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跨平台剪辑技术解析

2023-04-15 15:14方荣国
现代电影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跨平台代理软件

王 祁 方荣国

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有限公司,北京 101400

1 概述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工业和艺术产物,从诞生至今,电影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当前,数字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影视艺术也不例外。数字电影技术诞生仅有半个世纪的时间,所以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样也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作为电影艺术和电影技术的重要环节——电影剪辑制作,更是越来越显示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电影非线性剪辑工艺的不断进步,在电影的制作中出现了混合帧率、多平台的联合剪辑。在体现联合优势中,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工程文件信息因不能完整导入,而出现工作中断等问题。面对这些实际情况,作为一线剪辑工作者,立足于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寻找解决办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指导。

2 电影项目中剪辑使用的软件

现阶段在电影剪辑制作领域里,运用最为广泛的制作软件主要有两款,其一是Avid (Avid Media Composer),其二是Final Cut Pro。在众多的剪辑软件中,电影剪辑为什么会选用这两款软件呢? 因为这两款软件,都是针对电影而专门设计与开发的,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这两款软件对于前后期制作的多部门协同工作有更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电影剪辑在一个项目中同时使用两个软件进行跨平台操作,这与Avid和Final Cut Pro两个软件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关,二者既涉及了PC 电脑的Windows系统,也使用了苹果的Mac系统。

2.1 Avid 的面世和发展

电影在胶片时代,剪辑是线性方式的,简单来说要做任何修改只能在一卷胶片上,按照排队的前后顺序用剪刀进行剪辑。现在看来有些原始和低效,Windows 95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是1995年发布的,在1987年要想实现非线性剪辑,真的可以称为是梦想了,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Avid诞生了。

Avid可以称为是最早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被行业认可的剪辑软件。Avid利用计算机将电影胶片的图像信号、视频信号通过扫描的方式,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信号,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非线性剪辑,使剪辑摆脱了剪刀,更快捷、更自动、更宽广地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在电影项目的庞大素材体量和素材管理中,Avid有着强大的能力。Avid可以将多种格式的信号,如高清、标清、NTSC制、PAL制式等进行编码。

电影项目确认使用Avid后,在具体剪辑制作前,需要对整个项目的设置进行统一规划。对工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设置,比如电影制作中多以24P帧速率为准。帧速率的参数有30FPS的NTSC 制、25FPS的PAL、高清的50/60FPS等,同时需要设置好画面的分辨率、色彩空间、宽高比,是否是立体影片等信息。

诸多参数确认后,开始导入视频与音频素材,导入的素材会生成Avid专用的数据文件,其格式为MXF。此格式会自动记录素材的相关信息,如素材的帧速率、时间码等,在剪辑工作中的剪、切、叠画、淡入、淡出、变速等所有的操作信息,都会完整记录在项目文件中,当切换到其他Avid系统或多机器协同工作时,这些信息会随着存储的工程文件一起调入到新的环境中。

Avid具有完善的系统环境,虽相对封闭但有很好的优势,需要跨系统平台工作时,就会遇到新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新问题,也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2.2 Final Cut Pro 面世和发展

1999年,此时的Avid在电影剪辑圈已如日中天,地位稳固且无人可以撼动,其在好莱坞制片人中广受关注,而且成为了世界级剪辑大师们的得力武器。在如此情况下,苹果公司在推出Final Cut Pro时,采取的应对是低价策略,仅为999 美元,相对于高价的Avid,这个价格在当时是相当诱人的。

Final Cut Pro设计定位是一款专业的影视非线性编辑软件,在与Avid剪辑功能具有竞争力的同时,也在特效、音频、色彩校正、支持格式等多方面有所拓展,给用户使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和更好的工作感受。

兼容性是其特长之一,Final Cut Pro开发时考虑到了苹果公司自己的QuickTime播放器,所有能在QuickTime播放的媒体格式,都可以在Final Cut Pro中原生地、实时地处理,这样对比Avid素材导入,就大大节省了剪辑制作的时间。

从初代Final Cut Pro的推出,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个版本了,各版本间有明显区别。本文中提及的Final Cut Pro版本,选用了7.0.3版,该版本是当下使用人数较多和时间持续较长的版本。本文侧重剪辑,版本不在此赘述。

多年来,越来越多使用Final Cut Pro剪辑的电影作品公映,其性能稳定、操作便捷,获得了众多剪辑师的青睐,已占领了剪辑界的半壁江山。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Final Cut Pro只能在苹果系统中运行和使用。

3 剪辑在电影项目中的主要任务

一部口碑好、票房高的电影,首先应该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其基础就是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剪辑团队的组建同样需要找到合适的人,这里的合适不仅仅是剪辑师的专业性强,还要看他的档期、创作状态,关键的问题是:在此部影片的剪辑过程中,会投入多少精力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好的剪辑团队不仅可以提高影片的质量,也会在高效创作中节约影片的成本支出。剪辑组的建制一般会设有剪辑指导、动作特效剪辑、剪辑、剪辑助理等,不同的电影项目会根据影片的题材、制作周期的长短等情况,来搭建剪辑团队。在启动剪辑工作之前,会确定好具体使用的剪辑软件。后期制作前置在电影项目生产中已从概念落实到了实际拍摄中,现场剪辑已是常规设置了。与胶片时代看样片需要的周期相比,从时间上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会把一些前期不易发现的问题提前发现,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重拍或找到办法来进行补救。剪辑的提前介入,会相应延长剪辑在剧组工作的周期,但与起到的作用来比较,无疑是值得的。

剪辑部门的工作根据电影生产周期,大致分为3个阶段。团队组建完成后,首先是前期跟组,现场剪辑部分,然后是电影杀青,进入后期生产部分,最后是影片剪辑完成,配合内容审查、修改、各种宣发、技审等直到影片全部完成。

剪辑部门最主要的工作:

(1)电影画面代理素材的管理 (原始拍摄的电影画面一般不会直接用于剪辑);

(2)建立与代理素材相对应的项目工程并导入代理素材;

(3)针对代理画面进行场次的标注;

(4)导入声音文件与代理画面进行同步;

(5)针对声画同步好的素材进行剪辑;

(6)画面剪辑完成;

(7)针对后期各部门的要求,输出相应文件(提供给声音部门的文件需要输出MOV、OMF、EDL,提供给视效部门需要输出MOV、EDL、XML等)。

当下多媒体、多平台、移动端的多方需求,使得电影项目刚刚立项就要面对宣发等不同情况,剪辑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平台需要的各式声画物料都需要剪辑环节的帮助。上面列出的工作任务已经变成剪辑团队的基本工作内容。

4 电影跨平台剪辑遇到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同一电影项目的剪辑团队会统一使用同款剪辑软件进行协同工作。但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剪辑指导、动作剪辑或特效剪辑由于创作的需要或操作习惯而出现跨平台现象。

跨平台遇到问题的阶段,首先出现在各自拍摄部分完成后,需要拍摄素材的交接;第二个阶段是在后期制作中,按场次、镜头与各部门进行版本的替换更新;最后是定剪调色时,全片所有镜头的终版汇总,也是最繁忙、最重要的环节。

剪辑部门工作时,一般是一主一辅或一主多辅来协同工作,以导演和剪辑指导所在的环节为主,动作、武戏或特效剪辑等小组为辅。剪辑工作在各自小组工作时或相同平台时是顺畅的,只要涉及不同环节跨平台素材或工程文件交接时,各种问题也就出现了。

上文介绍了电影两大剪辑主力软件Avid和Final Cut Pro,这里也主要讨论这两种不同的非线性软件,无法避免地出现在同一影片中,生产遇到问题时,一般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文件格式问题

两种软件读取的文件格式是不能互认的,或者可以识别但读取信息不完整。Final Cut Pro 7.0.3输出文件格式是MOV、EDL、OMF、XML,Avid输出的格式是AAF、EDL 等,不同的格式在相互传输中会出现问题。

剪辑工作的第一步是拍摄素材的输入,两种剪辑软件对画面代理素材要求的格式是不同的,Avid需要的格式是MXF,Final Cut Pro 7.0.3需要的是MOV。在项目时间线编辑的过程中Final Cut Pro 7.0.3无法直接读取Avid的素材文件,而Avid在编辑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导入MOV 文件,但是需要生成自有的MXF 文件,这个过程就需要额外的大量制作时间,会降低剪辑工作的效率。

目前,很多软件对不同格式的兼容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因电影项目要求的严苛性,在跨软件传输工程文件时,要格外小心,尤其是文件格式可读取,但信息不完整的隐蔽问题。

4.2 多轨道问题

Avid输出的EDL文件所含的轨道数量与Final Cut Pro是不同的。Avid输出的EDL含有4轨视频和8轨音频,Final Cut Pro的EDL文件含1轨视频和4轨声音。这是格式所包含的轨道数量,实际操作上是有不同的。

Final Cut Pro输出EDL时,是1轨视频4轨声音,但实际情况是多轨画面和至少12条以上的声音轨。录音师在与剪辑环节交接声音文件时,会把录制的所有声音轨混合成一条WAV 文件,这条文件通常有4~6轨,剪辑时会使声音前置或延续,这就会有12轨以上的声音文件。由于EDL 格式仅有1轨视频4轨声音的特性,这在同软件中跨机器工作是没有问题的,但会在跨软件时出现问题。

4.3 工程信息问题

一般情况下,一部片长100分钟的电影,镜头数量大概在1500~2000个镜头左右。拍摄的素材量在40~60个小时范围都属于正常。胶片时代,因成本问题,拍摄的素材量要小很多。

这里以笔者参与剪辑的影片《铁道飞虎》为例,123分钟的片长,因含有动作篇幅,影片的节奏较快,镜头数量达到了近4500个。全片拍摄的原始素材量超过100小时,其剪辑时间线上的信息可谓庞大且繁多。

剪辑时间线上的画面和声音轨都是多轨同时存在的。镜头中包含的剪辑信息,比如素材剪切的头尾点信息、叠画、淡入、淡出、变速 (含曲线变速)、高速拍摄的画面等,包括需要与声音进行同步,跨平台交接过程中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上面提及的剪辑信息是容易看到的,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隐藏看不到的信息,比如原始素材拍摄时间、卷轴号、视频编码等,都是需要特意查看才能知晓的。当工程文件跨平台交接时,因代理素材分条合板时的命名识别不出来,而识别成拍摄时原始素材的名字,这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4.4 软件兼容问题

Avid和Final Cut Pro软件之间,在各种文件衔接中,如XML、EDL 格式虽然可以读取,但不能完整互认。比如视效部门已经和导演确认的,特效剪辑完成该组的制作内容需要回套到总时间线上看整体效果时,就会出现视效剪辑时间线上信息丢失或不完整的问题。

上述软件给用户带来了不便的背后,还有技术上和历史发展上的原因。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个软件在迭代升级时,为了更好地兼容之前的版本,新版或多或少要牺牲一些技术的先进性。两个软件中,要做到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进行完全兼容,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工程文件信息不能完整互认,这在成千上万个镜头的项目生产中,是很严重的问题。生产要继续,可在Avid和Final Cut Pro中又找不到解决方法,如何面对困局? 我们需要找一个桥梁或者纽带。

5 有效解决跨平台剪辑问题

5.1 寻找桥梁和纽带

当生产遇到问题,就要寻找解决的方法。百余年的电影工业,其技术的发展是有脉络可以追寻的,不能局限于剪辑环节本身。追溯历史,在非线性剪辑开始之初,胶转磁完成后,把代理素材输入到剪辑软件中,才能开始剪辑工作。这个早期工作使用的胶转磁系统就有DaVinci(达芬奇)系统的身影,它不仅可以胶转磁,而且能调色,最关键的是它的诞生要早于Avid和Final Cut Pro。

1984年DaVinci系统就开始服务于电影胶片领域,并被奉为后期制作的标准。那与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与剪辑环节上下相衔接的正是DaVinci。Avid和Final Cut Pro两个软件诞生之初,输出的格式都要参照DaVinci的标准,Da-Vinci系统需要把这两个重量级的剪辑软件信息准确识别后,才能开始后续的工作。关键是几十年来DaVinci同样要可持续发展,才能在这里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5.2 解决方法和具体步骤

当摄制组决定使用两种剪辑软件时,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职责和场次的分配,哪套剪辑软件为主,哪套为辅? 这里推荐以Avid 为主,Final Cut Pro 7.0.3为辅的解决方式。

上一章节列出了问题的四个方面,下面开始从剪辑工作的初始入手,来整体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电影画面代理素材的分别管理。DIT 在转码画面素材时,需要把所有素材给Avid输出一套MXF的代理画面,然后给Final Cut Pro 7.0.3提供所需场次素材的代理画面。给Final Cut Pro 7.0.3这部分素材时,命名的方式要在保留原有素材命名信息的同时,需要DIT 在转码前针对素材添加场镜次号。这样做的目的是素材在Final Cut Pro 7.0.3中剪辑完成后,输出EDL或XML表格给Avid时,可以在Avid项目中顺畅的对时间线进行回套,并且保留有每条素材的相同命名。这样一来Final Cut Pro 7.0.3的代理素材就都包含在Avid的项目中了。

(2)在Avid和Final Cut Pro中建立各自与代理素材相对应的项目工程并导入代理素材。

(3)代理画面场次的标注。在Avid项目中,素材在保留原始素材命名的同时,对代理素材进行场镜次的添加,标注好场记单记载的相关信息 (是否为导演最满意的镜头)。在Final Cut Pro 7.0.3 项目中的素材命名之前在DIT 转码前已添加过了,这里不再需要改动,只标注场记单记载的相关信息即可。

(4)导入声音文件后,与代理画面进行同步。在这个阶段Avid与Final Cut Pro 7.0.3 的操作基本一致,如果遇到有高速拍摄的画面需要与声音进行同步时,需要把画面素材变换成正常帧率后,再进行声画同步。

(5)声画素材同步好后开始剪辑,这是最关键的阶段。两款剪辑软件虽都是针对电影专门设计与开发的,由于初始基础不同,很多内部的算法方式也有差别。比较突出的是画面素材的变速 (这里所指的变速是把正常24FPS 的画面变为48FPS 或者72FPS等)。在胶片时代如果需要画面变速,通常是以24的整数倍来进行操作。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的非线性剪辑,画面的变速已经没有那么严谨了,只重视画面剪辑时看到的效果,而忽视了画面变速时,具体倍数的变化 (如126%或91%等)。没有考虑到后期衔接时会出现的“跑帧”问题。那为什么会“跑帧”呢,这就要提及变速曲线背后的计算方式了。

在Final Cut Pro 7.0.3的剪辑时间线上,把一段画面变速为非24帧倍数的126%时,剪辑时间线的画面就会产生虚帧(帧融合的产物),由于各自软件变速曲线算法的不同,即使头尾帧没问题,也会导致变速镜头中间某一帧画面会不同。

当导演把这场戏定剪后,从Final Cut Pro 7.0.3输出画面 (MOV)、EDL、OMF、XML 给Avid回套时,会发现在Avid时间线中,回套好的变速画面与Final Cut Pro 7.0.3 输出的定版画面(MOV)对应不上,镜头会有数帧的偏差。这样就需要手工进行画面的核对,找到相对应的跑帧点进行替换。这种问题的查找和解决是非常耗时的,合理规范的使用变速技术,是Avid与Final Cut Pro 7.0.3顺畅协同工作的一个要点。

如何解决? 想到了胶片时代的剪辑工艺,针对画面素材变速,使用24的整数倍。通过实验验证,对24FPS素材变速时,取整数倍变速是可以避免回套素材时跑帧的现象。当遇到艺术创作要求技术做妥协时,要提前做好标记和实验,回套素材时卡好时长,保持好声画对位。

(6)当辅助的Final Cut Pro 7.0.3完成武戏剪辑或视觉特效部分的剪辑工作后,需要按照场次相应的输出文件MOV、EDL、OMF、XML 给Avid回套到全片中。Avid在读取Final Cut Pro输出的多种文件格式时会遇到问题,因为OMF 格式Avid无法直接读取。

这时DaVinci Resolve就可以来帮忙了,我们先回到Final Cut Pro 7.0.3中,通过XML 文件格式把相关场次时间线上画面和声音的所有信息包含进来,然后导出给DaVinci Resolve,DaVinci Resolve输出的格式为AAF,这样就可顺利进入Avid系统了。

分别把辅助的各部分剪辑工作,从Final Cut Pro 7.0.3导入到Avid项目后,就会与主时间线汇合,按照相应场次把主和辅的部分工作进行合并,就可以看到全片的完整面貌了。

(7)按照后期各部门的不同需求,可在Avid项目根据需要输出相应文件,比如提供给声音部门的文件可输出MOV、AAF、EDL;提供给视效部门的文件,可输出MOV、EDL、XML等。

5.3 小结

按照上面的7个工序,电影项目在跨平台生产中就可以顺畅地工作。看似好像挺简单的流程,为什么很多电影剧组在剪辑的跨平台生产中,遇到很多头疼的问题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电影前期拍摄周期相对较长,双机或多机位拍摄已经是常态,有的剧组会分A、B两组同时拍摄,数字时代没有了胶片成本的制约,每天记录的素材都是按小时计算,DIT 在整个拍摄及生产周期内,要同时给主辅等不同环节提供原始或代理素材,遇到补拍、视效镜头版本更替等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出错的概率还是有的。

6 结束语

电影跨平台剪辑问题,只是发展的一个阶段,技术仍在奋力向前,对艺术创作的支撑会越来越有力和便捷。文件格式的互认和兼容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导演和剪辑师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影的艺术创作上。

软件从一专向多能发展,从前些年的趋势到目前的在路上,很多软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本身起步和擅长的领域了,全能型或全流程功能成为了软件发展的目标。

软件想要赢得更多的用户,电影需要用更精彩的影片来吸引观众。需求就是最好的前进动力!

猜你喜欢
跨平台代理软件
禅宗软件
软件对对碰
代理圣诞老人
跨平台APEX接口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复仇代理乌龟君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基于QT的跨平台输电铁塔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基于OPC跨平台通信的电机监测与诊断系统
基于B/S的跨平台用户界面可配置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