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精益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2023-04-18 02:50李航宇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钢铁企业精益生产

李航宇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 河北 唐山 063000)

1 精益管理概述

精益管理始于日本丰田公司。1960 年,丰田汽车公司推行JIT(Just-In-Time)生产模式,经过市场营销、人员组织和运作模式等系列变革与实践,促使企业能够快速精准捕获、响应客户需求,摈弃产供销运作体系中一切无效冗余的工艺事务,达到产供销最优配置,以低成本、高品质、高效率的显著优势疾速攻陷美国汽车市场,引发了美日两国数十年的汽车贸易战。JIT 生产模式达到了运营效率的极限,被美国管理学界誉为“精益生产”,促进了人类生产革命[1]。精益生产方式最早通过长春一汽企业引入我国,精益思想刚传入我国时,并不被企业和人们所接受,企业仍然按照既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直到改革开放以来,精益思想才逐渐为我国企业所理解并接受[2]。

值得一提的是,精益生产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演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展,不再局限于汽车行业,而是扩展到了各行各业,也不局限于生产管理,而是扩展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由单一的生产模式转变为覆盖市场营销、质量管理和智能制造的综合管理体系。

2 钢铁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以最少的资金、人力和时间等资源投入,创造出更多价值。对身处微利时期的钢企,实施精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从外部需求看。钢铁的使用早已经不局限于建筑行业,而是成为汽车、电器和机械等行业必备的工业生产材料。钢铁企业需要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和更高端的产品要求,这一现实便和精益思想的底层逻辑,即“满足客户需求”不谋而合。

2)从内部管理看。面对高质量发展阶段,钢铁行业由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优化。钢铁企业需要借助精益管理对资源进行极致利用和优化配置。正因如此,精益管理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

3 实施精益管理的问题

1)基层员工对精益管理认识不足。当前,精益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钢铁企业经营的共识。但是,钢铁行业是人员密集型产业,企业员工人数众多、管理层级较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很难将一种管理模式推行下去。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员工,对精益理念认识不足。例如,有的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并未理解其精髓,导致精益管理流于形式。有的基层员工认为精益管理是战略层面的内容,与自己关系不大,导致精益管理不能有效落地。另外,由于宣传推广不到位,员工不能理解精益管理的优势,认为6S、TPM 等工具增加了工作负担,并产生了消极怠慢、抵触排斥的心理。

2)精益管理计划不完备。制定计划有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为管理者实施控制提供标准,并且,可有效抵御外界和内部各类风险。精益管理离不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我国多数钢铁企业为长流程钢企,具有工序链条长、产线数量多、部门设置多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如果缺少从战略到战术层面的计划,企业就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目标,甚至可能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即使全员上下都有很强的精益管理意识,如果没有统一的目标规划,职能部门或生产单元只能按各自的理解推动精益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合力,最终的效果也会和预期目标大相径庭、相去甚远。

3)精益管理控制不到位。控制是对管理活动予以纠偏,确保工作按照计划进行或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由于精益管理具有动态提升、循环改善的显著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程控制。但是,如果个别管理者控制手段比较单一,对精益管理全过程的纠偏能力不足,很可能导致某个环节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整个过程。另外,日常控制仍然以文字表述为主,缺少流程,反馈效果较差。

4)精益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体系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共同的行为依据,使员工在各自岗位上都有章可循。精益管理的实施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体系。必须将精益管理的各项措施嵌套到企业的制度体系中,依靠强制性义务的约束和保障性权利的激励,才能确保精益管理落地见效。但是,有的企业制度体系完备,利用模块化的方式,可以很轻易地融入精益管理的内容。有的企业制度体系尚不健全,缺少制度运行的概念,习惯于“人治”方式,推进精益管理则会遇到很大阻力。

5)精益管理人才培养不充分。一些企业缺乏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人员缺少必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导致实际工作走样。另外,由于选拔和激励机制不全,致使员工参与、推广和实施的热情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施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员工进行了系统完整培训,但是在管理体系进入稳定期后,没有对精益骨干进行持续的动态培训,有可能出现思想麻痹、精神懈怠的情况。

6)精益文化建设不充分。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生命的灵魂。面对钢铁行业由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变的新常态,产品、服务、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综合竞争,直接体现在“效益”这一层面,最终决定于“文化”这一根源。因此,将精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将精益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全员行为规范、岗位准则和价值取向,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高质量发展的柔性支撑。

4 钢铁企业精益管理的措施

流程长、工序多是钢铁企业突出的特点,这也在客观上带来管理的难度。反过来看,创效的空间大、机会多。所以,实施精益管理深入挖掘每个流程工序的价值,所有流程和工序都可以成为创效点,能够为钢铁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

4.1 强化精益意识

钢铁企业不仅涉及一般制造企业常见的生产、财务、人力和采购等管理内容,更覆盖铁、钢、轧制和焦化等长流程管理场景。企业领导要带头推进精益管理,不仅要积极部署,更要有实际行动。要利用多种手段对全体员工开展针对性的宣贯引导。针对管理层,可以侧重精益管理的战略价值、宏观目标等内容。针对基层,可以侧重精益管理工具的使用、操作等内容。

4.2 善用精益管理工具

精益管理的工具繁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工具。比较常用的工具有TPM(全员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法、6S 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

1)TPM管理。要积极动员全体员工提前预防产线设备故障,减少各类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同时,引导员工围绕岗位进行小改小革,让员工充分感受和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3]。

2)6S 管理。目前,6S 管理泛指在企业生产现场中对与生产相关的人、机、料、法、环等相关生产要素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企业现场优化管理方式[4]。追根溯源,6S 管理来源于之前广泛应用的5S 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安全。通过6S 管理,企业从六个维度深层次、大范围地提高了管理水平,进一步清除了管理盲区。同时,强化了现场管理者和员工的思维意识、素质能力,对企业精益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

3)六西格玛管理。管理目标是减少缺陷和错误,旨在产品质量改进,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因此,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端,更能够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变化。当前,从宏观看,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产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微观看,各行业的客户对钢铁产品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钢铁企业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与此同时,还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六西格玛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持续提升质量,改进生产过程、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组织效率。特别是在长流程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凭借其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上的优势,精准把握瓶颈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六西格玛管理还提倡从上到下营造管理氛围,通过定义不同角色的职责和责任,让决策者、倡导者、六西格玛黑带和六西格玛绿带等深入参与到管理执行过程中,既有利于实现目标,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精益管理氛围。

4.3 强化基础管理

与精益管理相比,基础管理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涵盖人、财、物、信息和客户等各种资源,包括标准化、考核管理、计划管理和人员培训等内容。基础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群众性和先行性的特点。科学性是指体现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群众性是指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需要依靠广大职工去落实。先行性是指要为专业管理提供资料、准则、手段[5]。精益管理是生产、库存、营销和设备等基础管理的系统综合体。二者既有各自特点,也有交叉重叠,并不是割裂的单独个体,而是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双向体系。精益管理强调对资源的极致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基础管理的水平。而基础管理是企业底层、前沿的工作,能有力支撑精益管理的推进。因此,提高钢铁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就要将基础管理做扎实。

1)可以通过发挥专业管理部门作用来强化基础管理、推进精益管理。专业管理部门是企业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环节,在基础管理中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应明确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清晰确定该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角色、责任和作用,清晰确定该部门在生产运行中的权力、义务,清晰确定该部门与生产单位的权责界限,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根据企业发展和外界形势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近些年来,钢铁行业外部形势错综交织,要求每一个钢铁企业及时调整相应战略,进而改变专业部门的管理定位,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基础管理。

2)可以通过推动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管理、推动精益管理。近年来,兼并重组、城市钢厂退城等,让很多钢铁企业管理中心与生产基地在地理上分散分布。如何理顺管理架构、强化管控能力,是许多钢铁企业的新课题。这就需要总部管理中心与各生产基地不因地理分布而疏离,共同构成执行有力的管理体系。例如,建立一总部多基地管理模式,以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设备管理等为纽带,主要从人、财和物三个方面,密切总部与生产基地的连接。通过企业管理平台,整合各专业管理体系,为精益运营和信息化运营管控奠定基础。另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搭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制度,充分考虑新形势下的细节问题、枝节区域,填充总部与生产基地之间空白地带、补齐基础管理的短板,使各方面都有共同的规范和标准,形成应对竞争的合力。

4.4 加大人才激励

员工是推进精益管理的主要力量,也是接受精益管理的目标人群,其思维理念、素质技能直接影响着精益管理实施的效果。应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围绕精益管理核心内容,定期对职工组织轮训,提高重点群体运用精益管理工具的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精益管理作为岗位胜任力的一项内容,根据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设计薪酬等级。通过目标激励,引导员工积极主动推进、接受精益管理。通过发展激励,对精益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提供更大的晋升空间,让员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个人价值。

4.5 建立精益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层作用。精益系统能否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价值效益,不在于借鉴、复制其他成功案例运用的手法和工具,而要在管理系统融合过程中演变、升华,得到的管理精髓。精益生产是精益管理的内涵表现,精益文化才是最本质的原动力,最具内涵的智慧[5]。通过建立精益管理体制,可以在统一规范下,提升全员精益管理能力,并落实到降本增效、技术研发和智能制造等方方面面,长效推动精益管理从理念向行为、行为向习惯、习惯向文化和文化向竞争力的转变。同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严格执行工艺标准,降低操作随意性,让精益求精成为全员共同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发扬首创精神,积极开展生产改进、攻关及成本控制等活动,促进良好氛围。

5 结语

钢铁企业精益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只有从思维理念、工具使用、基础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多重发力,才能真正实现精益管理,助力钢铁企业降本增效,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钢铁企业精益生产
长流程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实践与探讨
精益思想在海外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机加零件精益单元构建与应用
精益管理实践之“360”精益管理模式
钢铁企业设备环保发展趋势探讨
创业从精益开始
1~5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