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田教授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案探析

2023-04-16 05:43卞理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泻心汤胃部胃脘

卞理振

(石家庄神农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该病是由微生物、药物、饮酒、吸烟、胆汁反流等致病因素反复作用于胃黏膜上皮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流行病学调查[2,3]显示本病发病率较高,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上多表现为消化不良、胃脘部疼痛、胃胀、泛酸、烧心、嗳气、纳差等,治疗上西医以清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减轻消化不良症状等对症治疗为主[4]。该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程往往较长,且易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

王彦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历任河北省中医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河北省中医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职务。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胃炎、肠炎、冠心病、肿瘤等疾病。笔者有幸跟随王彦田教授学习4 余载,深感本病发病率高,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本病容易反复,患者多有中医治疗的诉求。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有一定优势,现就王彦田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思路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借鉴。

1 古代经典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寒邪侵体 寒主收引,寒邪侵袭人体易致气血凝滞,经脉闭阻,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中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景岳全书》中“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本病“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指出了感受寒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太平圣惠方》曰:“谓气结为肿,久久而不消,后亦成痈,此是寒气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所以溃也”,说明脾胃感受寒邪后可出现脾阳受损,寒热错杂的病证[5]。

1.2 饮食失调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的生理功能为腐熟受纳水谷,因此饮食不调易致胃病疾患。过食膏粱厚味,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易酿生湿热;嗜食生冷,寒邪易耗伤脾阳;若嗜食辛辣,直接刺激胃腑,易伤胃阴。暴饮暴食,胃纳过剩,食积胃脘,腐熟功能失司,《素问·痹论》中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记载。此外,体弱、年老等群体阳气虚弱而致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寿世保元·心胃痛》中云“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复食寒凉生冷,恣饮热酒煎煿,朝伤暮损,日积月深,痰火煎熬……故胃脘疼痛”,明确指出了饮食不调可导致胃脘部疼痛。

1.3 情志所伤 肝主疏泄,喜柔和条达,若情志不舒,郁郁寡欢,肝木疏泄不及可导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若因恼怒刺激使肝气疏泄太过,易导致肝气横逆犯胃,肝木侮土出现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脾之志为思,思虑太过则易导致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亦可导致胃脘痛。肺与脾同为太阴,若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脾为肺之母,子盗母气,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致胃痛发作。《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以上皆指明胃脘痛与情志有密切关联。

1.4 瘀血停滞 “气为血之帅”,气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肝气郁滞不畅,日久必致血液运行发生障碍,从而产生瘀血,瘀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阻滞在人体局部形成血瘀,阻碍胃络气血运行,导致胃部痞满疼痛。久病、体虚之人,脾虚气弱,推动血行乏力,血行迟缓,造成血瘀停滞,瘀阻络脉而发生胃脘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曰“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言本病“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1.5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或他疾日久不愈累及脾胃,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纳运失常,中焦失畅,食入难化,日久胃腑失于濡养,而产生痞满、胃痛等症。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本病研究颇多,除感受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血瘀阻络等病因外,认为湿热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6]。湿热之邪蕴阻中焦,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故可见胃脘部胀痛;中焦气血凝涩日久而致瘀,瘀血阻滞胃络不通可致胃脘部疼痛;胃居中焦,以和降为顺,湿热之邪上蒸则引起呃逆呕吐等胃气上逆等症状。临床观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辨证分型中以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7]。本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病势缠绵难愈,因本病脾胃中气虚弱较为常见,如《古今名医汇粹·心胸胃脘腹痛诸证》云:“上虚而痛者,以脾伤也,非补中不可”,故治疗时多补益中气,调理脾胃以治本,运用频次最高的3 味药为甘草、白芍、半夏[8]。

3 王彦田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于多年的临床诊疗实践,王彦田教授指出该病中寒热错杂证较为常见。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阳气的气化作用是五脏六腑实现功能的途径,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普遍缺乏运动,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生,同时又因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肥甘厚味摄入较多,容易导致脾胃湿热内生,从而形成寒热错杂的证候。每遇此证患者,王彦田教授常予半夏泻心汤临证加减。柯韵伯认为此方适用于“寒热之气互结心下”,著名医家任应秋先生言本方是“湿热兼虚”,即寒热错杂。王彦田教授认为此方配伍精妙,以气味合论,本方辛开苦降甘调;以药性论,本方寒温并用;以功效论,则温脾阳散寒散饮,清胃热化湿化痰,且又健脾胃以助其恢复功能。因寒热错杂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临证时在本方的基础上加入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白芍。《伤寒缵论》云:“自是阴虚之热,又当以芍药以养阴,此营胃阴虚之救法也”[9]。且白芍与甘草合用为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芍药甘草汤,为甘酸苦养阴之方,临床配合应用常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关于此方君药目前仍存在分歧。金代成无己认为此方名为泻心,黄连性寒味苦,入心经,善清心火,故黄连应为君药;柯韵伯则认为本方中应半夏为君,据仲景原意“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王彦田教授认为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可调节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故遵柯韵伯之意,临床遣方用药时多以半夏为君。

4 半夏泻心汤方解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本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组成,具有平调寒热,调节脾胃,疏肝理气,补脾健胃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升降失常的痞证。方名为泻心,是泻心下之邪之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为方中主药。黄连、黄芩苦寒泄降,泻心必用苦药,二者相合共奏清热和胃消痞之功,干姜温中暖脾化饮,味辛而散。干姜与黄芩、黄连相伍,辛开苦降,宣降结气,以泻心消痞,体现舍性取用的配伍特点。人参、甘草、大枣味甘,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方中诸药共奏和中降逆,消痞散结的功效,现临床中多以党参代替人参使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10]也显示,半夏具有止吐、抗消化性溃疡的药理作用。干姜性热,味辛,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能,其所含的芳香性挥发油具有止呕、抗溃疡、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11]。黄芩苷为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抑菌、抗炎、降压、抗变态反应等药理作用[12]。黄连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黄连的活性成分之一小檗碱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胃溃疡等药理作用[13]。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多糖GiP-B1 具有抗溃疡、解痉、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14]。党参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溃疡等作用,对脾肺气虚、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热病伤津等均有良好的疗效[15]。大枣扶正以祛心腹邪气,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是为和解之剂。

5 医案举隅

案1 冯某,女,56 岁。2021 年6 月3 日因“胃部烧灼痛10 年,加重2 个月余”就诊。患者于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为灼痛,伴有反酸,症状加重时自服“奥美拉唑”可缓解,未经系统治疗。2 个月前胃痛症状持续加重,服用“奥美拉唑”后效果欠佳,遂就诊于当地某医院,尿素呼气试验显示幽门螺杆菌(+)。胃镜检查显示:食管溃疡性病变,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术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特来石家庄神农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就诊,刻下症见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烧心吐酸,伴口苦,纳差,大便干,小便正常,舌淡、苔黄腻,脉沉迟。中医诊断病名为胃痛,证型为寒热错杂,应平调寒热,调中和胃,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2 g,黄连10 g,黄芩10 g,干姜10 g,党参20 g,蒲公英15 g,白芍10 g,佛手10 g,醋延胡索15 g,海螵蛸20 g,煅瓦楞子20 g(先煎),麸炒白术10 g,甘草10 g,大枣4 枚(擘)。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质硬等食物。

6 月10 日二诊:患者胃部烧灼感,吐酸较前减轻,呃逆,口苦,进食多后胃胀,思虑过多,睡眠尚佳,大便偏稀,小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治以和胃降逆,制酸止痛。守方如前,加旋覆花10 g(包煎),黄连减至8 g,麸炒白术加至15 g,加合欢皮15 g,首乌藤3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医嘱同前。

6 月17 日三诊:患者胃部烧灼感,反酸,呃逆较前均有所减轻,纳食不馨,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脉沉。治以健脾和胃降逆,制酸止痛。原方减合欢皮和首乌藤,加炒神曲20 g,炒麦芽2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

6 月24 日四诊:患者自述胃部烧灼感,反酸,呃逆等症状基本消失,饮食睡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原方减旋覆花、煅瓦楞子,海螵蛸减至15 g,余治以原方巩固治疗。后随访3 个月,未见反复。

按语:本案患者初诊时属寒热错杂,治以平调寒热,调节脾胃,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清半夏为辛温之品,加干姜温中散寒。患者胃痛胃酸症状明显,以醋制延胡索、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白芍柔肝敛阴、佛手舒肝理气止痛,患者口苦,大便干,苔黄腻,故用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和胃,现代药理学研究[16]表明蒲公英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党参、麸炒白术补脾益气,甘草和中,全方和胃止痛,寒热平调。二诊时患者胃部烧灼感,反酸减轻,自诉呃逆,可知此方有效,故在前方基础上加旋覆花和胃降逆止呕,大便偏稀,减苦寒之黄连用量,加健脾之麸炒白术用量,睡眠差加解郁安神之合欢皮,养血安神之首乌藤。三诊患者胃部烧灼感,反酸及呃逆等症状均减轻,睡眠可,故减合欢皮、首乌藤,唯饮食欠佳,原方加用炒神曲、炒麦芽健脾消食和胃,调理胃肠功能,因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调和则有利于驱邪外出。四诊时该患者呃逆,反酸症状基本消失,故原方减旋覆花、煅瓦楞子,海螵蛸减量,故守方调护1 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案2 王某,男,59 岁。2021 年8 月25 日因“胃脘部泛酸伴有嘈杂2 年余”来石家庄神农堂传统中医门诊部就诊。患者自述于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泛酸,胃部烧灼感,劳累后症状加重,曾在当地某医院做胃镜,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刻下症见胃中嘈杂,泛酸时作时止,伴有嗳气,胃部发凉,大便溏结不调,小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沉。中医诊断为吐酸。证型为寒热错杂,治当平调寒热、调中和胃,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2 g,黄连9 g,黄芩9 g,干姜6 g,党参20 g,麸炒白术9 g,海螵蛸20 g,煅瓦楞子20 g(先煎),炙甘草10 g,大枣4 枚(擘)。7 剂,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温服。嘱患者忌食辛辣、生冷、质硬等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9 月1 日二诊:患者自述烧心,泛酸较前明显减轻,胃部怕凉,近1 周来大便稀薄,每日1~2 次,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治以和胃降逆,制酸止呕。守方如前,加砂仁10 g(后下)。7 剂,用法同前。

9 月8 日三诊:患者自述烧心、泛酸等症状基本消失,饮食二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用原方巩固治疗1 个月,嘱患者避免劳累,注意饮食调护,后随访3 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初诊时属吐酸寒热错杂证,治以平调寒热,调和脾胃,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吐酸又称泛酸,《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证治汇补》:“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木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景岳全书》:“嘈杂一症,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嘈杂常与吐酸并见,多见于热证。清半夏配伍海螵蛸、煅瓦楞子和胃降逆,制酸止呕;清半夏配伍干姜可温胃散寒,患者劳累后症状加重,故用党参、麸炒白术健脾益气,提高机体抵抗力,配伍大枣、炙甘草可扶正祛邪,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寒热同调,直达病机,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泻心汤胃部胃脘
胃部爱情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胸苷激酶1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