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保护与传承初探
——以鼎城区常德丝弦的生存现状为例

2023-04-18 22:40胡惠芳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丝弦常德曲艺

□ 胡惠芳

一、常德丝弦的概况及现状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沅澧一带的地方曲种,也是湖南乃至全国众多曲艺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它唱词典雅、曲调优美,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穿插,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因演唱时使用常德方言,且用扬琴、琵琶、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来伴奏,故而称为常德丝弦。常德丝弦共有112 个曲牌,可分为三大类:板子丝弦(又叫板腔体) 9 个、牌子丝弦75个、过场音乐28 段。既可演唱短小精悍的时调段子,又可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曲目。

20 世纪70 年代,一曲常德丝弦《新事多》,唱红了大江南北。从此,常德丝弦受到广泛关注。自1989 年的《洞房悄悄话》开始,常德丝弦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1991 年《瓜中情》 获全国首届“群星奖”金奖,1998 年《待挂的金匾》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金奖,2002年《生在潇湘多自豪》获全国第四届曲艺节金奖,2006 年《枕头风》获第四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2010 年《常德是个好地方》获首届巴黎中国曲艺节“卢浮奖”,2013 年《咱们村的退伍兵》 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金奖等。如此辉煌的成果,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并获得了大力支持。1997 年常德丝弦艺术团正式挂牌,结束了近20 年没有常德丝弦专业演出团体的悲情历史,形成了丝弦艺术团和花鼓剧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2006 年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以常德市文化馆为项目保护单位,建立了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入新千年之后,常德丝弦焕发出艺术光彩,不仅在全国曲艺大赛中摘金夺银,还迈出国门,走向世界。2010 年常德丝弦首次亮相法国巴黎。2016 年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朱晓玲老师将常德丝弦带到了联合国,使其登上了国际化的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它已成为常德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把振兴常德丝弦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将常德丝弦发扬光大,常德市建立了专门的丝弦传习所,长期开展丝弦的宣传展示和传承活动。经常安排丝弦下基层、进校园、进课堂,把艺术的种子播进孩子们的心灵土壤中,让他们了解和热爱家乡优秀的曲艺文化。常德丝弦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和热爱。在常德城乡,广场舞的背景音乐也随处可听到丝弦的优美旋律,足见老百姓对常德丝弦的喜爱。

常德丝弦有过辉煌的历史、骄人的成绩,但在传承发展与保护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匮乏,青黄不接

常德丝弦艺术团(又名鼎城区花鼓剧团) 作为丝弦专业表演团队,是常德丝弦的传承基地之一,承担着培训、授课、展演、参赛等一系列传承保护的责任。然而,该团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队伍呈现老龄化。全团共有54 个正式编制,其中50 岁以上的23 人,40~50 岁的有13 人、30~40 岁的15 人责任、30 岁以下的仅有3 人;能在舞台上表演丝弦的青年演员不足12 人。另外,创作、导演、乐队等方面的人才也极为匮乏,精品力作不多,整体状态呈下滑趋势。老一辈的丝弦艺术家年事已高或相继辞世,而年青一代大多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对丝弦缺乏认同感。年轻人不愿接触学习,使得这门优秀的曲艺文化逐渐出现断层的危机。

2.认识不足,保护不够

目前,社会上对常德丝弦这一曲艺的形式认识存在不足,对常德丝弦艺术价值的探究不够充分,理论研究不系统,保护力度也有待加大,宣传氛围欠浓,特别是在一些大型演出、节庆活动及各类比赛中,常德丝弦节目的表演和展示比例不大。很多单位误认为常德丝弦的保护与传承,只是文化部门或是非遗保护中心的事情,导致齐抓共管的合力尚未形成。

3.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常德丝弦于20 世纪70 年代唱响全国,80 年代销声匿迹,90 年代再次唱响。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和前辈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常德丝弦走过了30 年的辉煌历程,获得了30 多次国家级金奖。其独特的韵致与感人的魅力,历久不衰,深受人民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网络手段层出不穷,人们吸收外界信息的速度加快、数量大增,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丰富多彩的现代音响效果、绚丽多彩的舞台表演形式,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强烈冲击。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人演唱、双人演唱、表演唱、群唱等形式。如果不对这门传统的曲艺在表演形式、创作手法、音响舞美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那么就不能吸引和留住观众,更谈不上保护和传承了。

4.宣传乏力,研究分散

在发展和传承常德丝弦方面,从2013 年开始常德丝弦艺术团就与常德芷兰学校进行合作,让常德丝弦走进课堂。近年来,常德丝弦还经常下乡镇、到社区、进企业去参加惠民演出,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剧团就多达102 场,群文部门也有40 多场。在宣传弘扬常德丝弦的形式上,因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因素,以拉横幅、立展板为主,将代表性传承人教学、展演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活动宣传形式相对单一,效果并不明显,很少将常德丝弦和当地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由于缺少相应的机制和平台,教育系统、非保中心、丝弦传习所、文化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学者、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也缺少学习沟通、交流借鉴,导致常德丝弦调研成果呈现分散式的碎片状态。

5.投入不足,经费紧张

虽然鼎城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但是由于本地财政情况不容乐观,导致有些最基本的配置都未能纳入财政预算中。由于常德丝弦艺术团办公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公场地严重不足,导致排练、演出受限。如果没有常德丝弦专项保护工作经费,有些赛事和活动就无法开展,常德丝弦也就难以走得更远。

三、建议与对策

1.增加编制,培养人才

文化艺术要想大繁荣、大发展,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是常德丝弦传承和保护最首要、最关键的问题。可建立人才储备库,增加编制,不断地引进人才,还可通过培训办班来发现人才、挖掘人才,高校要开设专业培育人才,传承人要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保持丝弦鲜活的生命力。

2.敬畏传统,锐意创新

常德丝弦作为一种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曲艺形式,有着自己丰厚的传统,这是历代丝弦艺术家的心血与结晶,每个意图步入丝弦艺术殿堂的人,都应怀有珍爱之情与敬畏之心。艺术形式的基因是传统,而艺术的本质要求是创新。传承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每一种艺术要想传承和发展,都必须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要想创新,必须先继承传统。继承是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只有熟悉了传统,才能有改革创新的根基。创新就是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手法创作出符合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我们既不能放弃传统、另起炉灶,又不能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胆创新。首先,作品创作要创新。常德丝弦的创作可与交响乐、合唱、现代音乐元素、新民歌音乐及地方童谣等进行融合。其次,表演形式要创新。常德丝弦的表演形式多样,有俏丽、活泼的演唱,有高雅、传统的坐唱,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表演形式,让常德丝弦在舞台上更加丰富多彩。最后,演唱技巧、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都要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让常德丝弦常演常新、百看不厌。

3.政府扶持,保障有力

常德丝弦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包括给予更多的财力与政策支持,为丝弦编创人员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并加大对丝弦人才、专家的培养与补给力度,让广大群众对常德丝弦这一本土艺术树立文化自信,让丝弦文艺工作者有更好的环境与平台来编创优秀作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常德丝弦专项传承保护经费,对于优秀的原创常德丝弦作品,可以通过设立精品创作基金,以奖代投,激发创作者的热情,鼓励多创作精品力作。

4.练好内功,强化宣传

不管是对常德丝弦进行创作、表演、传承,还是相关研究,都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修炼内功,在唱腔、表演、创作等方面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可通过举办丝弦研讨会、建立丝弦研究所及申报“中国曲艺之乡”等活动,来拓宽常德丝弦的发展渠道,形成合力壮大队伍。

在宣传方面,加大对常德丝弦项目、传承人的宣传力度,培育“文化名品、本土明星”,提高传承人对常德丝弦事业的自我认同感,增强社会对常德丝弦保护传承的价值肯定。通过新媒体、新平台、网络直播、抖音等形式,来提高常德丝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5.整合资源,深度挖掘

加强与高校、行业协会、各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合作,整合资源,全面、有序地打造常德丝弦研究平台,做到保护传承有计划、有步骤、内容无遗漏,成果能共享。整合社会各界常德丝弦的专家和学者,群策群力,深入研究和挖掘这一优秀曲艺。做好常德丝弦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及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工作,实现常德丝弦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丝弦常德曲艺
一丝传一弦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扶琴》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美丽常德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