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对策探究
——以选必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2023-03-10 02:32施燕玲
考试周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官员概念

施燕玲

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分成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如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就是引领学生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角度深入认识历史。以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包括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三课内容,虽然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面,但是其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尝试在“大概念”视域下对高中历史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大概念为内容核心,整合单元内学科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一种横向和纵向联系,有利于构建宏观架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学科思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 大概念理论解读

(一)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它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意义世界,超出普通概念的应有内涵与外延,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负载体,已成为“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

历史大概念指的是能够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质,居于历史研究的中心地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解释力,具有超越课堂本身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原理、思想与方法。威金斯等人认为,作为学科的大概念,相当于一个“车辖”,能够将车轮固定在车轴上,所以大概念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相当于该单元的灵魂,是一种黏合剂,有序地将分布于各个课时的相对零碎的知识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常见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史论概念、重要命题或观点,具有抽象性、统摄性、迁移性、意义性等特点,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具备科学的普遍性意义。

(二)提炼大概念的意义

1. 督促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大概念的提出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广阔的历史视野,传统教学仅依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是难以满足大概念提炼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著作、论文,或者听讲座、网络搜索等方式去找寻和提炼。教师提炼单元大概念的过程,就相当于教师思考了该单元整体的授课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备”课为“备”单元,有充分的提前量,这都要求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2. 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

在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把握《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并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一个层序分明的教学设计步骤中,单元设计环节是相当重要的,离开了单元设计直接进行课时设计,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材的单元标题大部分只是课时内容在某一表象特征的连接,容易导致“课时主义”,割裂了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构建课程知识框架和逻辑体系。教师对大概念的提炼是建立在历史知识框架及其逻辑系统的支撑之上的,而伴随学生对大概念的深入认知,必然是要求学生在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下对教材知识和相关史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形成历史思维,用唯物史观进行概括、归纳,从而增强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二、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尝试

(一)依据《课程标准》,提炼大概念

大概念作为“车辖”必须呈现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是本单元教材内容直接提取有代表性的词或者句子,也可以根据本单元教材内容提炼的某个一直贯穿的命题或者原理,但是无论是哪种,都需要教师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把握该单元中单课甚至单目内容进行抽象的概括并提炼,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主题。《课程标准》中关于《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列有如下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这些目标是根据单课教学内容或者前后两课部分教学内容而设定的,是被拆分的教学目标,前后的衔接并不强,更难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所以提炼大概念对单元整体教学非常必要。根据大概念统摄性、迁移性特点,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教学主题,是需要能够统筹相关学科知识,形成历史思维,促进学科迁移的。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二单元,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它上承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下启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政治制度》注重在时空变迁下古代政治制度不断的调适,《法律与教化》注重古今中外的律治变革。如何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在两个单元之间有衔接,又能统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提炼本单元大概念需要考虑的。

梳理古今中外的选官制度和管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都是人类社会优秀成果。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经历了社会转型的阵痛,最终建立了公务员制度。由此可见,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要不断地适应、顺应时代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建立非人格化制度化的理性机制。而机制的选择既要适合国情,植根传统,又要互相学习借鉴,才能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效率。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也体现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发展关系。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属于国家制度当中的人事部分,应该置于整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大框架下考察,这个单元的逻辑结构可以提炼单元大概念“应势而变”,由此确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应势而变,走向理性与效率”。

(二)依据大概念,淬炼课时立意

“在对历史发展大问题、大脉络、大趋势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落地为一种跳脱出具体史事而又可以统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期的历史洞见,作为单元主旨、课时立意引领一单元乃至一节课的教学。”所以,笔者尝试在大概念统摄下,基于单元主题来提炼单课的立意,即本节课的灵魂。课时立意要服从单元大概念,把大概念放在单课教学内容中进行必要的分解和细化,这都建立在教师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作为课时教学的立意或者主题,要能够统摄整节课的教学,所以教师在理清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之后,细化学科大概念,成为一个次级概念或者观念、命题,将其放置于恰当的位置。大概念的抽象性和统摄性往往给概念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不仅要考虑单元教学逻辑,还要从学情出发,提炼课时立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解大概念,淬炼课时立意,使其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完成历史深层认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中国古代帝制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选官制度在不断地顺应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变动而发展,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统治者为了达到中央集权和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更是不断强化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在西方工业时代,国家治理职能大大增加,原有的选官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建立新的选官制度——文官制度,这个制度成了必然结果;中国晚清以来,在千年大变局之下,农耕时代的科举制越来越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学习西方文官制度,从清政府废科举实行学堂留学生毕业选官到民国政府尝试多种方式后最后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但是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性质影响,中国的文官制度很难有效地推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中国式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才逐渐进入现代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些都体现到了“应势而变”。基于这个大概念,笔者设计了如下课时立意:

第二单元 应势而变,走向理性与效率——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帝制时代社会流动的活力场——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工业时代西方政治的稳定器——西方文官制度

第7课 千年变局下,社会转型的助燃剂——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无论是单元教学主题设计还是课时立意,都要立足于本单元的整体之下,这既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学科的系统性、组织化,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实现对知识结构的建构,锻炼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三)根据课时立意,重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如上文所诉,《课程标准》中关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往往就单课或者单目知识点而言,缺乏目标与目标之间的衔接,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另一本教师指导重要用书《教学参考》关于第5课《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教学目标也只是笼统地指出:揭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阐释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根据教材绘制思维导图,重构教材目标。单元大概念是整个单元的灵魂,在其统摄下设立的课时立意又是本课的灵魂,所以根据课时立意,理清单元内部各单课或者单目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重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为了清晰反映大概念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统摄性、迁移性特点,呈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体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笔者把其以整体的方式呈现思维导图和课时目标(图1、表1)。

图1 大概念视域下单元思维导图

表1 大概念视域下单元课时目标和应用及核心素养培养

三、 大概念应用反思

在大概念这个“车辖”统领下,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始终相互匹配,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结合被目标具体化的核心素养,能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但在大概念的提炼和应用过程中,教师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提炼的大概念必须是上位知识。现代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把抽象性和概括水平高的较一般化的知识称作上位知识,这是相对抽象性和概括水平较低的知识而言。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中用到的大概念,必须是要统摄单元顶端的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高阶思维。

2. 大概念要防止过于学术化。大概念的“大”,不是庞大,也不是基础,而是核心,它提炼必须严谨科学规范,是某种概念、观念或者命题,但也要具备较高的解释力、实践迁移力,是能够让学生以大概念为中心,主动重组知识,发展自主思维。

3. 大概念的应用要适当地注意历史细节。大概念统摄下的课时目标往往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按照知识逻辑重新建构,同时受到课时安排等客观因素限制也常导致课堂缺乏真实的细节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应用历史细节、历史小故事作为课堂的补充,可以达到给大概念这个“黏合剂”增稠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形象思维中提升逻辑思维。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官员概念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