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探析

2023-03-12 18:22□田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田 霞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更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1]。2020年6月,习近平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说到:“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四史”中蕴含的丰富政治营养和智慧力量是一座启迪未来、铸魂育人的“富矿”。因此,探究“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入问题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融入价值、融入内容和融入路径三个维度进行审视剖析。

1 价值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时代意蕴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挖掘“四史”中的思想政治育人价值,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勇担使命之任。这是诠释“四史”教育“为何需要融入”的价值向度。

1.1 学史明志:感悟理想信念力量,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青年大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然而,近年来,“躺平”“佛系”在年轻人的社交网络上成为热词,也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他们在困难、挑战与压力面前,选择“既来之,则安之”,不拼搏、不奋斗,甘愿过着与世无争的“佛系”生活。从本质上来说,“躺平”“佛系”就是缺乏坚定理想信念的体现。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就是要学史明志,从熠熠生辉的百年党史、光彩夺目的新中国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荡气回肠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感悟理想信念力量,补足精神之钙,矢志拼搏奋斗。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记录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指引下不断践行初心和使命,为实现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历史场景。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筚路蓝缕、奋发图强,使中国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青年大学生要从“四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自觉将理想信念力量转化为自我成长成才、国家繁荣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动力。

1.2 知史明理: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把稳思想之舵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然而在现实中,有人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来争夺历史解释权[4]:肆意抹黑英雄,诋毁革命领袖,企图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如果这种错误思潮大肆传播,必然会模糊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基准,造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破碎和断裂,导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边缘化。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就是要知史明理,从“四史”中了解翔实的历史史实,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拓展历史视野,坚持唯物史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这样才能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以正确的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逻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筑牢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把稳思想之舵。

1.3 品史明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勇担使命之任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传统禀赋和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5]一条大江的命脉,在源头;一个国家的未来,在青年。在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临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当下,对于每个青年来说,要答好爱国的时代之问,必须厚植家国情怀,担当历史使命,将青春梦、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这是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打开方式”。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就是要品史明责,领悟“四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并推进强国伟业的爱国奋斗史。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入朝参战,无数战士的尸骨埋于异国他乡;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北师大毕业研究生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这些就是刻进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国情怀,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使命担当。青年大学生是“复兴的一代”“强国的一代”,只有深刻感受到“四史”中无数爱国者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才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誓言,才能自觉让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

2 内容之维:“四史”教育是高职思政课以史铸魂的重要支撑

“四史”教育不等同于“四史”课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各有侧重点,有必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并呈现于高职思政课教学之中。“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既是实现以史育人、以史铸魂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高职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四史”教育的具体融入内容,能够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高度、保持教学温度和增强教学热度。这是阐释“四史”教育“应该融入什么”的内容向度。

2.1 融入历史发展脉络,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高度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要以历史发展脉络为切入点,着重融入“四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主线和历史规律,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高度。一是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上要重点讲授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及本质等内容,让青年大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了解新中国摆脱悲惨命运焕发生机活力的艰辛过程,体会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进程,感受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二是将历史发展主线融入思政课。“四史”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思政课上既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又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提炼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主线: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史”,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复兴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经过40多年艰辛探索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历经500多年的发展所展现的人间正道“信念史”。三是将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思政课。要从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讲清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从70多年新中国史中讲清楚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从40多年改革开放史中讲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进而坚定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励引导他们与国家、民族共奋进。

2.2 融入历史生动素材,保持思政课的教学温度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四史”中蕴含着大量鲜活的铸魂育人素材,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并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挖掘“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和精神力量,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其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一是将人物故事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上融入“四史”人物故事时,要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生活地域相结合,这样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良好效果。例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讲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对理学、工学的学生,可以讲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为梦前行自主创新”的故事;对来自大同、朔州等地的同学,可以讲一代代右玉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把“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故事;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讲当地奋力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故事。二是将精神力量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上要重点融入“四史”中蕴含的丰富精神力量,如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一座座由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实践铸就的精神丰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补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精神之钙”的营养剂,是激发他们爱党爱国之志、奋进奋发之力的催化剂。

2.3 融入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热度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不仅仅是为了回望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对照现实、远观未来。因此,在思政课上融入“四史”教育要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思维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即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一是将如何看待历史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上要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历史、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历史、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历史,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和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和历史事件等能力。二是将如何评判历史融入思政课。在思政课上还要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会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客观地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理性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必然和主流,坚持历史认识的本质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增强青年大学生敏锐洞察和科学分析世界大势、国家要事、社会热点的能力,进而使他们掌握科学评价人、事、物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自觉将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的教学热度。

3 实践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蒙以养正,圣功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在整体了解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基础上,如何有效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是实现以史育人、以史铸魂目的的关键所在。这是把握“四史”教育“应该怎样融入”的实践向度。

3.1 优化“理论课堂”,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

思政课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者和“主力军”,其主导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关乎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独立开放,接受碎片化信息较多,习惯使用网络流行语,喜欢短小精悍的短句交流,缺乏深厚理论知识的积淀、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好一套以“经典原理”说服人、以“启发教学”引导人、以“巧妙话语”吸引人的“组合拳”,优化“理论课堂”。

首先,要以“经典原理”说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把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领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严谨的理论推理解答学生的思想疑惑,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其次,要以“启发教学”引导人。在理论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实现“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即采用“A=A+B+C…-C-B=A”的方式。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和网络碎片化的历史知识,“00”后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要讲授的“四史”内容已有所了解,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学生看似“熟知”但并非“真知”的内容抓住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引导他们逐步分析探究、逻辑推演、对比归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得出教材上呈现的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最后,要以“巧妙话语”吸引人。思政课本身具有较强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思政课教师只有善于巧妙地转换话语风格,把严肃、抽象的教材语言变成学生热衷的年轻态、时尚范、网络化的语言形式,才能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但是这样的话语转换仍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阐释性转换”,需要保证马克思主义“不走样”“不变质”“不打折扣”。

3.2 打造“红色课堂”,积极探索思政实践教学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深化理论知识和促进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00”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语言表达欲望强烈但表达能力欠佳。因此,高职思政课要坚持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着力打造“红色课堂”,探索思政实践教学新模式,推动“四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首先,加强课堂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上教师要根据“四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问题,精心设计教学专题和实践环节,如以“百年追梦”“恢弘壮丽七十载”“改革开放四十年”等主题,开展“课堂辩论赛”的思辨式教学、“历史情景剧”的沉浸式教学、“绘画说成就”的参与式教学以及“传唱红色经典”的感悟式教学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澄清他们的思想误区和困惑,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拓展课外实践教学。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6],也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围绕课堂教学的历史主题主线,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历史知识,认真聆听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故事,亲身感受课堂上体会不到的情感,融会贯通、前后呼应,使“四史”教育的融入更加立体化、真实化、生动化,使青年大学生从倾听者成为讲述者,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学习者,从参与者成为传播者,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3 打造“云端课堂”,着力实现网络育人效能最大化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移动终端在青年大学生中不断普及,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受到广泛青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之应运而生。“00”后是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指尖一代”,有“捧着手机的青年”“网络原住民”之称。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必然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加强学情分析,打造“云端课堂”,努力实现网络育人效能最大化。

首先,把脉学生实际情况。思政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和思想的需要。而新媒体的出现恰好为思政课把脉学生的价值诉求、兴趣爱好和内心困惑等提供了方便,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以及教学重难点提供了保证,为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学生的课后反馈以及教学反思提供了支撑,使“四史”教育达到精准融入的良好效果。其次,开展网络“云端课堂”教学。以互联网为中介,“云端课堂”突破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开设“四史”学习教育的网络思政课堂,通过构建“四史”学习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课程,让青年大学生在“指尖上”了解“四史”;搭建“四史”学习教育的自媒体平台,通过把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及相关理论融入微信、微博、抖音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率较高的社交媒体,让青年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走进“四史”;打造“四史”学习教育的在线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在微信群、QQ群、职教云班级群等互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热点讨论、疑难解答,让青年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爱上“四史”。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