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以W省为例

2023-03-12 18:22□张皓,车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活动

□张 皓,车 婧

(安徽省团校,安徽 合肥 230061)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大工程之一。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1],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1 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直观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一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共青团、学生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大力倡导和支持的活动,是为党育人的科学方法和重要特色,是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2]。

习近平多次强调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知行合一,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强调,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提供了基本场域和实践场景,为“大思政课”提供生动的教科书。同时,乡村振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多样选择,促进就业与发展。在“大思政”格局下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农村,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帮助青年学生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他们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胸怀“国之大者”,担当时代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校工作有明确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高等学校要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4]。教育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5]。这些政策对高等学校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学校结合学校特色,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基层一线,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指导、教育培训、文化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等,这些都是高校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行动,也是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的时代要求。对地方而言,借助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契机,利用高校科研、技术、人才优势,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在新时代,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形成了内在耦合协同、互融互促的良性互动,是行走的思政课,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了解高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困难,梳理工作优秀经验和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 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突出问题

本研究访谈对象是W省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团委工作人员和部分地方团委工作人员,围绕其开展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情况,按照筛选典型和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质性访谈研究。通过面对面、电话语音、视频和网络文字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取访谈资料,按照院校区域分布数量进行抽样,各区域均有覆盖、涉农及综合院校均有涉及,共计调研了高校11所,与高校合作的地方团委3个。

调研的11所高校中,3所设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所加入了全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6所与地方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截至成文前,调研的所有高校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主要的活动载体有“两助两帮”“我为群众办实事”、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社区青春行动、社区报到、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研究生支教团等,服务类型涉及支教活动、支医活动、科技助农、政务实习、红色宣讲、法制宣传、建筑设计、农技推广(涉农学校或专业)、直播带货、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在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方面均已取得一定成绩,不少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项目和特色活动,探索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如强化思想引领、创新载体,突出学校特色、打造品牌,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内涵,激发内生动力、表彰激励,加大宣传推介、营造氛围等。但也存在一些客观困难和问题,具体如下。

2.1 常态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系统性不强,尚未形成稳定长效机制。部分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不够紧密、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程度不深、合作内容较单一,不系统。有的停留在签协议、建基地、挂牌子层面,缺乏机制性保障措施。有的活动浮于表面或临时组团、简单计划、准备不足,仅限于拉横幅、拍照片、发新闻,给当地群众留下不良印象。有的社会实践活动职责不明确、岗位摸底不精准、机制不健全。另外组织保障活动的多为高校辅导员或团干部,他们流动性较大,导致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工作出现阶段性、短期化倾向,亟待制度化保障其常态化开展。

2.2 沟通渠道不畅通

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需要与地方保持畅通的联系。而调研发现,不少学校与地方的联系仅限于单位选派驻村干部所服务的乡村,中间的沟通和协调多靠驻村干部协助完成,力量有限。部分学校与乡村联系沟通不畅,有的不了解地方特色,活动开展多为学校自主自发设计,不能满足地方发展需要。地方很少主动对接高校,缺乏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交流。学校层面迫切希望当地团组织或者相关部门加入,有效对接校地需求,精准开展服务。

2.3 支持保障不到位

高校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本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推进,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导致帮扶成效不达预期、发展不均衡。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仅以学校为主体的对接往往难以整体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支持。大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调动社会资源有限、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缺少管理服务和协调指导。地方相关单位往往被动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即使主动支持也多是通过文件形式予以推进。部分村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活动和项目难以推进。学校和地方层面大多明确表示,希望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协调、安全保障等帮助。

2.4 缺乏专业培训指导

部分高校反馈: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时,师资保障不足,缺少对学生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对于本校教师,由于缺乏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师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政策保障或落实不到位,教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于外聘教师,校方缺乏专业师资选聘的渠道和平台。专业教师的缺位,导致社会实践质量不高,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度不够,参与学生获得感不强。

夜雨观澜:欧元区11月制造业P MI表明,欧洲制造业扩张速度放缓,欧洲经济整体增速已经过了繁荣顶点而有所下行。主要原因或因为原材料的上涨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且美国对欧盟加征关税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目前,整体欧元区景气度下行。预计未来推出的购债计划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整体有限,欧元指数面临下行压力。美国I S M制造业指数大幅高于预期,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扩张。预计2019年美国加息至多3次,美国经济2019年上半年仍能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2.5 青年学生参与受限

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品牌项目,设有严格的筛选要求和流程,在保证活动效果和质量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活动陷入精英化模式,仅有部分优秀学生有资格参与活动。部分高校缺乏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相关的考评激励机制,没能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部分高校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宣传推介不够,有的青年学生仍停留在对农村就业的偏见和歧视中,活动知晓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上问题亟待通过建立合作共建平台、信息沟通渠道、长效合作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引导、规范高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

3 高校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提升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发挥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作用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结合调研中获取的相关优秀经验和先进做法,现总结对策建议如下。

3.1 强化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汇集多学科多领域人才,打出一套组合拳。建议省级层面高位推动、统筹协调,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工作台账,整合多方资源,强化部门联动,搭建跨学科、跨学院、跨行业、跨区域社会实践平台,将相关工作纳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联动多部门提供长效服务保障机制。必要时可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和工作指引,发挥组织化优势和社会化特色,盘活多方面资源,鼓励全面建立高校与地方(县、乡镇、村)合作关系,明确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校地协同创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高校和地方的双向受益、联动共赢。

3.2 畅通对接渠道

省、市级层面牵线涉农青年创业企业与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协议,密切校地联系。鼓励高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需求,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服务内容、相关岗位,探索社会实践特色做法,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县、乡镇、村团组织结合当地实际统筹创业就业项目、实习实践岗位。地方要积极协调公立学校、辖区村(社区)公共用房等,提供食宿交通生活保障和活动场地配备。

畅通校地对接和信息沟通渠道。地方全面摸底登记,与高校信息共享,在青年之家云平台、微信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平台等广泛发布招募信息,明确岗位需求、人员条件、服务内容和时长等,实时更新报名情况,线上线下广泛发布活动信息,校地双方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地方加大乡镇(村)团组织覆盖面,加强青年之家建设,有序引导在校大学生中的优秀党团干部充实乡镇(村)团组织工作力量。推广返乡大学生到居住地所在乡镇(村)团组织报到工作制度。

推动学校与地方精准对接、重点匹配。学校以院系团委、年级团总支或班级团支部为基本单位,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等形式,确定共建项目,常态化借助志愿服务、“三下乡”、返家乡、创新创业比赛、社区青春行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寻找与乡村振兴契合点,精细化设计活动和项目,筹划部署运作方案和环节,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相关单位通过专项座谈会、项目对接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定期交流,优化设计、理顺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开展。

3.3 整合相关资源

打造由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知名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和农创客,以及社会骨干力量等组成的乡村振兴师资库,为高校社会实践中技术攻关、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保护、项目运营、创新比赛等提供智力支持,承担项目指导、顾问咨询、赛事辅导任务,保障青年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将校地共同开发的优秀实践课程纳入课程库管理,对重要紧缺课程实施课程招标管理,形成丰富完整的课程体系。聚焦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引领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将青年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生动案例嵌入团课教学和主题团日活动中,培育青年家国情怀,坚定责任担当,引导更多有志青年在广大农村沃土建功立业。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开设相关课程,做好安全应急预案。结合项目活动要求,提前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医疗急救、组织实施等系列讲座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派出和接收单位要为师生购买意外保险。学校及时记载师生参与活动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社会实践学分和团课课时等管理体系。探索教师指导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折合教学工作量及评先评优评职称的加分条件,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立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维度,打造链条化、梯队式人才培养链条。为青年学生配备专业的实践导师和生活老师,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多类别创新创业比赛有效衔接,通过系统化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吸引青年学生留在农村,激发乡村人才振兴新动力。

3.4 合理有序推进

发挥优势,打造培训品牌,建立稳固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支持高校师生团队长期驻地式、陪伴式、浸入式服务。建立、命名、挂牌一批创客空间、项目孵化基地、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园区、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以点带面效应,构建高水平、接地气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体系,开展好实习见习、创业实训或孵化等服务。

分层分类,提升服务质效。突出学校特色、打造品牌。对于师范类、涉农类、建筑类、艺术类等不同院校及专业,结合各自办学情况和特色,就近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加速优秀社会实践及品牌项目成果转化,探索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为社会实践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的学校及地方,科学统筹调配,做好服务保障、补足其短板,形成以先进带后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5 强化考评激励

深入挖掘、主动发现涉农社会实践、实习见习、创新创业中涌现的先进青年典型、优秀项目服务团队,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青年五四奖章、两红两优、村村都有好青年、青年创业奖等选树工作。开展先进典型校园巡回主题宣讲活动和先进事迹报告会,讲好实践故事,切实发挥榜样引领带动作用,引领更多有志青年建功乡村振兴。

建立社会实践共建项目双向评价机制,将支持、服务高校涉农实践、创业工作情况纳入团系统绩效考核指标,定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建设考核督导工作。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对优秀项目活动表彰奖励,以组织优势服务高校实践育人。

3.6 加强宣传推广

主动宣传造势,创新载体,线上线下共同助力。鼓励学校、乡村宣传橱窗专题展示项目活动。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大型线上项目展示、活动联谊、故事分享会或直播活动。提炼工作重点和特色亮点,推送专题栏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现实践师生的青春风貌和精彩成果,与广大青年学生积极互动,培养激发乡村就业创业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吸引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将线下积极开展与线上加强传播相结合,借助团属媒体矩阵广泛传播,开展“我和我的家乡”“直播看家乡”等青年网络活动,设计制作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一批乡村振兴主题歌曲、动漫、微电影等文化产品。

因地制宜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云直播”等方式开展“云实践”,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推出乡村振兴“云课堂”“云展厅”“云展览”,提升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项目品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活动
大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演出活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牛年到,节日活动可以这么“牛”
“拍手歌”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活动掠影
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