度而言,有必要做好中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朴素情感。

其次,强化中小学的思政教育是“双减”的必然要求。“双减”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重要前提是以德为先。学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站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做好厚植情怀、加强德行、坚定信念、增长学识、提高素质等引导工作,解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另外,“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中小学强化思政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双减”政策实施后,国家统计局在专题调查中显示,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明显减少[3]。学科类培训亦大幅压减,线下的校外培训机构压减83.8%,线上则压减84.1%。培训市场的虚火已经大幅降温[4]。从时间角度而言,书面作业及学科培训的减少,使得中小学具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5]。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落实总书记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符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存问题

1.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各阶段存在脱节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双减”和高校思政教育并重的当下,推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关于“为什么要一体化”这一问题,学界已取得普遍认同。然而,对于“如何做到一体化”甚至“如何更好地做到一体化”的问题,尚有一定挖掘空间。目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现存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各阶段思政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不够清晰;各阶段思政教育的方法规划不够到位;不同阶段思政教育的衔接还有待于优化设计。这些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不同领域的学者共同合作,结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发挥现有宣传媒介的优势,完善不同阶段思政教育的科学规划与无缝衔接。

2.各阶段思政教育的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

目前,大中小学主流的思政教育是采用专业的思政教育团队结合说教的宣传模式。这种方法在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将来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正发生重大变化。个别人甚至对传统思政教育产生排斥心理。单纯依靠专业团队+说教式,思政教育影响范围和教育效果有限。教师需要结合现代信息平台,设计一些参与式、碎片化、轻松化等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各阶段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3.各阶段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不足

思政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育团队的宣传水平、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教学组织的设计水准、宣传技术的运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受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局限,单个思政教育者或者思政教育团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把各个方面都做得尽善尽美,使得思政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网络、新媒体等多种信息手段非常发达,只要建立有影响力的平台,就可把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素材、设计方法、讲授范式等充分共享。这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广义上思政教育课程的共同建设。

三、深入挖掘时代元素,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1.拓展思政教育传授主体——打造思政大师资

以往学生思想引领的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课程教师承担,但实际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新时代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阶段及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已由原来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教师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思政课程范围由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然融入全课程体系;内容由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展至政治意识和思想价值的引领;形式由集中式显性教育转变为分散式隐性教育;思政教育主体由思政课教师扩充至所有教师。这些转变可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战略任务的有效推进。

除学校外,社会亦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充分挖掘社会的育人功能,共同关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共上思政课的良好局面。社会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自然与生动。为充分发挥该优势,应广泛发掘地方资源和身边案例,开展红色教育和身边的先进人物走进思政课堂活动,让身边的老党员、老战士、廉洁勤政干部、优秀校友、各行业爱岗敬业人物、见义勇为代表等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授者。我们身边的英雄和代表口中真情流露出的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助人精神等,定会让学生们产生精神共鸣。学校应该充分发掘能把道理讲透讲活的各行业劳动者们,他们的真实案例离学生更近,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温度,足以辐射与温暖学生的内心。全体教师和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可使得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授主体得到充分扩展,形成思政教育的大师资力量。

2.构建大思政育人环境——打造思政大课堂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往往取决于情境。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和认知过程存在普遍影响和制约作用。以造林为例,可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亦可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培养人才和造林有相似之处,对于思政教育而言,我们可以采用主动传播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构建大思政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功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自然感受思政教育。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很多人不喜欢听道理,不喜欢被动地接受道理,而喜欢听故事,喜欢从故事中主动获得启发。因此,我们需要更多鲜活的、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给学生传递思政教育内容,这样的思政教育才自然、生动、富有感染性。这便要求我们要构建大思政育人环境,使学生时刻能感受到身边的教育力量,引发自身向上的共鸣。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为例,各种节日活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社会普及度高,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宣传和推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想载体。我们应该开展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与伟大,内心自然洋溢民族自豪感。这样的宣传教育不是生硬地灌输和说教,而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实施。我们要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起思政大课堂,实现育人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效果。

3.整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思政大平台

无论哪个教育阶段,思政教育均不宜再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进行,而应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等多种信息手段的优势,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联互动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影响力、吸引力、渗透力俱佳的思政教育大平台。

融媒体是打破传统信息传播壁垒,充分共建共享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融媒体具有整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首先,融媒体可以提升不同教育阶段思政教育载体的整合能力,有利于改变传统媒体自上而下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其次,融媒体可以充分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配置不同媒体的信息,再通过整合最新、最优、最丰富的信息来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化;最后,融媒体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随时随地交流,有利于思政教育实施的人性化。总之,借助融媒体构建的思政教育大平台有利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使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享有更加优质且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在学生们日常成长过程的充分渗透,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教师还可借助融媒体的数据分析优势,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行为习惯以及思想状态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师对融媒体语境下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前沿动态及时进行搜集和优选,第一时间分享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意识。例如,教师可利用融媒体对学生在学校推荐信息平台的浏览轨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到学生关注的内容,在课堂上,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利用融媒体平台多元化、个性化、开放化的特质,发布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参与方式不再局限于课堂以及语言表达,传统课堂上性格内敛、不敢发声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

4.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铸就民族复兴精神密码

长久以来,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不停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个人主义思潮有所蔓延,甚至个别人以伤害本民族利益来向西方表“功勋”。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人严重缺乏家国情怀与民族意识。由此也呈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例如,宣传优秀民族文化、亲社会等方面的儿歌传唱越来越少,而宣传西方文化的儿歌,甚至恶搞经典的顺口溜出现了;中小学校主要考虑分数和升学率;大学校园内谈理想,谈国家命运,谈民族未来的少了,学校更多在谈排名、谈经费,学生则更多在谈娱乐、谈出国。这些现象表明在教育的某些阶段或者某些角落存在家国情怀教育的不足。

疫情防控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共克时艰,诠释了集体主义的价值。现在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又是中小学大力推进“双减”、大学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阶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应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与培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认识和思考国际形势与国家安全问题,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家国关系、熟悉家国情况、培育家国情感。其次,应该在文化知识广度、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层次,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自省,拓宽自身知识的广度,发掘各种人文活动中的家国一体、爱国爱家的内涵和因素,引发内心深处的家国之情。再次,启发学生开阔视野,在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同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后,应设计好不同教育阶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区分自由个性和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民族复兴力量的精神密码,从小就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并伴随自身成长。

祖国永远是不可替代的地方。爱自己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山山水水,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素养和最朴素的情感,是和平年代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每个人的爱国力量虽然有限,但点滴汇集就可以形成战胜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相信通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定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心中有情怀、胸中有格局、身上有本领”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