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空间”视角下高校地理研学初探
——以食物系统研学路线设计为例

2023-03-17 13:29马恩朴叶玮怡廖柳文
地理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学空间

马恩朴 叶玮怡 廖柳文 兰 芳

(1.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长沙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22)

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始终以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重大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自身学科使命。[1]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也关注不同尺度下国土空间的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与管控,其知识体系具有源于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的特点。从各高校地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践教学环节占有相当的比重。

与基础教育阶段侧重于地理认知和省情国情教育不同,高等教育阶段的地理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知识构成、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实现从解答给定问题向解决现实问题的跃升,从而成长为具备知识整合与沟通能力、会提问、能解决问题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创新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的认知视角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基于大学生专业认知实习以地理研学为主的实际,以改进专业认知实习为出发点,聚焦本科阶段的地理研学,将“流空间”视角引入高校地理研学实践,介绍基于地理流的几类研学路线及其能够承载的研学内容,探讨在“流空间”视角下进行研学主题确定、研学地点选取、研学路线设计和研学方案实施的总体思路,并以2021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城市珍馐,何以‘乡’连”为例”,探讨基于典型“流空间”——食物系统的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以期改进地理学科专业认知实习的组织逻辑,使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收获。

一、地理研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研学旅行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关注实地野外考察和户外教学,地理研学方面主要关注地理化学、地质学和环境教育等方向。[2]相关研究发现户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环境感知的敏感性。[3]野外考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Orion等认为应结合课程教学适时开展野外考察。[4]Seaman基于历史视角,围绕“跨文化性”“性格与个性”“宗教与灵性”“空间与位置”4个主题论述了欧美户外教育的发展史。[5]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许多国家对户外教育的关注和讨论都在增加,这一学科领域正在蓬勃发展。[6]然而,户外教育仍存在与当地学校环境脱节、专业教师的现场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户外教学活动缺乏良好组织、部分学生产生边缘感等问题。[7][8]

国内关于地理研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地理研学理论探讨、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地理研学实施策略、乡土地理研学以及地理研学与思政5个方面。理论方面,学者们探讨了研学旅行在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中的载体作用,[9]以及地理研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10][11]总结出面向研学需求的地标地理应当具备现实性、历史性、先进性、社会性、综合性和未来性等特征。[12]特别是《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了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13][14][15][16]为规范地理研学活动,促进地理研学有序、有效和扎实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7]

围绕地理研学,众多学者探讨了研学方案的设计问题。例如,娄晓黎分析了地理研学旅行中目标和路线设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改进对策;[18]吴振华等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4个方面探讨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化的方法;[19]闫长斌等以嵩山地区为例,探索了地质实习与地理研学一体化建设的方法;[20]周泽甬、陈桂珍和陈健则分别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和LPC教学法(Lecture Presentation Comments)在地理研学实践课中的应用。[21][22]另一部分学者围绕典型自然或人文资源,从不同视角设计了一系列地理研学方案。例如,吕小璇等基于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文化层“四层一体”逻辑框架设计了岱崮地貌的研学方案;[23]黄莺等采取任务驱动模式,从研学主题确定、研学任务设置、研学评价和研后总结4个方面对腾冲火山、热海的地理研学进行了整体设计。[24]此外,基于恋地情结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与实施、场馆类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地理研学旅行的校际联合、乡土地理研学开发和地理研学融入思政元素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多的研究探讨。[25][26][27][28][29][30][31]

总之,目前国内外在地理研学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知行合一”、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提升地理实践力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共识。[32][33][34][35][36][37][38][39]然而,有关地理研学的实践和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地理研学的现有实践和研究主要面向中小学,特别是初高中学段,而对大学本科阶段如何设计地理研学课程、如何开展研学教育活动的探讨很少;二是现有的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主要基于地点空间的思维而非流空间的思维,其在提升地理实践力方面的效果较好,但是在培养综合思维和完善区域认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一方面,面向大学生的地理研学课程应当体现高阶性。另一方面,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并非封闭系统,受温盐梯度、气压梯度、地形梯度、食物丰度等地理梯度力影响,地球表层本身即存在水与大气运动、物质运移和生物迁徙等多种形式的“地理流”。而随着空间分工、专业化生产与集聚经济的形成,人地关系的互动模式已变得高度网络化。因此,很有必要将“流空间”视角引入高校地理类专业的研学实践,通过带领学生追踪“地理流”,引导其掌握地理学观察世界的思维方法,即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赖和尺度间的相互依赖,[40][41]进而更好地探究地球表层系统人文与自然要素的时间—空间变化,思考地理流的空间模式、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及其社会经济与环境效应等问题,实现对专业研究对象更加系统、高阶及深入的认知。

二、基于地理流的研学路线类型

地理流是指事物在不同空间位置间的流动,涵盖一切可见及不可见要素的空间转移,[42]如地表径流、大气运动、物种迁徙、货物运输、人口流动、文化扩散、技术转移等。为提升研学实践中学生对地方之间、尺度之间相互依赖的认知水平,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基于地理流的研学路线类型。

1.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对一大类居民空间行为的总称,具有多尺度特性,主要包括区域尺度的人口迁移、城市尺度的职住通勤以及跨尺度的休闲旅游行为。同时,人口流动还是空间关联的重要纽带,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各不相同的影响。

围绕人口流动现象,可设计从流出地到流入地的研学路线。结合中国人口流动以“乡—城”流动为主的特点,[43]以人口流失突出的典型乡村为研学起点,以起点区域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为研学终点,从“乡—城”人口流动的时空特征和成因机制、人口流动对乡村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等方面设置研学主题,串联人口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以此设计研学路线及研学方案。

2.供应链物流

供应链连接生产与消费,[44]是透视企业网络及其空间关联、全球—地方互动关系、城乡互动关系以及城市群功能联系的重要视角。物流则是连接供应链内部各个主体的最重要的桥梁,是供应链活动的实质性内容。供应链物流不仅是空间分工、专业化生产和集聚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确保空间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正常运作、保持集聚经济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

围绕供应链物流,在保证研学可操作性的前提下,选取生产组织关系相对简单的供应链类型。聚焦其中的核心企业和关键设施(如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沿企业生产组织的空间关联方向组织研学活动。从企业区位、生产组织及其空间关联、全球—地方互动、城乡互动、区域分工与协作、城市群功能联系等方面设置研学主题,形成从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仓储、批发零售到消费的研学路线及方案。

3.基础设施廊道

尽管供应链物流类的研学路线会部分涉及基础设施廊道,但其有自身的特殊性。除物流通道以外,常见的基础设施廊道还包括客运通道、能源输送通道、跨流域调水工程等。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廊道作为人口、资源、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的物理载体,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具有突出的研学价值。

结合具体课程的教学需要,选取典型的基础设施廊道开展专题式地理研学,如高铁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估以及能源输送通道对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等。

4.物种迁徙

物种迁徙是生物种群为适应季节变化、潮汐涨落、水源与食物短缺或极端天气变化以及为躲避天敌、繁殖后代而进行的迁徙行为。物种迁徙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流,通过授粉、控制害虫、提供美学价值等生态系统服务将不同的地点空间联系起来,是人地系统近远程耦合的核心机制之一。[45]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栖息地逐渐退化,迁徙物种也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和生存挑战。因此,物种迁徙值得作为研学对象纳入地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围绕物种迁徙,同时考虑研学的可操作性,选取较短的迁徙路线,或选取迁徙路线上的部分中途停歇地和自然保护区,从物种迁徙的成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迁徙物种的影响、栖息地质量评价等方面设置研学主题,设计研学路线及研学方案。

5.流域水系

流域通常指地表被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流域内由干流和各级支流按等级连接所形成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流域不仅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水文单元,也是观察人类与环境互动、研究人地耦合系统的重要窗口。流域中最主要的因子是水,水系及其所形成的径流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正是由于水的流动性及其生态与经济功能形成了流域上中下游、干流与支流之间的地理关联性及流域环境资源的整体联动性,使流域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生态系统。

由于流域水系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且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要素,因此在研学组织方面相对灵活。可视具体需要选取大小合适的流域,从流域水土保持、水文效应、流域生态补偿以及乡村振兴、内河港口与区域发展等方面设置研学主题,沿上游—中游—下游、河源—河口或反方向设计研学路线及研学方案。

此外,还可结合线性文化遗产、高技术走廊、红色旅游线路等设计基于地理流的研学路线。

三、“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总体思路

1.“流空间”概念内涵

曼纽尔·卡斯特将“流空间”视为信息社会的空间理论,认为各种组织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关联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关系,在信息社会中主要受到信息流动的影响,使得各组织和机构所处的空间呈现出“流空间”形态。[46][47]在此基础上,董超引介了“流空间”理论,指出流要素的运动及其地域组合本身即表现为“流空间”过程,[48]进而将“流空间”定义为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信息流负载各要素流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交互性网络化空间,[49][50]认为“流空间”由流要素、流载体、流节点和流支配系统四个部分组成,[51]使社会学意义的“流空间”概念拓展到地理学领域。

由此观之,“流空间”概念重点强调的是空间的运作方式,即空间通过流来运作,此处的流包括实体流和信息流。[52]在这种意义上,可将“流空间”简要定义为以信息流负载地理流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交互性网络化空间。

2.“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总体思路

“流空间”视角为追踪地理流、探究地理事物的运作方式及运行规律、深刻认知地方间及尺度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是有效组织地理研学、防止研学内容条块分割的一种新思路。在“流空间”视角下进行地理研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及思路。

(1)研学主题确定

根据研学定位(专题式研学、综合性研学)及具体目标要求确定研学主题。其中,专题式研学可围绕流要素和流载体本身进行设计;综合性研学则在流要素和流载体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地理流驱动或与地理流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纳入研学主题。也可从流节点综合分析和流支配系统两个方面确定综合性研学主题。例如,围绕流域水系可开展自然地理专题研学,也可开展流域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等综合性研学。

(2)研学方案设计

在确定研学主题的基础上,以至少一种地理流为依托,选取研学地点,设计研学路线。将研学主题进行分解细化,进一步明确各研学点的研学目标、研学任务和研学成果评价等内容。总体上,一套完整的研学方案应当包括研学背景和意义、研学理念及思路、研学对象、研学目标、研学主题、研学地点、研学路线、研学内容及任务、研学成果评价、特色体验、安全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等方面。

此外,研学方案应当兼顾创新性与可行性,在避免走马观花的同时应当注重可操作性,不以重现要素流网络的完整图景为目的,而应基于代表性的流空间片段,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现象的内在机理。

(3)研学方案实施

实施环节应体现研究性学习理念,构建“结合专题讲座的行前动员准备”“结合具体任务与研学主题的行中情境问题”“结合多维评价与总结提升的行后成果交流”的地理研学实施体系,强化过程性指导。研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描述现象、抛出情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执行具体研学任务,随后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的研学发现进行归纳总结,呼应研学主题并提炼出理论模式。注重研学后的成果交流与总结提升,在研学成效评价方面注重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实施多维评价。

四、“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实践——以食物系统研学路线设计为例

在论述基于地理流的研学路线类型以及“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本文以2021年全国地理研学方案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城市珍馐,何以‘乡’连:从新化到长沙的食物系统探寻之旅”为例,分享“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的一点初步尝试。

结合此次大赛的主题要求,笔者团队提交的方案——“城市珍馐,何以‘乡’连”(以下简称“方案”)以食物系统作为“发现地理之美”的主线,以紫鹊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为起点,设计一系列研学活动,在新化紫鹊界梯田和长沙各大批发市场以及市井街巷太平老街之间寻找食物的足迹,在追踪食物流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地理之美。

该方案的核心主线——食物系统,是由初级农产品生产、食物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共同组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53]刻画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系列过程,本质上是衔接乡村与城市、产地与全球消费市场的产业链和价值链。[54]因此,从“流空间”视角来看,该作品属于典型的供应链物流类研学方案。

方案设计的研学内容由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组成(见图1)。其中,生产环节的研学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紫鹊界进行,主要任务包括:1.与当地政府及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了解紫鹊界基本情况;2.观赏紫鹊界梯田,引导学生从气象、水文、植被、岩石、土壤、地形等多角度探寻紫鹊界梯田的水源之谜,了解自流灌溉原理;3.参观景区内的烈士塔,融入思政教育;4.向农户发放问卷,深入调查农户土地利用、农耕文化传承以及农户生计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5.体验贡米收割、打谷、晒谷、制作竹筒饭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

图1 案例作品的主要研学内容

流通环节的研学活动安排在长沙市的5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研学任务包括:对市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功能布局以及周边配套设施情况,培养地理观察力;访谈市场负责人,了解批发市场的历史、经营状况、农产品数量与类型以及批发市场与紫鹊界的农产品供应关系等;向市场内的批发商户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批发市场的货物种类、产地来源、农产品日均进场量、年交易量、在长沙市内的主要供货地、月交易量以及月盈利情况等;基于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和制图,提高绘图技能,增强思维具象化、数据可视化和分析图解化的能力。

消费环节的研学活动选择在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街开展。太平街是最具长沙特色的餐饮消费空间之一。同时,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街也易于同生产端的农业文化遗产形成某种意义上的“时空对话”。消费端的研学任务主要包括:太平街餐饮业态空间分异调查、太平街不同区位目标消费群体分异调查、太平街消费者餐饮感知评价、太平街不同区位餐厅的地方营造策略分析、以及消费者食物浪费现象调查5个方面。

此外,该方案还制定了研学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及疫情常态化防控方案,制定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研学成果评估表(见表1),明确了各研学主题的成果内容、分值及评分标准,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表1 研学成果评估表(以生产环节为例)

五、结语

地理研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效的地理研学能够重构地理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在知识与现象、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对应关系。研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还能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学科综合素养,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及高校地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学观察现实世界不仅强调地方的综合,也强调地方间的相互依赖和尺度间的相互依赖,[55]三者组成地理学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然而,大部分现有的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主要基于地点空间而非基于流空间的视角,导致地理研学的现有实践和研究更多侧重于地方的综合,而相对忽视了地方间相互依赖和尺度间相互依赖。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流空间”视角下进行高校地理研学设计与实施的初步构想,在介绍几类典型地理流研学路线的基础上,探讨了“流空间”视角下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总体思路,并通过一个竞赛获奖案例分享“流空间”视角下的研学方案设计实践。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地理研学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新思路,以提升高校地理研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通过更加有效的地理研学助推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空间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