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木偶戏造型艺术特征与创新设计路径探析

2023-03-19 05:07王丽丹李明书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木偶戏辽西木偶

王丽丹, 李明书

(中原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辽西木偶戏融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及舞台装置于一身,彰显着东北地区独特的木偶艺术风格与美学价值。木偶造型艺术通过对剧中人物外在形象的塑造和演员的操纵表演,赋予人物生动的外貌特征和鲜明的性格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和文化价值,凝结着历代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智慧。溯源辽西木偶戏并分析其造型艺术特征,并结合创新设计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能以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也将促进辽西木偶戏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1 辽西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现状分析

1.1 辽西木偶戏的溯源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民间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表演历史悠久,因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与民间艺人表演唱腔的交融,同时兼具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种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清代是木偶戏走向民间的鼎盛时期,《嵊县志》中也有关于节日时民间木偶戏演出的记载“民间各于祠堂社庙,结彩幔、悬花灯、鳌山银海、为傀儡戏、狮戏,穷极其巧… …”[1]。这一时期辽西木偶戏也应运而生,因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与阜新、朝阳、盘锦和葫芦岛并称“辽西五市”,辽西木偶戏由此得名。辽西木偶戏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影响,孕育出自己独特的造型粗犷但不粗糙木偶造型艺术和种类丰富的的木偶表演形式,到清末就已经有了脱胎工艺和鱼皮面加胶脱胎偶。

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局势动荡,但以广袤乡下乡村为主要演出场所的民间木偶戏的发展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辽西文工团木偶剧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思想指导下迅猛发展,成立了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制作工艺在第二代制作传承人、中国第一代木偶大师索万金的带领下,研究出多项世界木偶艺术的首创成果,历经几代传承人的发展和改进,其精湛造型工艺使木偶极其轻便且操纵灵活,表情生动,现如今一直是海内外享誉盛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精品。

1.2 辽西木偶戏的传承现状

辽西走廊的独特地域与复合性的走廊文化,创生了中原汉族文化与辽西北方民族文化血脉相连的辽西木偶戏,为民族文化的文脉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与歌舞戏剧样本。2006年,辽西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传统的表演艺术受到新兴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传统木偶戏的功能性已经逐渐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隐去色彩,受众范围日益萎缩,制作人员普遍年事已高,剧团的从业人员青黄不接。

在与传承人高鸣鹤老师交流中得知,针对辽西木偶戏目前面临的困境,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木偶艺术学艺过程复杂辛苦较难坚持;二是工作人员基本收入偏低,剧团资金匮乏;三是木偶戏多年以来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民俗活动的联系愈加消退。中国艺术史学者杭间在《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中的遭遇》[2]一文中指出传统工艺的没落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片土壤”,所以促进辽西木偶艺术的传承发展重要的是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之上,通过新的设计手段使传统艺术焕发生机。辽西木偶艺术相关文化产业产品需要抓住时代机遇,去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辽西木偶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辽西木偶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Vosviewer工具进行视觉图像计量分析,明确表明了目前国内辽西木偶戏(见图1)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木偶戏(见图2)的相关研究还是有较大拓展空间的。

图1 辽西木偶戏国内研究趋势Vosviewer分析图Fig.1 Vosviewer analysis chart of domestic research trend of puppet show in western Liaoning

图2 扬州木偶戏国内研究趋势Vosviewer分析图Fig.2 Vosviewer analysis chart of domestic research trend of Yangzhou puppet show

目前的文献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辽西木偶戏基础理论的梳理,国内有关木偶戏研究的书籍大多从地域文化角度对其造型特点、戏剧风格的影响展开研究,其中也会涉及对其舞台装置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表1 辽西木偶造型艺术方面的研究

表2 辽西木偶艺术的技艺传承、文脉起源方面的研究

木偶戏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还有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从辽西木偶戏提炼出的造型艺术特征可以为现代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提供多元应用和全新表现语言,能够为锦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思路,也有助于传统非遗辽西木偶戏的传递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辽西木偶戏的人物造型特点

2.1 生活化的形象设计

辽西木偶戏的人物造型在传统木偶制作基础上更为写实化、生活化。中国多数地区的木偶戏都会受到当地传统戏曲的影响,表演风格多以“戏曲风”为主。例如湖南邵阳木偶戏演出剧目大多以祁剧和邵阳花鼓中的剧目为基础,遵循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造型程式来进行形象设计。而辽西木偶戏的剧目主要以“戏剧风”为主,人物造型设计更贴近现代人的日常装束,有着较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在外在造型上不受戏曲造型程式化的制约,以剧目中对于人物背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求为主。20世纪60年代,电影木偶剧《小铃铛》(见图3),小铃铛的造型是以中国传统少年儿童的形象为原形,发型是当时小朋友的传统发型,眼睛笑眯眯的弯一条缝,脸蛋就像红苹果一样圆圆的,既可爱又能巧妙的隐藏安装“活嘴”装置在下巴留下的缝隙(见图4),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童天真聪慧的可爱样貌。

图3 《小铃铛》中的木偶小铃铛Fig.3 The puppet Little Bell in “Little Bell”

图4 《百里负米》中的木偶爷爷Fig.4 Grandpa Puppet from “Hundred Miles”

2017年的原创作品《百里负米》,由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场,整体服装造型融入中国传统服饰元素,面目表情灵动,可以做出动作与台下观众互动,快速地在舞台上与观众拉近了距离。剧团不停地在演出中总结问题并积极改进,比如改造木偶的“活嘴”装置,从最初嘴巴两侧有明显的机关痕迹到后来几乎不可见,为解决上镜面部在镜头反光的问题,制作人员采用化妆海绵均匀蘸取的方式,使面部呈现更贴近真人皮肤的自然状态等(见表3)。

表3 辽西木偶造型改造前后对比

2.2 粗犷大气的整体风格

辽西木偶戏的造型风格从整体来看有着明显的粗犷但不粗糙特点。诗人高适的《营州歌》中写道:“营州少年满原野,狐裘蒙节猎城下;我虏酒千杯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诗中形象地描绘出辽西地区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域文化和豪迈大气的民风民俗,辽西木偶戏的整体木偶造型以及演员操纵木偶时大幅度的舞台表演动作,都呈现出北方民族磅礴大气的造型特点。

在面部造型上,辽西木偶的五官比例很贴近东北地区成年人相貌的普遍特征,比如男性脸型多为长方脸,眉弓较为立体,中庭长,身形魁梧。对于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辽西杖头木偶并没有固定的体型限制,大型偶身可高达1.7 m,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大型偶还更大一些。即便如此,木偶本身的自重依然是同体型的中国民间木偶中最轻的,木偶在舞台操作时使用自如,实现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2.3 超越真实事物形态的夸张性

木偶通过戏剧戏曲的媒介像观众传达故事的表演形式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能表现超越真实生活场景的故事。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木偶剧院艺术部部长马克立博士曾经表示“木偶在这里并不是活人的缩影或替代品,而是可爱的、小巧的、有独立生命的象征和典型,通过它们的个人特性创造出对人类的感情、弱点、情欲和命运的含有微妙的、讽刺的、古怪的或飘忽缥缈的反映。”[3]木偶艺术可以在表现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表现出寻常演员难以表现的人物形象和肢体动作,从而达到夸张形象和动态的效果。

木偶造型具有的夸张性和装饰性,可以生动地演绎动物对话的场景,动物人格化是经常在戏剧中使用的一个手段,对于小朋友来说用动物来演故事是符合儿童心理的,辽西木偶戏抓住了木偶戏不仅可以表演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更是非常适合表达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这一优势,创排了改编自普希金的著名童话故事——《渔夫与金鱼》,实现了海星和海龟、小金鱼和爷爷在舞台上的生动对话,在塑造渔夫渔婆的形象时生动的实现了本土化转换,制作出引人入胜的儿童木偶剧。

3 辽西木偶戏造型艺术的传承价值

3.1 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

据《明一统志》记载:“金川在锦州西,亦曰锦水,州以此得名”[4]。锦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复合型文化使辽西木偶戏汲取着来源于不同文化的优秀土壤,发展出多种不同操纵方式的木偶种类,木偶种类繁多(见表4),这也是辽西木偶戏与其他地区木偶剧种类的显著区别之一。如今,因剧团人员有限,演出只能以杖头木偶表演为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锦州木偶剧的发展目标也是希望多塑造经典的东北人物形象,去表现更多带有地域文化符号魅力的剧目。

表4 辽西木偶种类及相关造型工艺内容整理

辽西木偶在制作时的选材也很具有地域特色,纯手工制作的木偶命杆部分的木质部分和双手都选用东北的椴木进行雕刻,因为其硬度适中,耐磨损抗腐蚀,细胞间质结构均匀致密,不容易开裂和变形,具有较强的韧性,适合手工制作。

3.2 精湛的造型工艺创新

我国传统木偶造型制作大致分为三分雕七分画、雕绘结合、可塑性与随意性这3个阶段[5]。辽西木偶戏木偶造型设计制作创始人蔡大田是著名的雕塑家,许多木偶形象由著名美术家张光宇、张仃参与设计,所以从创作伊始就非常注重雕刻技法,雕绘并重。木偶的制作流程为初步设计、雕刻、翻模、磨光、糊纸、打磨、打底、化装等多个步骤,每完成一个步骤都要静置风干数日,工艺繁杂。

辽西木偶戏的木偶装置在全国首屈一指。索万金发明的“活手弹簧”结构使木偶手指不需要操纵只随着演员手腕的活动做出优美的舞蹈动作;“飞天”偶(见图5)是世界首创的空中转体杆式木偶,偶身的材料采用软体泡沫海绵,使得木偶的身体具有了柔韧性;通过缩短命杆使木偶可以完成更多的腰部动作等重要成果,将杂技、书法等更多的传统文化融入表演中,赋予木偶在表演时可以做变脸和画竹写字等特技装置(见图6)。

图5 辽西木偶戏《飞天》剧照Fig.5 The puppet show “Flying Sky”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图6 木偶画竹技艺展示Fig.6 Puppet painting bamboo skills show

4 辽西木偶戏艺术创新设计路径探析

4.1 辽西木偶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2022年8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各项政策,振兴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事项已经正式步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数字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但是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辽西木偶戏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开发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大的发展和传播空间,具体问题与拓展路径如下:

问题一,尽管近年来锦州市政府对当地非遗项目的扶持成上升趋势,但是其艺术衍生设计项目开展不够充分而无法吸引更多观众;传统艺术形式没有与新时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传播路径存在创新发展局限性的问题,阻碍产业化发展。

问题二,锦州木偶剧团是民营剧团,从生产木偶到演出再到开发艺术衍生品都由剧团亲力亲为,制作周期长,大规模发展与传播十分受限,因此辽西木偶戏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受到很大阻力。

应对路径一,文旅融合。从地域文化角度上看,锦州市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辽西走廊”东端,是风景名胜众多的沿海旅游城市,剧团有机会广泛吸引外界的观众。因此,应通过丰富演出形式增加对辽西木偶戏的宣传,吸引更多观众,使木偶文化艺术和当地的旅游业协同发展。

应对路径二,设计赋能。目前辽西木偶戏的文创产品大多都是针对少年儿童群体,如进行新形式新题材的艺术创作与衍生品开发,以设计赋能文旅文创的实质性融合创新,能够有效扩大受众面,从而促进辽西木偶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4.2 辽西木偶艺术文创开发设计思路

将传统木偶戏元素提炼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创新设计,去创造和提供更多的非遗文化产品,必将是推动辽西木偶艺术“活态化”传承的有效途径(见图7)。如台湾木偶艺术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戏偶造型的精致化和拟人化、改进操偶方式等方式创新霹雳布袋戏,随着IP时代的到来,霹雳布袋戏也逐渐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IP形象,霹雳布袋戏就是在保留制偶师和操偶师的传统技艺和保持原创剧本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地利用当代元素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霹雳美学”。

图7 辽西木偶戏创新设计路径线路图Fig.7 Western Liaoning puppet show innovative design path map

辽西木偶戏可以在不断拓展研发新剧目的同时,结合自身的辽西风情、东北民族民俗文化、剧本剧情等等开发设计出辽西木偶戏的IP形象和文创周边,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进行合作授权,扩大影响力。因为剧团规模有限,所以辽西木偶戏的文创产品开发需要地方经济的支持,依托本地旅游业的优秀资源,通过和当地的知名品牌建立合作等多种方式,打造企业销售等多元化的文化产业链。

5 结语

促进辽西木偶戏的更好发展和传承,才能真正意义上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从文化再生的角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文化保护。辽西木偶戏的造型特征和创新设计研究,是将宝贵的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的崭新路径。研究不但能够赋予辽西木偶戏“活态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新的文化内涵,亦能为锦州市文创产业特色建构与文脉传承的创新性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验证。

猜你喜欢
木偶戏辽西木偶
木偶和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走近木偶传承人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