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3”模式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

2023-04-17 19:56伍丽仪李丽芬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

伍丽仪,李丽芬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15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临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八年来,洱海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并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3 年8 月18 日至22 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86 名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古生村开展“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通过参加洱海人文科技小院专家教授开展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和“科技小院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与实践”等专题教学、调研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和调研磻溪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现场教学,以及参观洱海面源防控生态治理工程等互动教学环节,使参加研学的师生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了解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取得的硕果,体验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耳濡目染感受“云南楷模”江荣风教授等专家学者奋战在洱海的“科学家精神”,坚定学生“解民生治学问,矢志兴业报国”的理想信念。2023年10月1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实践研学活动总结暨表彰会,进一步总结、交流和巩固我院师生暑期实践研学活动成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洱海人文科技小院坐落在大理州湾桥镇古生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研修基地。2023 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充分利用科技小院的资源优势,应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寓教于游、寓学于行,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此次基地实践研学活动,是学院众多实践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育人路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了一套简称为“1+3”的课程建设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以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线上实践三种实践教学形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打好“组合拳”,建设“大思政课”工作布局,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一、立足课堂教学的“龙头”牵引作用,以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汇聚合力办好“大思政课”

(一)课堂是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明确做到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建设“大思政”但并不否定和削弱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学院发挥课堂教学的“龙头”牵引作用,把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体系,把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知与行统一起来,推动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为此,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工作中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搭建不同需求的成长阶梯,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研修培训、教学科研工作,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业务素养。按照思政课程划分教研室,每周二下午各教研室开展专家教学指导、集体磨课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使用小班授课,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足课时,开足学分,以学校“第一金课”的标准建设思政课。

(二)“足不出户”搭建校内实践的“小平台”

马克思主义学院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社团活动、理论宣讲比赛、主题创作实践等校内实践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1)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的校级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习社、党史研习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和理论宣讲社四个。社团以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为主要任务,通过组织理论研习、热点问题探讨、社会调研、品鉴经典等活动培养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增强理论知识储备,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结合教育部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个学年都举行“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推动大学生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能力,营造尚学好问的良好氛围。(3)主题创作实践是在思政教师指导下,聚焦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创作形式多样的主题作品,包括演讲稿、绘画、微电影、建筑模型、实验发明装置等。作品经过遴选,优秀作品参加校级优秀主题作品展示。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学和学生专业的融合度,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图书馆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心,配备两个多功能会议室和大量图书资料,以供校内实践课的使用。

(三)校地共建,铸魂润心,在社会大课堂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为办好思政课,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密切配合,汇聚社会合力,校地共建思政大课堂。目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的校外实践形式主要有三种:(1)利用地方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功能。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与安宁市革命历史教育展览馆、昆明寻甸县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丽江石鼓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洱海流域绿色发展研究院的洱海人文科技小院签定了校地共建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四家地方单位作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参观学习教育活动,校地协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2)扎根祖国大地开展调查研究,实现思政实践教学全覆盖。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最有效的途径,自2020 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返乡做社会调查。此项实践教学工作覆盖全体学生,进一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深走实。具体做法就是学院根据思政教材内容,预设调研方向,思政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兴趣选择调研方向,利用假期完成社会调研作业。把系统性、逻辑性强的理论教材内容化解为一个个问题作为调研的切入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扑下身子了解国情党情民情,把论文写在田野乡间、写在企业工厂、写在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上,是思政课教学贴近社会、使深邃理论生动起来的又一举措。(3)多元协同立德树人,在实践教学中成就课程思政。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各二级学院、团委等部门根据教学和工作计划,每年带领学生进行“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配合此项工作,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助力课程思政建设。二级学院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深入企业,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运用过程中实现了思政教育,让青年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增长才干、锤炼品格、服务社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三下乡”活动成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示范活动,“三下乡”经管服务队被评为“2019 年‘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团队”。学生志愿服务由学校团委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响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号召协同深入实施“青春铸魂、青春赋能、青春建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迄今为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累计组织60 余支小分队,3 万余人次奔赴云南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0余次,获得团中央奖项4个。

(四)划破时空界限,探究线上实践新模式

1.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门课程全面应用“云班课”辅助教学。通过“云班课”,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观看课程学习的视频资源、针对章节中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学习水平测试等。“云班课”极大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是突破课堂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实践平台。

2.马克思主义学院最新打造的VR 思政仿真体验馆助力思政课建设。体验馆配备“四史”系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系列、廉政教育系列等丰富的思政仿真体验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场景,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比如讲授长征精神,通过播放VR教学资源中的红军爬雪山这一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用血肉之躯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VR 实践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相对扁平的特点,能够逼真地全景呈现视觉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

二、坚持和完善“1+3”的课程建设模式,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在实践中摸索出“1+3”课程建设模式,是基于省情、校情和院情实际作出的积极探索。

(一)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党政领导和各部门形成统一意志,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并且明确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对思政课建设在政策、资金、师资力量、硬件设施设备上给予优先支持,克服个别民办院校对思政课建设不够重视的各种制约因素,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比如党委统一领导下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全校同心同德“三全育人”,使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不是思政教学部门在孤军作战;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思政教师“走出去”学习研修,2023 年暑假马克思主义学院分批次组织教师113人次赴新疆、贵州、嘉兴等地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还有设置课程思政校级科研课题、思政职称评审单列等等,无不体现了学校对思政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校内实践活动的开展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校级思想政治类四个学生社团都是偏理论,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里,思政类社团对活泼的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但是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社团负责老师的努力下,不断提供知识指导深化学生理论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不断举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社团已由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为拥有近三百社员的高质量学生社团。“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开展三年多来,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投入大量时间,从选题、PPT 制作、语速教态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指导学生,并不断总结经验,使本项活动质量不断提高,2021年、2022年推选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均被云南省推送参加全国决赛,并取得全国优秀奖的成绩。

(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搭建实践教学的大资源大平台,建设“大课堂”。和能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比较丰富或比较贴近教学内容素材的单位结成“对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做成品牌示范实践活动。非基地的校外实践活动,则选择更贴近学生专业的、更贴近社会民生的、更能展示新时代各领域发展的实践点。让实践点上的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地方先进人物成为学生的社会“大先生”,先生们为学生打开一扇触摸社会的窗,嫁接起学校和社会、历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桥梁,能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伟力。

(四)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教学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突破口。利用线上实践平台提供的大量教学素材,打破时空限制,帮助教师讲好理论课,促进学生更自主自如地学习,是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方向,更符合当代教师的工作习惯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五)每一次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都严格执行学校外出实践的工作要求。外出实践前提交活动申报书申请立项、实践过程严格按照计划推进、实践结束要形成新闻稿、调研报告和总结或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并将成果汇编成册上报结项,如2023年暑假,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各部门外出实践教学就形成了70多万字的汇编材料。严格的流程避免了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这是校外实践取得实效的重要原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思政课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任务也需要加速推进。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3”课程建设模式,旨在打好“组合拳”,整体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希望在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更希望在成效上能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
初等教育学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院掠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