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各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2-28 04:34林,程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黄 永 林,程 秀 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求是》2022年第21期。。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2)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2492.htm?jump=true,2023-10-28,2023-11-16。。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加强我国各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各民族非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3)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2492.htm?jump=true,2023-10-28,2023-11-16。这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发挥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各民族非遗的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于一体的共同体。文化是维系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我国各民族共生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化上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形态。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特征。2021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46页。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不同的形态进入,在“共在性、共生性、共意性”的同构关系中,在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意志于一体的文化心理基础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整体格局。既表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又展现出共生、共享、共融的区域共同体特质。

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行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是铸就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5)胡兆义、林继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新思路》,《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如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广泛认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民俗。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着许多心向中华的文化元素,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6)新华社:《习近平为〈复兴文库〉作序言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26/content_5712191.htm?jump=true,2022-09-26,2023-11-15。加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

(二)各民族非遗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我国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遗,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型,它们在自在、自然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长、丰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我国诸多非遗项目多是在各民族中传承流布,具有多民族共享属性,这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的占到三分之一。如少数民族史诗既是对各民族灿烂古老文明的再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就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空白。我国非遗具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属性、“美美与共”包容性的精神内核,以及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们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源头活水。

在非遗传承交流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交相辉映,形成了增进共同性和包容差异性的文化自觉与思想认知。(7)普丽春、费洋洋、赵伦娜:《非遗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时代呼应与价值导向》,《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中国民间故事是各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具有群体传承、变化流动的特色,融入了各族民众的主观情感,表达着民众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共同的心理基础。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迁徙、聚居、通婚、融合,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缘基因,形成了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如全国广为流传的昭君出塞的传说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就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重要象征,已成为中华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历史见证,成为民族团结的经典写照,具有提升各民族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中国非遗流淌着中华文化基因,闪耀着各民族文化的夺目光芒,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非遗既保持其鲜明的传统特色、个性气质与美学追求,同时也因时而进、乘势而变,为丰富中华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对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传承和创造中华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各民族非遗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质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具有各民族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情感目标、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许多中国非遗是在一个区域内可以被多民族创造、接受和享用的文化和生活,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产出来的共情文化,具有多民族共创共享共情的属性。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1,557项、3,610子项,这说明很多非遗项目是在多个地区或民族中流传的。它们有些是在各个民族相同生存发展场域中、共同生产生活方式下,以及基本一致的共同情感表达中建立起来的相互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文化。如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歌“花儿”,是一种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区由汉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裕固族、维吾尔族等九个民族使用汉语传唱的一种民歌,“花儿”所体现的内涵和特征,是西部地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较好地反映了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历史与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8)马东平:《“花儿”:西北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人民政协报》2022年9月26日,第10版。这些非遗项目以文化为纽带架起了各族群众同叙情谊、交流互动、凝聚共识的桥梁,起到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中最深层和最基础的认同,多民族文化认同恰恰是通过各个民族能够共享的文化而得以实现和彰显的。非遗传承是文化认同最直观的外在行为表征,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历史记忆与集体意识的体现,这种共创共享共情的非遗传承能够连接各民族成员对集体记忆的追溯,增强人民精神领域文化认同感,是实现“各民族一家亲”的心理基础,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效思想基质。非遗传承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二、用中国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9)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1-08-12,2023-11-16。新时代新征程,非遗保护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遗产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形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贡献。

(一)尊重并保护不同民族非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情感基础

我国各民族的非遗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品格、信念,蕴含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共性和文明底蕴,加强中华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须尊重珍惜不同民族的非遗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10)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第01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民族不分大小,文化不分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是构成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变化,许多少数民族非遗濒临消亡的危机,这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加强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基石。

其次,必须唤起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全社会保护各民族非遗的意识,营造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娱共乐的氛围,继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各类活动场所,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涵养文明乡风、凝聚民族精神,引导各族人民群众深刻感受中华优秀非遗多姿多彩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获得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弘扬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增强他们中华一家亲的观念,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再次,必须加强对各民族非遗的传播交流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互鉴,必须加强各民族非遗的深层次交流互动,架起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和纽带,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感情,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增进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情感支撑。要运用现代技术打造各民族非遗传播平台,不断创新非遗展演展示形式;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民族非遗中的作用,使各族人民群众能够直观、生动地认识和感受身边非遗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各族人民群众对于非遗项目的兴趣,并在广泛参与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积极参与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到民族地区,都要参观考察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非遗,从听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藏族和蒙古族民族史诗《格萨(斯)尔》的演唱、广西壮族对歌,到参观青海藏毯、海南黎锦、贵州苗绣等国家级非遗表演和生产活动,每次都留下了他热情的点赞,并强调要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非遗,这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各民族非遗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各民族非遗理论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综述》,《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第01版。加强非遗学术研究,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推动民族非遗理论体系的创建。以民族非遗内容挖掘和研究阐释为重点,全面梳理中华非遗与各民族非遗多元一体共同体形态脉络,深入研究各民族非遗的发展史,展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加强各民族非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贡献研究,深入阐释各民族非遗在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其次,统筹整合资源,打造民族非遗研究学术共同体。整合各相关学科力量,打造一批由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文艺团体、文旅企业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非遗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批中华民族非遗研究基地,从语言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信息学等角度,着重对民族非遗展开多层次、立体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三)加强各民族非遗教育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人才支撑

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加强非遗传承梯队建设,拓宽非遗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在非遗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在高校中开设非遗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建非遗类社团,建设“专业教师+传承人+专家”的教师队伍,形成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非遗传承人负责实践教学、非遗研究专家进行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强化产学研联系,与地方共建非遗产学研联合体,积极搭建非遗实践平台,丰富实践场景。其次,在中小学中结合本地特色非遗资源实际开展非遗教学活动,组建非遗兴趣小组,把非遗实践课堂搬到田野,让学生了解非遗生长的土壤,充分感知活态非遗。通过非遗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引导各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更加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在非遗社会教育方面。首先,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展演,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遗传承人相互切磋技艺,在交流互鉴中提升非遗传承水平。其次,除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之外,还要注重吸引一批非遗爱好者,使他们成为民族非遗传承、传播与保护的重要力量。通过社会传承人群的培养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地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贡献。

(四)推动各民族非遗创新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支撑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与时俱进,我国非遗的时代价值更加突显,在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不断推进本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见物见人见生活”的理念,实现活态传承、活化实践,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经济,推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各民族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可以既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感受中华非遗的魅力和获得感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对巩固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又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支撑。

首先,要让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对接,真正融入人民日常生活,让非遗成为精神财富。以非遗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在以非遗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让非遗给老百姓带来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比如,地方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跨地域、跨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民间文艺表演、民俗文化展演等非遗活动,促进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其次,挖掘民族非遗经济增长点,实现物质和精神的融合,让非遗转化为经济财富。按照“民族文化变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动非遗作为各类创新元素的应用,持续推动非遗主动与市场经济结合服务国家战略,比如推动民族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非遗进旅游景区,举办各种特色非遗旅游活动、开发特色非遗旅游体验项目、非遗创意旅游纪念品等等,让游客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非遗体验中,感受中华非遗的文化魅力,让当地民众在发展非遗特色产业的获得感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