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湖南嘉禾伴嫁歌的传承与创新

2023-04-18 22:40王爱红廖家优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嘉禾县嘉禾非遗

□王爱红 廖家优

嘉禾伴嫁歌是当地妇女出嫁时所演唱的婚俗歌曲,其艺术曲风和艺术特色,都能给人一种极具民俗特点的感受。尽管嘉禾旧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但这些宝贵的民间礼俗却完好地传承到了现在,目前已收集和整理的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伴嫁诗就有1300 多首。而嘉禾民歌的故事内容与内涵,既体现了嘉禾特有的传统婚庆习俗,又折射出了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创新创业的时代精神。

目前,笔者根据搜索到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伴嫁歌的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探索还比较少。在对嘉禾伴嫁歌的已有研究中,学术界大多都是以该仪式存在的各种伴嫁歌曲音乐本体分析、语言文化与院校发展等方面为主的,鲜少对嘉禾伴嫁歌独特音乐形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全面发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引发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刻不容缓。

一、嘉禾伴嫁歌传承现状

嘉禾伴嫁歌流传于湖南省嘉禾县境内,是一个以展现女子婚姻风俗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汉族歌谣珍品。嘉禾伴嫁歌,不但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而且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富有现实主义与浪漫特色。 《衡湘稽古录》 有载:“天降嘉谷,神农拾之以教耕。”这句话直接表明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嘉禾的先辈们正是在这种漫长的农耕中逐渐通过音乐来倾诉自身的喜怒哀乐和心态的,历经千百年的发展逐渐产生富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嘉禾民歌,后又与群众的婚姻、祭拜活动的音乐因素及民俗的活性因子相融合,并一代代相传从而发展出了今天的嘉禾伴嫁歌曲。

20 世纪80 年代,嘉禾伴嫁歌已具备完整的歌曲分类,概括起来可分为安席歌、耍歌、射歌(又名利歌)、舞歌、长歌、哭歌。在整个婚俗仪式流程中,伴嫁歌都由女子来演绎,用湖南郴州嘉禾县的方音土话来吟唱,旋律阴柔、凄美,歌词结构灵活多变,在歌谣中也多用衬词。也有的旋律活泼且自由,除了较强、柔弱的二拍旋律以外,还有哀怨而凄美的三拍旋律,如《半升绿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强、弱、次强、弱、弱”的五拍子旋律,如《日头出来晒杨家》,这种五拍子旋律的歌典型地体现了女性阴柔的特征。伴嫁歌、伴嫁舞自有一套完善的演唱流程:梭罗、齐歌、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歌(伴嫁载歌载舞)、边骂边唱歌(骂媒歌)、一领众和等。

雷公井村是嘉禾千年古村,也是伴嫁歌的发源地,这里伴嫁习俗悠久,在2015 年,嘉禾县雷公井村被列为市级伴嫁歌传承基地。2021 年5 月,嘉禾伴嫁歌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嘉禾县的文化部门也开始重视这一民俗珍宝活动,多次到雷公井村寻访会唱伴嫁歌的妇女,并专门成立了伴嫁小组,经常组织表演,把伴嫁歌舞拉进了当代大众视线里。

二、嘉禾伴嫁歌的传承意义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文化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具有社会重大意义的文化资产,又是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传承和弘扬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更充分地理解与演绎人类文化、传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弘扬先进的中华民族文化等,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笔者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与走访当地得知了嘉禾伴嫁歌有着许多优秀的作品,笔者将从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两个方面来论述其传承意义与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艺术源于生活,伴嫁歌也不例外。伴嫁歌历经千百年的传承与升华,直至今日仍在广泛流传。据《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唱,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女儿出嫁前一晚,妇人们聚集歌唱、相对而哭,直至天明,明显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女子对不能自主选择婚姻的控诉。

正是因为有了史书的记载,才使得嘉禾伴嫁歌这种在嘉禾当地甚至是整个湘南地区的婚嫁习俗被后人了解。而当地人更是口口相传以活态的方式来将其呈现在大众面前,弥补史书记载中所缺失的语气词、音调等内容,能够让民众自发地去接近最真实的伴嫁歌,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旧社会的发展历史。例如歌曲《娘喊女回》 属于耍歌类型,歌曲将交替使用2/4 拍子、1/4 拍子、3/4 拍子,节拍变换与歌词的语言节奏协调得恰到好处,由于有舞蹈部分,整首曲子朴实简练、生动感人,故此也归为舞歌类型。歌词表达了母亲对远嫁女儿的思念之情,期望她能够回家陪伴自己,但女儿却以各种理由推脱自己不能回家,从早晨到傍晚、从一月到十月,歌词的变化体现出了母亲对女儿的思念情感,以及女儿的不孝。歌曲旋律简单,使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当我们欣赏到它生动的旋律和韵律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对其发源地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进一步的询问,又对嘉禾的传统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湖南郴州嘉禾县伴嫁歌是一个历史文明、一种人文精神,也是嘉禾女性在长年漫漫婚姻升华实践中的智慧结晶。由伴嫁歌以女性为歌唱主题可以得知,其所表达的正是女性的人生追求,对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

2.艺术审美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头文学创作、曲艺创作都有属于自身的审美意义。而伴嫁歌曲的形成和沿袭的形式美与表达思想的情感美,是由湘南民众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能力的要求所决定的。由于时代更迭,现代年轻人嫁娶更注重热闹与喜庆,伴嫁歌更多的是在发挥烘托喜庆的作用,因此,伴嫁歌的审美意义也在不断地增强。

此外,我们还通过网络信息搜索和实际采访得知,嘉禾伴嫁歌中的艺术元素充分发挥了美学意义,为电影、小品、戏曲、舞剧等新兴的文艺创作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如在2006 年上海国家艺术家演奏会上演奏的钢琴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便是改编自嘉禾伴嫁歌《峨眉豆》;伴嫁歌也曾被张也、吴碧霞等国家级歌唱家演唱过;并且湖南各大媒体还先后拍摄了《嘉禾恋歌》 《悠悠嘉禾伴嫁歌》 等影视作品。近年来,又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制作者不远千里到嘉禾,采录了伴嫁歌的民间艺术元素,并进行了艺术加工制作,使嘉禾伴嫁歌逐渐以一个崭新的民间艺术形态走进了现代群众的视野中,这不但促进了当地古老民俗的快速开发,而且还提高了嘉禾伴嫁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嘉禾伴嫁歌的传承方式

1.伴嫁歌进校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历史文化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和地方对我国非遗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部门也认识到了非遗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对我国青少年成长起到的重大作用,有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规,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进一步保障。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中华青年网承办的以“多彩非遗·薪火相传”为主题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面向全国征集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案例和先进文化传承人,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推广效果,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深入开展。

其中,嘉禾伴嫁歌就是非遗文化中极具地域性的音乐艺术。而要想加强对伴嫁歌的传承创新发展,就必然要让大众了解非遗音乐文化。将非遗音乐等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中,就能使中小学生群体接触到更多的民俗音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审美力、创造力和民族认同感,使中小学美育发展方式更加多元化,为提升音乐基础素质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2.加强传承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继承人是民族文化薪火相承的关键,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常常能把某个族群时期的民族文化推向历史发展的最高峰。因此,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传承人的待遇,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传承人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非职业传承现状。还要为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营造和谐的传承氛围。政府要成立专业的社会组织,聘用有教育水平的现有传承者作为教职,向在各级比赛中选出来的、对嘉禾县伴嫁歌感兴趣且有一定基础的人进行开班教学。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大场域,相关部门可与之进行合作,比如在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开设兴趣班、举办演唱会等,也可将嘉禾伴嫁歌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中,从而为伴嫁歌储备传承人才。

四、嘉禾伴嫁歌的创新对策

1.跨界融合

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地进行转型和创新,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非遗产生了别样的迷人魅力,带动着存在民间原始表演形态的民歌不断地进行创新和融合发展,从而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如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态民俗戏曲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美学意义。2017 年,音乐综艺《天籁之战》第八期,歌手张艺兴将一首《刘海砍樵》 带上了舞台,在改编中加入了欧美电音元素与唢呐,颠覆了湖南传统民间艺术花鼓戏的一般模式,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原来一直高雅的花鼓戏也可以这么令人激动、亢奋”。据统计,张艺兴改编曲版本的《刘海砍樵》深受欢迎,观众聆听达1400万人次。此曲也获得了知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的青睐,并得到其高度评价。

2022 年5 月,来自郴州的一名女大学生,凭借着自己的专业与技术,将深受大众喜爱的rap 与嘉禾伴嫁歌《娘喊女回》《半升绿豆》进行融合改编成了音乐视频,发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带来了较大反响。

对非遗音乐与现代音乐进行高质量的融合,从而让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创新性发展,提高了知名度、传唱度。在音乐种类百花齐放的今天,伴嫁歌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姿态焕发出新的活力。

2.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

结合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创新非遗保护传播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采取了有效措施和制定了工作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来进行广泛宣传。如在嘉禾县文化馆中单独设置“伴嫁文化”栏目,在专栏内对伴嫁歌的历史、源流发展、艺术特点、演出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图文介绍,并定期推送文章至公众号。还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开启属于“伴嫁歌”的视频账号,定期派摄影专员,拍摄作品上传至平台,让伴嫁歌能够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23 年6 月初,由央视打造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在湖南省郴州市举办启动仪式,嘉禾民歌《喇叭吹姐早出嫁》 成功入选摄制,该节目将展现非遗在新时代里迸发出了新力量,呈现非遗时光流变中的一脉相承与继往开来。这种互联网+“非遗”融合推动了嘉禾伴嫁歌的发展,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使伴嫁歌真正走入现代生活,并激发其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嘉禾县嘉禾非遗
夜猫子的舞台
嘉禾城关中学 获教研节“先进单位”称号
一只白蝴蝶
一只白蝴蝶
郴州市农村网络联校 全覆盖攻坚行动显成效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