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机融合

2023-02-24 04:25任春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任春阳

(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辽宁 阜新 123000)

将劳动教育最早纳入教育内容里的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构建小学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双向育人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的延伸,更有利于重新摆正劳动教育的地位。

一、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者融合是上层战略的规划成果。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了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同时,劳动教育也应该贯穿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20 年7 月20 日教育部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试行)》,清楚地规定劳动教育的哪些技能、知识和品质需要培养,以及如何实施这些内容。此外,还明确了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最后,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来推行和落实劳动教育。这些明确的内容、目标和途径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当前的“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名正言顺地成为“重量级成员”。

二者融合是新时代的呼唤。劳动教育也是劳动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实践,即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2],与道德与法治课结合,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为学生成长赋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引导和实践指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把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将劳动教育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相融,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宗旨是一致的,要让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根发芽,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发展劳动技能,提升育人导向价值。

二者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接受的教育,对其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多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道德与法治课密切关联学生日常生活,具有融合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当的生活技能,培养科学的道德认知,这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是相同的。因此,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相融合,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意见》中也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之外,其他学科课程应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所以,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意义

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劳动教育是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小学阶段,注重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勤劳、自立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全面、均衡的发展思维和理念,进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劳动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相融,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提升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相融合,可以丰富学科内容和深化学科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劳动知识和锻炼劳动技能的机会。可以丰富学生劳动技能的体验,使之在良好的劳动氛围中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也能将道德情感渗透到劳动教育中,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使学生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但是现有的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薄,只有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才能实现人才的德才兼备。而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育人目标与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无论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能相通,将二者相融合,能够为学生平时的思想学习与实践劳动的衔接提供载体。学生在形成自主的道德情感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劳动实践将所学理论外化,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的策略

1.课堂为主、活动为辅,正确认识劳动

意识决定行动,劳动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行为的多少。有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爱劳动、会劳动,才能在劳动实践中奠定劳动育人的思想基础。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单纯灌输劳动理论知识的教育效果远不如实践体验直观、深刻。劳动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体验了劳动过程,还能收获一定的劳动技能,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理自立,引导他们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的最佳方式。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发现,在本单元《生活离不开他们》《感谢他们的劳动》两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发现劳动者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劳动者,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便利的生活,树立了“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劳动者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非常光荣的”劳动观念。因而更能对劳动者产生尊敬之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员”“‘五一’致敬劳动者”两个活动,走进社会生活,体验不同劳动者的艰辛,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性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学生能从体验中,逐渐了解到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从小便明白了“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人服务,是值得骄傲的”这个道理。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劳动意识,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学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劳动者。

2.挖掘教材、拓展外延,激发劳动热情

劳动热情,在于有劳动的自觉性。劳动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教材与劳动素养的融合,善于发现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因素,及时点燃其内心的劳动热情。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做、悟”,逐步养成劳动自觉性,形成“爱劳动”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劳动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而在所有技巧当中,深挖教材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有计划性,有针对性,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的时机。如,教师可捕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劳动教育价值点设计特色作业,这既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的氛围,树立文化自信,又能在学习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寓教于乐。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实践中,教授《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一课时,正值端午节前夕。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探寻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然后带领学生开展“包粽子”体验活动,拿粽叶、放糯米、取红枣、裹粽叶、煮粽子、尝粽香。这一系列过程可以让学生从传统节日活动中识端午、品端午,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生成劳动的意识,点燃劳动热情。

3.锻炼技能、鼓励运用,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生活中的许多劳动瞬间都可以成为珍贵的劳动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从学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在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记录生活中真实的劳动场景,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增强学生体验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劳动”和“我劳动、我光荣”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干点家务活》一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有许多事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收获。在《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开展连续21 天的打卡活动,鼓励学生培养一个劳动好习惯并不断保持下去。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不间断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劳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全面而深入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生活的过程。每一次劳动都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仅是技能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对生活有着深入的洞察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技能的应用,还需要考虑各种细节。例如在家务劳动中,如何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如何协作与沟通?如何在疲惫时保持积极心态?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问题,更需要我们对生活的洞察力和实践智慧的运用。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实践中获得智慧,这是因为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经验转化为智慧,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因此,劳动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全面培养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洞察生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独立自主完成劳动的能力。这样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学会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3]。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关联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不仅能在实践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放大劳动本身的价值。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囿于课程开发的层面,应跨越学科之“界”。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因素,创造出适当的劳动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劳动精神和必备的劳动能力。同时,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劳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